笔趣阁 > 李世民:王爱卿你贪点吧朕心不安 > 第312章 李世民题字

第312章 李世民题字

    紧接着,一众大臣纷纷挽起手袖,加入挖番薯的行动中。

    一亩地的番薯被挖出来后,李世民和一众大臣紧张地看着过秤的人。

    过了小半刻钟,番薯的亩产统计出来了。

    王剪拿着统计番薯的宣旨,走到李世民跟前高声喊道。

    “恭贺陛下,番薯亩产3520斤!”

    哗啦~

    所有人都沸腾了,高产番薯真的做到了亩产三千斤!

    “哈哈,真是天赐神物,我大唐的百姓再也不怕饿肚子了!”李世民双手紧紧地握着宣纸,朗声大笑。

    随即李世民欣慰地看着王剪,声音颤抖说道:“王爱卿,朕要好好地赏赐于你!”

    李世民的话毫不遮掩,围过来的朝臣都听见了。

    “看来王剪升御史大夫,已成定局了”

    王剪基本完成对东突厥的处置工作,现在又证实了番薯的亩产。

    “估计明日上朝,陛下就会迫不及待地任命吧。”

    百官神色各异地看着王剪,心里对他羡慕到极致。

    “臣谢陛下隆恩,还请陛下为番薯题字。”王剪行礼后,微笑着提醒道。

    在王剪的示意下,几个屯田司的喽喽,把桌椅和文房四宝搬了过来。

    李世民抓着毛笔,蘸了蘸墨,不假思索地在洁白的宣纸上书写起来。

    很快李世民在宣纸上留下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天下第一神物贞观薯!”

    站在李世民身侧的房玄龄,高声念了出来。

    “好!”

    “亩产3000余斤,贞观薯不愧天下第一神物之名!”

    “陛下题的好啊!”

    听闻李世民的题字,所有官员纷纷拍手叫好。

    等墨宝晾干后,王德小心翼翼地把它卷起来。

    这是注定载入史册的墨宝,需要装裱好,放到国库里藏放。

    “王爱卿,后面的番薯收成,就交给你们屯田司了。”李世民拍了拍王剪的肩膀,随后带着百官离开了北苑。

    一场秀做完了,史官该记载的也记载好了,留在这里也是耽误屯田司的人干活。

    因此李世民和百官,很有自知之明地走了。

    等所有官员都离开后,王剪朝王天五叮嘱道。

    “天五,你安排好人手,派人一边收成,一边栽种。”

    “现在时间比较赶,必须在三天内把所有的薯苗都种下。”

    “我现在去跟工部尚书段纶打声招呼,让他在工部司、虞部司和水部司再抽调40人过来帮忙。”

    屯田司有60个精壮年,但是3天内既要收成15亩地,还要种植几百亩地的番薯,难度不是一般大。

    王剪去找段纶要人的时候,段纶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并且亲自到工部司、虞部司和水部司下令,让他们马上把人手安排出来,现在就去北苑帮忙。

    办完事后,段纶和王剪并肩而行,他摇着头略带感慨说道。

    “王老弟,等你升到御史大夫,也是三品的大员咯。”

    “没想到从你入朝至今,才5个月的时间,已经立了这么多大功。”

    “我等在官场混了一辈子的人,所获之功都不及你的十之一二啊!”

    哎,世道变了,现在的年轻人,个个都优秀的不得了。

    18岁不到的三品重臣,古往今来屈指可数啊!

    最关键的是,他的升迁之路,全都是靠立大功上去的,根基稳的不行。

    反观长孙冲和柴令武这些凭借父辈光环的子弟,他们都是在闲散部门混资历。

    以后娶个公主再升几级,官职差不多能挤上三品大员。

    “段尚书赞誉了,小的也是受陛下和太子的信任,以及在恩师和各位伯伯的提点下,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没有你们的鼎力支持,小子我啥也不是。”

    王剪把姿态摆的很低,并没有因为取得一些成就,就飘到天上。

    虽然李世民给他透露,要把他升为御史大夫的消息。

    可即便王剪升到御史大夫,也是下三品的官职,和段纶这种正三品的实权大佬,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想想前几个月的经历,李世民商议事情,从来都不找前御史大夫萧瑀。

    可想而知,御史大夫这个职位的分量,在文官里前十都排不上。

    处理好屯田司的正常公务,王剪便全身心投入到活字印刷术的改良中。

    “叩叩。”

    门外传来几声轻轻的叩门声,很快詹事府的一个下属官员走了进来。

    “少詹事,有七个大人来找您,他们在詹事府接待大堂等候。”

    “行,我知道了。”王剪摆了摆手。

    随后王剪把手下的活放下,往招待大堂的方向走去,他满肚子疑惑地嘀咕道。

    “来的人究竟是谁?”

    现在还是当值的时间,而且这段时间各部忙的都不能准时下值,谁特么闲得慌,这个点过来找他。

    来到议事大厅后,王剪终于看清来人是谁了。

    来访之人,是常何、高季辅、张行成等新任命的刺史。

    朝廷通过王剪所提建议,把新打下的东突厥地域分为定襄道和铁山道,下设九个州府。

    七个州府的命名比较有意思,北州、部州、区州、长州、治州、久州、安州。

    把七个州的第一个名字连起来,就是北部区长治久安。

    这七个州虽然地域辽阔,但是人口却寥寥无几,所以暂时定为下州,刺史官职为正四品下。

    “诸位刺史大人,我来晚了。”王剪一边朝他们拱手,一边走进大堂内。

    看到王剪过来,常何和高季辅等人纷纷起身,朝王剪拱手行礼。

    “王大人。”

    “别别别,诸位如果看得起在下,就以兄弟相称吧。”王剪连忙摆手说道。

    王剪现在最高的少詹事官职,和他们几人一样都是正四品。

    “王兄,我们几人3日后要去新设的州赴任,这次过来找你,主要想请教怎么吸引大唐百姓过去生活。”常何苦着脸说道。

    他们几人都是李世民的得力手下,现在派他们前去担任刺史,既是对他们的信任,也是为了锻炼他们。

    只是两个道和大唐其他地方不一样,原居民全被迁徙到大唐境内。

    没有百姓,管辖的区域再大有什么用。

    “王兄,定襄道和铁山道是经你手弄出来的,还请指点一下我们几个粗人。”

    “你提出的人口激励政策,能否给我们详细说说,我怕曲解了你的意思,到时候反而弄巧成拙!”

    高季辅和张行成等人,纷纷出声请教。

    “行,我们边喝茶边聊。”

    定襄道和铁山道吸引百姓过去,关乎那片地域的彻底掌控。

    于是王剪亲自动手烧茶,和他们围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