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用德泯仇报恩记 > 第7章 民间郎中 药到病除

第7章 民间郎中 药到病除

    叔源单身一人来到内宫谢太皇太后居住的地方,却没有看到谢太皇太后,叔源估计可能在那个帘子后面。

    果然一个太监掀帘出来问“不知樊先生怎样治太皇太后之病?”

    叔源说“当然先要把脉,还要察颜观色,才能看准病情。”

    太监说“那怎么行呢?太皇太后玉体岂能让你乡村野人接触。”

    叔源说“不接触身体如何把脉呀?”太监说“这样吧,既来到皇宫只能按皇宫的规矩办,过去太医们也是这么把脉的。

    用花线,一头拴在太皇太后的手腕上,你抓住那头把脉。怎么样?”叔源说“吊线脉呀!行!既然是皇宫就按皇宫的规矩办吧!”

    太监掀帘进去,一会儿手拿着一根花线,把一头交给叔源。叔源手攒花线,屏声静气,慢慢诊脉。

    大约两袋烟的工夫,叔源说“此脉非人脉。”

    太监问“那是何脉?”

    叔源说“此脉是木脉也。”

    太监说“你不可胡说,诊错了是要杀头的!”

    叔源很有把握地说“我断定!要杀头也得实话实说。”

    太监突然软和下来说“也许是我们弄错了,我进去看看。”

    太监进去一会儿出来说“你再诊吧,这回不错了。”

    叔源诊了许久说“此脉也非太后之脉。”

    太监说“那是什么脉?”

    叔源说“此是猫人之脉。”

    此语一出,太监忽而伸出大拇指说“樊先生真乃神仙也!你一定能治好太皇太后的病。请你原谅,我们只是想试试你的本领,下次再不会有错了。”

    太监第三次从帘內出来说“樊先生可以诊脉了。”

    叔源把花线抓在手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约摸半个時辰,叔源慢慢说“太皇太后現在是胸前胀痛,奶头溃烂,高烧不退,時而昏迷。”太监说“对呀!对呀!这究竟是什么病?”

    叔源说“这是生奶花疮。”

    太监问“生此病是何原因?”

    叔源说“原因是因人而异的,就太皇太后此病而言,应是长期忧虑,热毒瘀积,急火攻心所致。”太监说“有道理,有道理。那怎么治疗呢?”

    “好治。”叔源胸有成竹。从药箱里拿出两瓶水,把其中一瓶交给太监说“你先把这瓶水给太后喝了,我再配药外敷。”

    太监接过瓶子快步入帘内一忽儿满宫异香扑鼻而来。

    又一会儿,太监满面笑容到叔源面前拱手作揖说“樊先生乃真柛仙也!太后吃了这个药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畅,身子也不发烫了。

    太皇太后问这是何药?如此见效,能否再给一瓶?”叔源略一沉思,想到那天晚上的梦随口取了一个名字,他说“此药是我师传秘方,名曰‘白蛇神液’。不可多吃,药对方一口汤,多吃有损伤。”

    太监点头哈腰地说“说得是,说得是。”

    叔源再吩咐太监拿一个碗来,把另一瓶水倒入碗内,又是一阵异香,众人更加惊异。

    叔源把一包药粉也倒入碗内调匀。交给太监说“每天三次用鸡毛把这些药敷在太皇太后的溃烂之处,连敷七天。再吃几付中药调理调理太皇太后圣体就全安了。”太监接过碗连连点头说“一定照办一定照办。那就请先生开中药方子吧。”

    叔源拿出笔和纸写着蒲公英十钱桔梗十线青皮十钱丝瓜络三钱柴胡三钱全瓜蒌三钱通草三钱环留行三钱。

    把方子交给太监说“抓七付中药,每天煎一付,连吃七天保好无疑。”

    太监接过中药方子说“樊先生治好此病,太皇太后必有重赏。而且你将会远近闻名可喜可賀!”

    叔源淡淡地说“名利乃身外之物,我此行只是救死扶伤别无他求。就此告辞。”

    说完就往前宫而来。叔源治病将近三个時辰。在前宫等候的文彬将军已急不可待,一向沉稳的他,今天是坐不安席,时而站起,时而坐下,时而走来走去。吕文焕安慰他“别急,你贤姪一定有本事治好的。”

    文彬搓着双手说“但愿如此。”言未了,叔源满面春风从内宫出来。

    文彬忙上前问“贤姪,怎么样?有把握吗?”

    叔源说“叔老放心,没问题,七天内包好!”

    文彬说“你小子吹牛吧?”

    叔源说“我不是吹牛,太皇太后的病已好了一小半了。”

    文彬在叔源的肩头上捶了一拳“你小子还真行!哎,他们没为难你吧?”

    叔源说“有是有一点不过我能够应付。”

    文彬说“好!晚上我请你喝酒,庆贺庆贺!”

    叔源说“不,不,还是我请叔老,今晚老地方见。”

    叔源家住宁州仁乡六十四都画桥草鞋港,这里与湘吴平江交界。是一个山峦重叠的丘陵地带,山上長满了松树,四季常青,草鞋港从门前流过,不远注入汨罗江上游水系大港下。可谓山青水秀,土地肥沃。

    叔源之太高祖父昌庆公不愿接受皇封,甘为百姓。他淡泊名利,尊崇孔孟之道。他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要忠厚老实,要仁义礼智信。在乱世不要为官,也不要轻举妄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他临终后悔没有迁居,他认为三阳公下葬之时两条鲤魚跳出一条,阴阳先生的呼嘱是有道理的。树挪死,人挪活嘛!

    如果早迁出去了,就不会有以后的劫难。他带着这种遗憾离开人世。

    叔源之高祖父世能公,遵父训,一生忠厚,并将自己的儿子取名忠厚。并且承父意到处寻找适合迁居之地。

    有一次,到湖南做生意,路经宁州(今修水)画桥之地,发現这里树林茂密荆棘丛生,土地肥沃,宜于居住开发。

    回家准备迁居,可是自己却突然犯病,而且一病不起。叔源之曾祖父忠厚公,继承遗志,与忠和兄弟俩迁至宁州画桥。

    第一站在茗坑居住。忠厚与忠和兄弟俩砍荆棘、开荒地,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家道渐渐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