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恒真被吓得不轻,回到营帐,面对诸多属下,他身体依旧在打颤。
几名属下不明所以,纷纷过来询问。
桓恒看着众人,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
“飞鸽传书,通知总兵大人,我要今晚起事,活捉朱慈炯!”
手下们闻言全都噤若寒蝉,不敢支持,更不敢反对。
顺军攻城之前,他们也许还敢和朱慈炯的步卒对峙一二,可昨天的战斗直接打醒了他们。
朱慈炯步卒的战斗力远超他们想象。
此时桓恒要动手?
几个校尉将领没说什么,心里却全都是胆怯。
桓恒下定决心,老早就安排好士兵,还派出斥候盯紧朱慈炯这边动向。
但他哪里知道,他所看到的都是朱慈炯想让他看到的。
时间一分一秒,终于来到三更,桓恒一声令下,。手下步卒全都高举武器,从西侧内门冲出。
可他们刚出现,就被一圈如白昼般耀眼的火光包围。
仔细一看,居然是朱慈炯带着手下组成的包围圈。
对方人手一把火炬,数量足有几千,把整个内门外侧围得水泄不通。
“这……这……”
桓恒做梦也没想到,他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动手,却被人牢牢地算计在其中。
他原来就是枚棋子。
“桓恒,自己下马投降,饶你不死!”
人群分开,朱慈炯骑在白马上,在宋延恩,李若琏两人簇拥下,走出队伍。
桓恒心如死灰,但他还不死心,大手一挥,高声道:
“将士们,敌人就在面前,随我一起冲杀,抓到朱慈炯者,赏黄金百两!”
气势上桓恒做足了,却不曾想,身后士兵根本就没有几个动的。
不仅如此,他们还隐隐的有后退趋势。
再一看,封堵住他们的朱慈炯手下,早已把火枪枪口对准他们。
这时候谁要是敢轻举妄动,必然成为出头鸟。
士兵们跟随桓恒不过是想要吃口饭,明知是死,谁会愿意犯险?
“你……你们……”
眼看着就要变成孤家寡人,桓恒真急了。
“弟兄们,我们同甘共苦这么多年,我桓恒可曾亏待过你们?如今我有难,你们都打算见死不救么?”
重赏不行,桓恒开始打感情牌。
朱慈炯看到这,知道事情得快点解决,于是他向前拨马,来到众人面前,同时从口袋中拿出那枚传国玉玺。
“朕受先帝遗照,以登基为新皇,尔等还不像新皇效忠?”
此言一出,桓恒队伍中瞬间一阵骚动,他们虽然是桓恒手下,但世食明禄,多多少少心里对大明有归属感。
在加上现在局面对他们不利,他们更不会想着反对朱慈炯。
在朱慈炯这句话说出来后,几个校尉带头,桓恒手下步卒纷纷跪在地上。
“我等愿追随新皇开疆扩土,死而后已!”
“追随新皇,死而后已!”
“追随新皇,死而后已!”
“追随新皇,死而后已!”
同样的声音一起响起,桓恒也终于意识到,自己败了,到现在他才弄明白,朱慈炯一直没对他动手,恐怕等的就是这刻。
不无意外的,桓恒得到了他的归宿,朱慈炯没杀他,给他一匹马,一个随从,放他离开蓟州。
至于为何要放?
朱慈炯意图明确,这是在向吴三桂示好。
桓恒再怎么说也是吴三桂的人,更何况他哥哥桓赢还是吴三桂手下重要幕僚。
桓恒回去怎么说不要紧,只要让吴三桂看到桓恒回来就行。
朱慈炯也不担心吴三桂短时间闹什么幺蛾子,因为那件改变历史的事情很快就要出现了。
只不过不同于上一世,吴三桂除了投降女贞,还有一个更好选择,投入自己帐下,继续做大明官员。
桓恒的部下被收编,到第二日天明,宋延恩统计出来具体数量。
桓恒步卒一共1098人,都是经过训练的关宁铁骑。
桓恒的州府器械库中更是找到了上好火枪10000余支,三眼铳6000余柄,马1200匹,绢帛金银11万两,粮草无数,足可以在蓟州困守几个月。
经过这两天的发展,朱慈炯手中步卒数量已经变成7000人,其中六转轮火枪350余支。
这些就是朱慈炯东山再起的本钱。
从北京城逃出时的落魄,到如今有了栖息之地和几千步卒。
朱慈炯终于可以长出口气。
不过此刻的天下局势风云变幻,若是偏安一隅,没有长久打算,必然会被历史的浪潮所淘汰。
上一世南明朝廷成立之初,也不是没有机会重夺故土。
怎奈军阀私心严重,南明朝廷派系林立,加上皇帝昏庸无能只知享乐。
错过了最重要的窗口期。
如此,南明不亡天理难容。
如今朱慈炯改变了这一切,他也绝不会让历史重演。
收编桓恒旧部刚刚完成,朱慈炯第一时间出榜文昭告天下,明廷正统,由他定王朱慈炯继承。
国号大明,年号开元,临时都城蓟州,设三堂六部。
并号召明廷各地方三月内奏表上书,凡期限内表奏不到者,皆为叛国。
消息放出,朱慈炯第一时间派人专门通知南方诸省,同时把消息也送到了吴三桂手中。
短短时间,崇祯驾崩,朱慈炯在蓟州登基的消息传遍整个大明土地。
那些忧患明廷的百姓无不欣慰。
同时各地军阀接到消息,却诡异的都陷入了沉静。
他们都没有第一时间奏表,都在观察其他封疆大吏,军阀的反应。
3月23日,南京。
马士英收到朱慈炯榜文的第二天
此时他脸上全是气愤,不仅是他,南京六部的其他官员几乎都一个表情。
他们本打算借机会让明廷正统落根南京,不想朱慈炯捷足先登。
朱慈炯称帝的消息他们早前就听到了,但那时候消息没有传遍天下。
如今榜文一出,天下皆知,他们想动手脚也难了。
“真该死!还想让我们上表称臣,门都没有!”
几家欢喜几家愁。
马士英之流很多,却也有一心忠于大明者。
已经回到西安的史可法第一时间上表称臣,并昭告天下。
由他开头,江浙尚可喜,福建郑芝龙,镇关将军左良玉,杭州知府马鸣录相继上表。
抢先登基,获得法理上的正统,这一点,朱慈炯做到了。
不过最关键的人吴三桂,直到此时,依旧毫无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