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直播:宝友,你这日子很有判头了 > 第47章毫无疑问

第47章毫无疑问

    大家一看这问题,满屏的问号就飞起来了。

    探古哥也没料到这问题问得这么尖锐,一时半会儿不知咋答。

    好在不用他开口,摊主也自然而然地伸出了手,两人的袖子搭在了一块儿。

    “老板,您看透了我也不藏着掖着了。”

    “说是元朝的本想卖个高价,但您也说了这是明代的,而且这玩意儿不一般,象牙提手,宝石色彩的画工,得这个数!”

    “高了。”

    “那老板您得给个数,多少我都认了。”

    “成。”

    符泽望着灯笼,脸色不变。

    “你这东西有点问题。”

    大伙儿一脸懵圈。

    摊主也愣住了。

    好好一个明代的灯笼,能有啥问题?

    “人骨做的灯笼,这玩意邪乎得很。”

    “开什么玩笑!”

    一听这话,直播间里的人莫名心慌起来。

    符大师说得明明白白,他们也确定没听错。

    用人骨做灯笼?

    “我说老板,你说话得讲证据,谁告诉你这是人骨的!”

    摊主猛地抽回手,惊呼起来。

    再看那灯笼,他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不论哪个朝代,用这俩材料做的东西都算不上正经东西。

    一想到刚才还把这个挂头顶上,摊主就止不住地冒冷汗。

    符泽不多言,拎起了灯笼的提杆。

    “你也算是个玩家,看不出这材质不像象牙吗?”

    镜头拉近,直播间里的朋友们瞪大了眼,突然感到背后一阵发凉,汗都下来了。

    “符大师,这玩意儿,好像是……骨头?”三十三

    “对头。“

    符泽随手比划了一下。

    “这是用小腿骨雕琢出来的,做旧上色,弄得跟象牙似的,但质地完全不同。“

    “那……那皮子呢?“

    宝友们已经开始牙齿打颤了。

    “少女背部的皮,活活剥下来的。“

    就这七个字,整个直播间的气温好像一下子降了十度。

    好多人默默地关掉了空调。

    摊主也被这话吓得不轻,缩到了后面,眼睛死死盯着符泽,想看看他是不是在开玩笑。

    可惜盯了半天,符泽的脸色一点变化都没有。

    直播间里的宝友们也都好奇符泽是怎么看出这些的,纷纷开始提问。

    “容易得很,瞧这图样和年月痕迹,一目了然嘛。”

    “这怎么能看出来?”

    大伙儿面面相觑,心里头跟迷了路似的,找不着北。

    “说起来,明朝那些,你们可曾涉猎过?”

    “?”

    这一问,让在场的藏友们都犯了难,不知该点头还是摇头。

    提那些响当当的名字,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自然是耳熟能详,有人甚至还翻过几页。

    但符泽说的究竟是哪一本,一时间,谁也不敢轻易接话。

    最后,还是姑苏档案馆里的一位藏友站了出来,虽说他读过几本,可对于符泽所指,也是不敢妄加揣测。

    “《剪灯余话》。“

    这书名一出,直播间的宝友多半都傻眼了。

    他们对古代的认知顶多到《搜神记》,还是课本里提到的。

    这书名,压根儿没听说过。

    倒是档案馆的宝友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

    “我想起来了。“

    “这是明代姬昌祺写的短篇集,以爱情为主,穿插些鬼神异事,共分五卷,有二十多个故事。“

    “我记得这书后来经过几次修改,很多内容已经对不上了。“

    “没错。“

    符泽点点头。

    “我讲的是未删改的原版。“

    “原版?“

    宝友们闻言,愣在当地。不是说改了很多次吗?明朝的原版从哪儿来的?

    符泽语气平和地说:

    “宝友们,这都是平时读书不连续的锅啊。“

    “都穆的《都公谈纂》里记载过一件事。“

    “景泰年间,韩都宪雍去江西做巡抚,要在庐陵的学校祭祀乡贤,唯独姬昌祺因为写了《剪灯余话》没能入选,可见著书立说不可不慎重啊!“

    “这段话很清楚,那时候在学校祭祀中,别人都凭作品能入选,姬昌祺却因为《剪灯余话》不行。“

    “因为那时候文人瞧不起,视为下品。“

    “很多人读到这里,要么只想到这一点,要么感慨封建思想害人,却忽略了一点。“

    “什么?“

    “照这么一说,《剪灯余话》被贬为下品,无缘入选,那边应该藏着这本书的另一个版本。”

    “更关键的是,这书是作者亲手递交的,保准是最完整无缺的。”

    “换句话说,只要踏进庐陵学宫的大门,咱们就能翻出这本书的档案来。”

    大伙儿听完,好一阵子没回过神。

    道理上,这推理顺溜得很,可现实中,谁又能打包票那些玩意儿还安安稳稳躺在那儿呢?

    “在的,确实还在。”

    “庐陵学宫的地下密室至今还藏着不少这样的古籍。”

    “想当初学宫整修,所有的书籍一股脑儿全给请进了大成殿底下的地宫,权当是献给孔老夫子的礼物了。”

    “其中就包括了来不及处理的《剪灯余话》,这事儿在那时候的往来书信和地方历史里都能查到踪迹。”

    “只不过,大伙儿平时都没留心罢了。”

    “要是你们有幸见过原著,准会记得里面提到了一个用人皮做灯笼的奇谈。”

    “故事说,元朝时候有个书生迷恋上了一位青楼佳人,不惜千金买笑,还打定主意要为她赎身。”

    “结果却发现那女子只是冲着他的钱来的,一旦银子花光,便是一副冷言冷语。”

    “书生心中那个恨哪,趁着女子外出赏灯,一把将她掳了去,做成了灯笼,还用她的首饰研磨成色,绘上了带着梅花美人图的簪子。”

    “最古怪的是,簪子上的梅花不是普通的花,而是预示死亡的曼珠沙华,人称彼岸花。”

    “传闻这灯笼随风摆动时,会传来哀怨的哭泣,百姓间流传,书生用了邪门歪道,把女子的魂魄锁在了灯笼之中。”

    “姬昌祺特意强调,这故事取材自真人真事,借着元朝的壳,讲的是当下的世态炎凉。”

    “瞧瞧眼前这灯笼,和书里描述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