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通往秦国的道路格外的崎岖,但为了能够给秦国提供充足的铁器,糜竺依旧不惧艰辛,跋山涉水来到蜀国购买铁矿。
但让糜竺没有想到的是,他尚没有与蜀王敲定关于铁矿的贸易协议,蜀国的老对头,巴国的大军便已从汉中杀向了成都。
这一次巴国是有备而来,不单单是提前准备好了充足的粮草军械,并且还收买了蜀国的边关重将,30万蜀军被带入绝地,一把大火烧毁了蜀国的百年基业。
糜竺坐困成都,六十万巴国大军将成都团团围困。
成都虽然城高池深,但城内的军队只有10余万人,虽然另外还有数十万百姓相助,但巴国的军队数倍于蜀国,虽然暂时围而不攻,但如果没有外力相助,蜀国的败亡乃是迟早之事。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作为秦国使者的糜竺方才能够在这个蜀国危急存亡之时,可以享受蜀王给予的上宾待遇。
“糜竺先生,大王有请~”
就在糜竺忧心重重的时候,他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蜀国将秦国当做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待在蜀国的秦国使者糜竺,也就成了这蜀国唯一的一线生机。
但是从糜竺的角度来分析,此时此刻帮助蜀国与巴国为敌殊为不智。
蜀国的道路崎岖,不单单会阻隔外界通往巴蜀,同样也会阻碍巴蜀之地的军队向外扩张。
所以不论是蜀国还是巴国,秦国与任何一个国家建交,都可以达到通商的目的。
但是此时此刻,他坐困成都之内,根本无法确信,等到成都被破之后,巴国人将会如何对待他。
由于兵荒马乱的缘故,他甚至不敢出城回转秦国。
毕竟秦国与蜀国建交之事早就让巴国人知道了,这事情根本瞒不住。
作为秦国的使臣,现在享受的待遇越高,等到城破之时,他被牵连的概率也就越高。
“我知道了…”
但是蜀王相召,糜竺又不得不从命。
遭遇到亡国的危机,蜀国王宫的侍从在处理日常杂事的时候,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这可如何是好啊,听说巴国人都是一些茹毛饮血的畜生,如果被他们杀进王宫…”
“姐姐,不要说了,殿下还等着呢,我们快一些吧!”
“殿下乃是储君,大王唯一的儿子,他怎么能够亲自冒险!”
“这是殿下自己的决定,快,快把盔甲给殿下送过去~”
“哎…公主殿下这是?”
沿途走来,糜竺见过不少的宫女与大臣,耳听着他们各自的谈论,糜竺了解到的局势也越发的明朗了起来。
“外臣糜竺拜见蜀国君~”
虽然只是三天不见,但眼前的蜀王绝对是憔悴了不少。
他的双眸赤红,一看便是数日不曾合眼。
见到糜竺之后,他的脸上浮现出了几分挣扎与犹豫之色。
“糜竺先生可曾想好了?”
他的眼眸中饱含着期待之色,目光灼灼地盯着糜竺。
糜竺心底有些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随即开口与他说道:“糜竺不过是一届商贾,有什么资格能够代表国君承诺援军蜀国呢?”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蜀王似乎早有所料。
他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然后拍了拍手。
“先生的难处,寡人自然是知道的。
这是我蜀国的诚意,请先生过目,不知能否打动贵国国君?”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径直上前递给了他一方竹简。
抬头看了一眼端坐上首的蜀王,糜竺缓缓打开了手中的竹简。
“这是?”
他的双眸顿时为之一亮,在竹简上乃是蜀国送给秦国的礼物,同时也是一份盟书。
上面有蜀国现有发现的三座铁矿,同样也包含有一百名蜀国最为出色的铜匠。
有承诺出兵相助的盟书,另外还留下了一大片的空白,这代表着蜀国愿意接受更多的条件。
单单只是三座铁矿便完全足够让糜竺动心了。
可不是秦国发现的那一座小型铁矿,而是三座完全可以将整个秦国都武装起来的富矿。
100名的铜匠看上去不多,但他们都是拥有独立锻造兵器的成熟匠人,哪怕是冶铁的技术与冶铜不同。
但道理总归是相通的,等到他们熟悉了铁器的工艺之后,其锻造出来的兵器肯定是要比那些普通的学徒更好的。
另外,他看了一眼空白的那三条竹片,这代表的秦国至少还可以添加一到两个条件。
糜竺犹豫再三之后,他鬼使神差的向着蜀王谏言询问道:“不知贵国可还有未曾婚配的公主殿下?”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蜀王当即一愣,然后点了点头道:“长公主昭姬尚未婚配,不知此言何意?”
他自然是猜到了糜竺的意思,但有些话终归是不能让他自己来说的。
糜竺的脸上也露出了几分欣喜之色,蜀昭姬他自然是熟悉的,毕竟这个女子经常与他打交道,虽然是一个女儿身,但不管是政治还是商贾之事都是巾帼不让须眉。
若是能够让他成为秦国的国母,一来可以巩固与蜀国之间的盟约,二来是秦国可以得到一名母仪天下的女主人。
糜竺并不知道红云的事情,所以他认为秦国君没有道理会拒绝联姻。
最为关键的事绝不能宣之于口,但却是糜竺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
那便是娶了蜀昭姬之后,秦国方才有资格能够名正言顺地插手巴蜀之事。
蜀国现在明显是势微,虽然幅员辽阔,人口基数依旧庞大,但国内的精锐之师已经消耗一空,如果将来有机会的话,秦国说不定能够借此机会吞并巴蜀。
蜀王没有想太多,就算是想到了这一点,他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来。
毕竟现在的蜀国正是危机存亡之际。
“我秦国的国君尚未婚配,如果蜀王有意,或可与我秦国结姻亲之好。”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蜀王略微犹豫了片刻之后,当即便答应了下来。
“先生此言大善,寡人这便命人再拟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