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昊闻言脑仁都炸开了,只觉得一股闷气堵在胸口,无处发泄。
眼神中透露出不甘与怨怼。他紧紧握拳,指甲几乎陷入掌心。
除了愤恨之外,更有无尽的后悔!
后悔啊!
肠子都悔青了,原本他还想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去一趟大周,然后顺理成章获得太子的位置。
谁能想到,竟然会是这般结果。
太子之位没抢到,反而为萧衍做了嫁衣。
张仲谋也同样郁闷,此事不对啊,和他们预想的,完全是两回事,怎么好端端,萧衍就成了太子呢?
“陛下,陛下,兹事体大,此事万万不可一言堂,需要由文武百官商议,更加需要”
“不需要!此事朕的意思就是如此,立储乃是大事!朕金口玉言,岂能更改?”庆帝强势拒绝。
张仲谋闻言当真欲哭无泪,“陛下,兹事体大,切莫如此啊,若不能够让百官信服,这皇储之位,恐有大乱。”
“老臣请陛下三思!三思啊!”
“儿臣不服,儿臣不服!”萧昊连声说道,“父皇,也需要给儿臣一个机会,为何萧衍可以,儿臣不可?若父皇不能让儿臣信服,儿臣”
萧昊的话尚未说完,可是庆帝已经感受到萧昊的决心。
若是这一次不能够拿出信服的理由,怕是此事无法善罢甘休。
庆帝也只不过是想让萧衍此番去大周,安全更加有保障罢了。
“如此说来,张国师不服?”
萧衍冷眼扫向张仲谋、萧昊两人,嘴角勾起一抹讳莫如深的笑容。
仅仅一个笑容,便在让在场所有人不由地头皮发麻,脊背生寒。
张仲谋强忍着心中的畏惧,颤声道:“殿下想如何?”
“倒是想好好问问张国师,本皇子哪里不行,哪里配不上这太子之位?”萧衍质问一声。
“好,既然大皇子殿下问了,那就老臣就斗胆,说说大皇子殿下的三宗罪!”
张仲谋索性也彻底豁出去了。
反正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多说无益。
“其一,大皇子殿下虽勤勉努力,然行事过于急躁冒进。遇事务往往急于求成,未能深思熟虑,此举易致决策失误,为国家带来不可预估之风险。”
论起嘴皮子,张仲谋这辈子都没输过谁。
太子之位,更是张仲谋一直扶持萧昊,才让萧昊有今时今日的地位。
他是断然不会让萧衍顺顺利利成为太子的。
“依据何在?”庆帝皱起眉头。
“回陛下,当日我与三皇子殿下去和大梁沟通谈判,本意是为了大庆寻求和平,谁知道,萧衍殿下竟然趁其不备出兵攻打大梁。”
提起旧事,张仲谋老脸通红,“若不是,我和三皇子殿下福大命大,那日早就死在大梁人的手中,还是说萧衍殿下,就死为了残害三皇子殿下才出这等毒计?”
张仲谋这话说的极其巧妙,摆明了就是在让庆帝做选择题。
要么承认这一条罪状,要么承认残害手足。
无论哪一点,都足以让萧衍无法顺理成章成为太子。
萧昊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顿时喜上眉梢,这下看你萧衍怎么选?
“原来所谓的冒进指的是此事,敢问张国师,若损一人可得半过,此人可舍否?”萧衍微微一笑,当即反问道。
“那要看损何人,若是三皇子殿下,损一人哪怕得一国都是不划算的!”张仲谋冷哼一声,脖子扬地老高。
“哦,这话本皇子不明白了,三皇子的命如此划算,那本皇子呢,戎族以武犯禁,兵临雍关,本皇子率兵突围,于千军万马之中,试问,本皇子这存国一战,是否也如张国师所言冒进?”
萧衍一声质问。
庆帝顿时激动万分,好似再次想到当时的大庆积贫积弱。
面对戎族的挑衅根本毫无办法,更是没有任何的可能于戎族一战,而那个时候的萧衍,力排众议,选择独自一人去雍关。
并且立下军令状,不胜不还!
“明知必死而为之,明知是计而舍之,老臣以为,如此值得。”
范文正这时开口为萧衍说话。
萧衍是大庆的英雄,若是当日没有萧衍的果决,大庆断然无法有今日之威风。
被萧衍如此辩驳,张仲谋脸色不由地难看了几分,萧衍这家伙根本不上当啊!
这摆明了就是不让人下台啊!
张仲谋仍旧不服:“纵然这一条子虚乌有,那还有其二,其二其二是其二,殿下在用人方面常有偏颇,任人唯亲,不能广纳贤才。如此,国家人才不得其用,发展必将受限。此三宗罪,乃老臣肺腑之言,望殿下深思。”
“父皇,皇兄用人从来一言堂,无论是钢铁厂,报社全都掌握在他自己人手中”
萧昊连忙开口。
自从成立大庆日报以来,所有的人员任命,甚至军队之中的人员任免,几乎都是萧衍一手处理。
而这些产业,毫无疑问,全都是大庆的核心,支柱产业。
“三弟,这话就更加没有道理了!”
“就算为兄将任免的权利交给你,你有人能做的比他们更好?”
萧衍反问一句,“别的不说,如报社,每日要印刷多少报纸,你可有数,杂志多少,你可知晓?”
“其中的内容如何,又该如何去发放给百姓,如何渗透到九州大陆其他国家之中。”
萧衍一连串的反问,直接将两人全都问懵了。
报纸他们每天都在看,杂志也同样如此,可是若问这些东西到底怎么来的。
如何安排,如何运作,如何印刷,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张仲谋、萧昊两人皆是目瞪口呆。
如萧衍所言,就算是给他们机会,他们也不中用啊。
“这这”
张仲谋一时语塞,心中无比郁闷,什么情况,怎么搞定萧衍这么难?
说都说不过他了?
萧衍见状,连声呵斥:“张国师,可还有不服?”
张仲谋眼珠子滴溜溜地直转:“有!有!其三!”
“其三,殿下为人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朝中大臣有良策进谏,殿下却常常固执己见,不予采纳,长此以往,必使群臣心寒,朝廷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