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魏风华 > 第239章 封赏

第239章 封赏

    京城保卫战结束后的几天里,所有人都在忙一件事,不是庆祝,而是下葬。

    这场战争从辽人到达城下开始虽然只持续了七天,但死去的人却近十二万,这是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其中辽人骑兵战损近四万,而京城则是战死八万余人,城外空旷的平原上几乎铺满了尸体,一些厮杀较为惨烈的地方,甚至连泥土都被血浸透得仿若红色的土地。

    眼下虽然是晚秋,但这么多尸体不及时收殓,依然可能造成严重的瘟疫,所以打完了仗的顾怀也没有闲着,而是带领士卒在城外辨认尸首,分开安葬。

    战死的魏人自然是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在顾怀的提议下,外城划出很大一部分区域作为公墓,由民众们自发替魏国士卒们下葬,还能分辨出身份的自然可以立碑,而那些连尸首都已经无法拼齐的士卒便只能这般下葬,甚至连名姓都无从知晓。

    但一座宏伟的纪念碑成为了他们共有的碑文,在顾怀带头献花缅怀之后,那块还在修建的纪念碑前每一天都铺满了新鲜的花束。

    当然,也有人提议将那些辽人的尸首拖出来给民众泄愤,可说完没多久就被骂了回去,这说到底是战争,是两国之间的战争,拿敌国士卒的尸首泄愤这件事传出去成了什么样子?草草安葬就好,实在没必要做那种事情。

    而在渡过满城缟素的前几天后,一种热烈的、鲜活的庆祝气氛便逐渐充斥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这次守城虽然惨烈,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大胜,七万辽国精锐骑兵在京城脚下死了一半,还剩三万多狼狈地逃回了北方,身后刘安还带着魏国骑兵紧紧跟着时刻准备捅军粮不足的他们一刀。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件事都让辽国不可战胜这个概念成为了泡影,而作为战乱之时登上皇位的皇帝,赵轩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此时民间和朝廷真的再也没人提起那位已经被废的太子,每一个人都在说起那日皇帝陛下亲临城头鼓舞士气的一幕,如此年轻英武的皇帝,实在是提高了他们生出了对于大魏未来的期待。

    当然,跟赵轩相比,更出名的还是顾怀,作为亲手领导了京城保卫战的将领,如果说前些时日战况最惨烈时还有人骂他是屠夫,那么在真正击退辽人以后,这位白马将军就成了百姓口中的英雄,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地说起战场的一幕幕,还有那些新奇的武器和战术--甚至有人觉得只要有这位将军在,反攻辽国也不是什么不敢想的事情。

    对于这种风声,有些人感到了不对,因为顾怀现在还握着兵权,如此风光无限万众归心可不是什么好事,这家伙这般年轻,万一起了些别的心思怎么办?

    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朝廷并没有对这种风声加以遏制,反而推波助澜,隐隐有将顾怀捧为板上钉钉的下一任镇国大将军的趋势--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明眼人是看得清楚的,魏辽国战已经不可避免,京城保卫战只是个开头,以后的仗,还需要百姓士卒们有信心打才行。

    弄个战神出来总好过把辽人那边当战神,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当然,除了这些,零零散散的还有许多善后的事情,比如稳定京城内的物价,比如开始和北境重新建立联系,比如征调来的士卒得遣返回各自的驻地,比如战死的士卒抚恤得发放下去,比如立功的将领和官员必须得封赏之类的实在太多了。

    所幸杨溥率领的内阁办事效率极高,六部的运转也没出什么问题,再加上赵轩是个勤恳的皇帝看折子办公务从早到晚,这些事情总还是一点一点的解决了。

    一直到封赏这一块,官员们才意识到有个要命的问题。

    其他人也就罢了,顾怀怎么办?

    年仅二十二岁,就已经是从四品定远将军,这别说近二十年,大魏开国以来都没出现过这么年轻的,就算是袭父职也还得在军营里担任校尉打磨个几年再说,而如今顾怀总揽京城防务亲手打了这么一场漂亮仗,不封赏天理难容,可封赏还能怎么个封法?

    再往上升?二十岁的三品?

    别说他干爹是首辅,就算他干爹是皇帝也不行--很多官员表明了这个态度,真要是搞出来这么年轻的三品大员,让朝堂上那么多干到老死都才摸到四品边缘的官员们怎么想?

    这件事在朝堂上吵了好几天,六部的官员们个个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吵得脸红脖子粗,少数人(比如旧党的某些官员)认为有功就得赏,赏罚不分明,谁还愿意尽心尽力做事?你们不服顾怀这么年轻爬到正三品,那这仗你们去打啊,去和辽人拼命,把辽人打跑了别说三品,二品我们都认。

    另一拨人立刻站起来反驳,大魏文官一品只是虚职,二品就到头了,武将虽然没有这个限制,但顾怀这么年轻,以后打了胜仗升不升?现在给他升到三品,以后怎么办?给他封个异姓王?

    话音刚落,马上又有人冷笑着说你也知道以后还要靠他打仗?今天打了胜仗没封赏,以后谁还玩命?更何况天雷火炮什么的全是他弄出来的,哪天急眼了跑去辽国你以为辽国不把他当祖宗一样供起来?

    争论来争论去,到最后也没争论出来个结果,坐在龙椅上看了几天戏的赵轩直呼精彩,没有哪个皇帝喜欢群臣铁板一块,他虽然不像自己亲爹那样喜欢玩弄人心,但也受不了这帮官员团结起来成天找他的茬,如今看他们吵了几天消磨了精力,这才慢悠悠开口:

    “那就封爵吧。”

    得,皇帝陛下都开口了,大家还有什么好吵的?百官又议论了起来,这次礼部是主力,揪了半天胡子的礼部尚书最后统一了意见,认为依本次顾怀的功劳,是可以封县子的,至于封地也不用太好,选在益州就不错。

    “封伯。”

    赵轩轻飘飘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大魏的爵位,除了皇室封王,剩下比伯爵高的就国公和侯爵了,顾怀打完一场仗就爬到了伯爵?这他娘的简直没天理了!

    朝堂上的争论再一次响起,并且隐隐有比之前更为猛烈的趋势,可他们又吵又闹,还是没办法让赵轩回心转意,这位靠着这一战彻底坐稳皇位的陛下只是在龙椅上托着下巴冷冷看着,好像下面在吵闹的不是百官而是一批秋后的蚂蚱。

    争论慢慢停了下来,百官这下算是看明白了,你自己家的爵位你不当回事,我们还争个什么劲儿?封伯就封伯吧,二十岁的世袭伯爵,还不如他娘的让他升三品呢,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事情就此顺利起来,在经过一个时辰的讨论之后,由朝廷百官推举,内阁票拟,陛下朱批,司礼监用印,公布天下。

    定远将军顾怀,因军功封靖北伯,封地沧州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