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如何拯救倒霉兄长 > 第74章 策试取小吏

第74章 策试取小吏

    汉代察举制中其实也有策试这一项,只不过是以举荐为主、策试为辅,且不论策试结果如何,基本不存在有人因此被黜落的情况。

    至于举荐权,自然是掌握在以皇帝为首的各级官僚权贵手中了,所以一般没有门路的寒门布衣,几乎没有任何被察举的可能性。

    夏侯羲自认不是什么大慈善家,他可不是单纯发善心才想给这些寒门士子一个出头的机会。

    他想此时引入科举制自然也不是突发奇想,往远了说嘛,是为了稳定曹魏日后政局,往近了说——此时行此举也是为了解决眼前亟需摆平的难题。

    如今整个天下已经烂了个七七八八了,要知道有怨念的可不止是寒门士子,普通老百姓才是占大头的那个。

    其实要他说,还是上位者太不当人了……

    中国古代的农民拥有着最淳朴的性格,他们勤劳踏实又能干,只要日子过得下去就绝对不会妄生事端。

    偏偏这东汉末年一边是接连不断的天灾,一边又是极尽压榨的门阀贵族,皇帝自觉自己生活水平低了、还要拔高,手握大权的宦官自然也不甘落后,许多百姓已经被逼到了绝境……

    寒族仕途无门,庶民生存无望,所以才有了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

    而黄巾起义的兴起究其根本是基层治理的失序——

    夏侯羲想做的,便是重建基层秩序!

    远的暂且不说,东莱至少要做到焕然一新、改天换地才行。

    所以在他看来,现在急需的并不是像戏忠、荀攸这样的人,即使内政技能点还没点亮,也没有必要把这俩人放到县乡历练,属实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以他们的能力,当个县令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既然能挑选出更合适的,又何必非要送身边人去受累呢?

    这俩都是他费尽心思挖来的大才,就算他们自请要去当县令,他都不会同意的,不为别的,单纯觉得有点明珠弹雀而已。

    目前他最想要的是一批小吏,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或者办事员。

    不需要他们多有才华或者读过多少珍藏的典籍,只要研习过四书五经、能识得绝大多数常见的字,就已经很够用了。

    再者说了,兴建招贤馆之前,他和曹操就做好心理准备了,知道肯定是招揽不到什么大才,起码这个时候是肯定没戏的……

    那有人问了,何必还要多此一举呢?

    好吧并没有人问,他自问自答……

    夏侯羲自然是不必再赘述,曹操则是因为他的蛊惑、再加上为了提前打造千金买马骨的好名声罢了。

    所以被蒙在鼓里的就只有初入职场的菜鸟戏忠了……

    不过这事只要天知地知、他和曹操知就行,万一小戏知道了生他们俩气怎么办……

    夏侯羲回过神来,越想越觉得有些莫名地心虚。

    见戏忠这般激动,他倒是也来了倾诉的欲望,果然——他就知道小戏肯定是第一个支持响应他的。

    “羲以为可令东莱当地官吏中政绩斐然之人出题,一是需考察简要经学,二是结合各县状况考察时务之策,前者为初试,占十中之三;后者为复试,占十中之七。”

    “两者相合统计得分,其后依据所需名额,取分较高者以任其职。志才以为如何?”

    戏忠听着倒是有些耳熟,脑子里突然灵光一现,“可是‘阳嘉新制’?”

    夏侯羲含笑点了点头,“正是,志才博识,昔日左公之议甚妙,羲以为自可为吾等所用。”

    是的,很多人以为科举制是隋朝开创、唐朝继承并完善,实则不然。

    早在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汉顺帝便采用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制,规定察举孝廉要先经考试,创立分科考试制度,与后世科举之法无异,这便是“阳嘉新制”。

    新制推行后果然成效斐然,时人皆言“察举清平,多得其人”。

    其中,阳嘉二年拜郎中的陈蕃、李膺、陈球三人皆为一时名臣,政绩卓著、名震天下,为士人领袖,名列“三君”“八俊”。

    只可惜梁冀专权后,奸臣当道,新制也很快被废止。

    不过……要是让这新制真平稳实行个几十年,估计也没有他和老曹啥事了。

    毫无道德的夏侯羲略有些庆幸地想道。

    并没注意到夏侯羲已经神游到千里开外了,戏忠霍然起身,在屋中来回踱步,嘴里亦是一刻都停不下来。

    “阿羲提议虽有些未善之处,不过忠以为确是可行,若是此举日后得以推而广之……”

    他的语气里是一股难掩的狂热,眼神更是亮的吓人,他知道阿羲既然有此提议,定然不会只是为了选些县令县尉,而是想变天下之法——

    戏忠又猛地坐回夏侯羲身旁,死死地盯着对面的人,他迫切地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

    夏侯羲:……

    见过半场开香槟的,他还真没见过没开场就要开香槟的……

    这八字都还没一撇呢,这个戏志才都直接快进到推而广之了,他都有点佩服了说实话。

    怎么回事!膨胀了啊小戏……

    不过问题不大,他可以理解。

    他拍了拍戏忠的手,不紧不慢地说道:“此事岂能一蹴而就?如今若只以此聘任小吏,自然无人在意,日后待吾等声势渐大,士族定不容许此事。”

    斜睨了他一眼,又懒懒地靠了回去,“届时方是吾等需详加探讨之际,眼下志才实不必忧心。”

    戏忠仿佛泄了气的气球,肉眼可见地失落了许多,不过他心里也知道阿羲说得不无道理。

    理智迅速回笼,他倒是又转回了最开始的那个问题,“阿羲还是教忠当下应如何为之罢。”

    夏侯羲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把小戏带偏到爪哇国了,不过这事嘛……倒还真不难解决。

    “明日使大兄亲自撰写榜文,言道十日后招贤馆内设两场策试,各格者非但可入县衙任职,亦可额外得三十两白银以作安家,来人必定纷至沓来。”

    又想到那衙署里那十二个大兄弟,他不觉有些牙疼,只接着说道:“志才可予那十二人各十两银子以作补偿,再邀彼等不日后一同参与策试。”

    戏忠将信将疑,“果真如此简易乎?”

    不然呢?十两三十两的,小戏不会以为这很少吧?

    现在五铢钱还没贬值,一户五口之家节约着点用,一年也用不了十两银子,有三十两存款已经能算是村里十分宽裕的人家了……

    这家伙真是少爷日子过得太久了……

    接受完基本常识普及的戏忠大为震撼,刚感叹完民生艰难后,又似突然打了鸡血一般,一脸的义正言辞,“正因如此,吾等更要早日推翻颓汉,还百姓康宁!”

    夏侯羲:“……”

    请原谅他的眼拙,以前真没看出来这家伙是个中二的愤青,八成是老曹给人家带坏了,好好一个风流才子现在变成了这样……

    戏忠自觉无视了夏侯羲的无语凝噎,面色正经了些,“不过初试之题,忠与公达皆可代劳,这复试之题我等却是无能为力了……”

    见夏侯羲面色未变,他心中也有了猜测,略带笑意说道:“如此看来,想必阿羲心中已有适宜人选了罢……”

    夏侯羲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羲以为再没有比此人更合适的了,志才以为如何?”

    戏忠亦是福至心灵,微微挑眉,“阿羲知人善任,他若愿出手相助,必定十拿九稳。”

    两人默契一笑,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