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高俅的阴谋诡计
皇城以北,城墙之外,宋、辽、金三国接壤处,边境……
狂风呼啸着席卷着漫天的黄沙,让那远处的山峦都变得朦胧不清。王黼骑在一匹高大的骏马之上,身后跟着数名随从,马蹄声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显得格外清脆。
王黼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紧张与期待,他深知此次出使金兵军帐的任务艰巨,关乎着大宋的未来。但他心中也有着十足的把握,相信凭借自己的口才与智慧,定能达成目的。
终于,金兵的营帐出现在眼前,一座座营帐整齐排列,军旗在风中烈烈作响。王黼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下马朝着军帐走去。
进入军帐,金国元帅高坐在上,目光犀利地审视着王黼。王黼不卑不亢,拱手行礼道:“大宋使臣王黼,拜见元帅。”
金国元帅微微点头,声音低沉地说道:“大宋使者,此来所为何事?”
王黼微微一笑,说道:“元帅,如今局势,大宋与大金皆为强国。然辽国横亘其间,时常侵扰。我大宋皇帝有意与大金联手,共灭辽国,如此一来,双方皆可获利,不知元帅意下如何?”
金国元帅眉头微皱,陷入沉思。王黼见状,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继续说道:“元帅,辽国日渐衰落,此时正是我们联手的最佳时机。若能成功,大金可扩充疆土,大宋也能消除边患,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金国元帅目光一闪,说道:“此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
王黼连忙说道:“元帅,大宋诚意十足。若事成,大宋愿与大金共享胜利之果,划分疆土之时,定以大金为主。”
这时,金国元帅身旁的一位将领说道:“大宋向来狡诈,此中是否有诈?”
王黼正色道:“将军此言差矣。大宋诚心结盟,绝无半点虚假。若有不实,愿受天谴。”
金国元帅看了看王黼,说道:“且容我再思量思量。”
王黼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此刻必须再加一把劲。
于是,他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阐述了双方联手的种种好处,以及若不联手可能面临的困境。
终于,金国元帅大笑起来:“好!大宋使者果然能言善辩。本帅决定,同意与大宋联手,两面夹击,共灭辽国。”
王黼心中大喜,连忙道谢:“多谢元帅,此乃两国之幸。”
酒席摆上,金国元帅热情款待王黼。王黼表面上与众人谈笑风生,心中却在盘算着如何尽快将这个好消息带回京城。
酒过三巡,王黼起身说道:“元帅,此次结盟之事已成,下官需速速返回京城,向皇帝禀报,也好早日筹备战事。”
金国元帅点头道:“使者一路小心。”
王黼辞别众人,走出军帐。骑上骏马,他恨不得立刻飞回京城。
一路上,王黼思绪万千。此次出使成功,自己必将得到皇帝的重赏,加官进爵指日可待。
想到这里,他不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然而,他也清楚,此事并非一帆风顺。朝中那些反对的声音,以及可能出现的变数,都让他不敢掉以轻心。
回到京城,王黼顾不上休息,直奔皇宫。
皇帝赵佶正在开朝会,听取众臣上呈的奏本,忽然,听闻太监传话王黼归来,便下令连忙召见。
王黼快步冲进大殿,跪地行礼,兴奋地说道:“陛下,大喜啊!臣成功说服金国元帅,他们同意与我们联手灭辽。”
赵佶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果真如此?王爱卿快快详细道来。”
王黼将在金兵军帐中的种种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皇帝禀报,赵佶听得频频点头。
“王爱卿此次立下大功,朕定当重重赏赐。”
赵佶说道。
王黼连忙谢恩:“此乃陛下洪福齐天,臣不过略尽绵薄之力。”
“朕曾许诺过王爱卿,把原先蔡京的宰相位子拿给你坐,如今你立了大功,可以兑现了,朕决不食言!”
赵佶又笑着说。
然而,朝中却并非一片祥和。一些大臣听闻此事,纷纷表示反对。
“陛下,与金国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金国狼子野心,恐日后对大宋不利。”
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王黼反驳道:“大人此言差矣。如今辽国乃我大宋心腹大患,若不趁机除去,日后必成大祸。与金国结盟,乃是权宜之计。”
双方在朝堂上争论不休,赵佶也陷入了沉思。
王黼心中焦急,他深知若不能说服众人,此次结盟之事很可能功亏一篑。
于是,他再次进言道:“陛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错过此次良机,日后再想灭辽,难上加难。”
赵佶最终下定决心:“朕意已决,与金国结盟,共灭辽国。此事无需再讨论。”
王黼听到皇帝为自己站台,心中松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又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金国方面似乎对之前的约定有所变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王黼大惊失色,他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好,将引发严重的后果。
他只能再次踏上了前往金国的征程,试图重新协商,稳定局势。
一路上,王黼心急如焚。他不断地思考着应对之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解决这个危机。
终于来到金国,王黼再次见到了金国元帅。
“元帅,贵国突然提出变动约定,这让大宋十分为难。”
王黼说道。
金国元帅冷冷地说道:“局势有变,我们自然要重新考虑。”
王黼强压着心中的怒火,说道:“元帅,当初的约定乃是双方共同商定,如今随意更改,于情于理不合。”
经过一番激烈的谈判,王黼终于说服金国兵马大元帅维持原约定。
当王黼带着这个好消息回到大宋时,京城上下一片欢腾。
然而,王黼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战争一旦打响,胜负难料。
随着战事的临近,大宋军队紧张地进行着准备。王黼日夜操劳,身心俱疲,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
……
就在王黼出使金国,几经辗转,多番周旋的同一时间段内,皇帝派出的总管太监,早已去传召了高俅。
大宋京城汴梁……
在北宋的都城汴梁,最繁华的地段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建筑——高太尉府衙。
这座府衙的规模仅次于皇宫,彰显着高俅在朝中的显赫地位。高俅,这个权倾朝野的奸臣,正悠然地居住在这座府邸之中。
这座高太尉府衙,雕梁画栋,朱门高墙,气势恢宏,堪称整座京城的标志性建筑。
府内,高俅正悠然自得地坐在府中的太师椅上,眯着眼睛,享受着这奢华与权势带来的满足。
高俅虽说此时已经年过半百,但是身体极为健康硬朗,就算重新上阵蹴鞠踢球,技术功底在那里,实力也绝对不比年轻的新人们差。年轻时候的高俅,可是大宋蹴鞠第一人!
从皇宫出来,只花了一炷香的时间,大内总管太监就已经匆匆忙忙地骑着马赶到,在府门前急停,顾不得擦去额头的汗水,便高声喊道:“高太尉,皇上有旨,召您速速进宫面圣!”
高俅听闻,不紧不慢地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这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府门。
一路上,高俅心中已然有了盘算。他深知皇帝此刻召见他所为何事,对于如何应对,心中早有成竹。
高俅是一个精明而狡诈的人,皇帝请他出山献策,自然是攻打辽国或金国的问题。他深知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实力和威名。
他盘算着,这些梁山好汉目前已经被招安,如果派他们去攻打辽国,不仅可以解决外患,还能趁机清除梁山泊的匪徒,可谓一举两得。
皇宫之中,赵佶正焦急地在御书房内,烦躁不安,来回踱步。
高俅一进入,连忙跪地参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佶连忙挥手让他起身,迫不及待地说道:“高太尉,如今金兵犯境,朕正为此事烦忧。王黼王大人已经去谈判议和了,接下来攻打辽国成了最大的难题。不知该派何人领兵出征,你可有良策?”
高俅微微躬身,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皇上,臣以为刚刚招安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外加我们大宋的杂牌部队喽啰兵,乃是当下派出去的最佳的选择。”
赵佶皱了皱眉,疑惑地问道:“梁山泊众人?他们只是一群土匪罪犯出身,他们可堪此大任?朕对此有所担忧啊。”
高俅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皇上,这梁山泊众人虽为草莽出身,但个个武艺高强,且如今已被招安,若能为朝廷所用,派他们出征攻打辽国,一来可解我大宋之危,二来若能与辽国两败俱伤,那更是消除了朝廷的一大隐患。如此一举两得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皇帝赵佶听到高俅的提议后,不禁笑出了猪叫声。他对高俅的计策十分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在他看来,梁山泊的人不过是一群草寇,利用他们去攻打辽国,既能显示自己的仁德,又能达到自己灭辽的目的。
赵佶沉思片刻,脸上的忧虑神色,却仍未消散:“高太尉所言虽有道理,只是这梁山泊众人是否会真心为朝廷效力?朕可不想养虎为患。”
高俅信誓旦旦地说道:“皇上放心,臣自有办法让他们乖乖听命。只要皇上给予臣足够的支持,臣定能掌控全局。”
赵佶听了高俅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点了点头说道:“那此事便交由高太尉安排,朕期待你的好消息。”
高俅领旨谢恩,喜怒不形于色的退出了御书房。
……
在高俅的府中,高俅与他的心腹幕僚们正在商议着派遣宋江等人攻打辽国的具体计划。
高俅:“梁山泊的那些人,虽然有些本事,但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我们只要略施小计,就能让他们为我们所用。”
其中一个心腹说:“太尉大人英明,只是我们该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去攻打辽国呢?”
高俅:“这好办,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好处,让他们看到攻打辽国的利益。同时,我们也要暗中派人监视他们,防止他们有什么异动。”
另一个心腹说:“可是,如果他们在战场上失利,或者背叛了我们,那该怎么办?”
高俅:“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他们的控制,让他们不敢轻易背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准备好后续的手段,一旦他们出现问题,我们就能及时应对。”
在高俅的心中,他对梁山泊的人充满了鄙视和厌恶。他认为这些人不过是一群草寇,不值得他正眼相看。他之所以会招安他们,就是为了伺机利用他们去攻打辽国,等利用完他们之后,就可以将他们一网打尽,永绝后患。
皇帝很快下达圣旨,派人去梁山好汉首领宋江处宣读圣旨,交给他们征讨辽国的艰巨任务,宋江看到圣旨,居然毫无防备的领旨谢恩。
……
另一边,身为参知政事的赵南华,位高权却不重,但是消息还是灵通的,在得知高俅的提议以及皇帝的应允后,不禁长叹一声。
他已经预测到了梁山泊好汉们的结局,必然是征辽险胜,打方腊惨败,果然跟《水浒传》中记载的分文不差。
他坐在自家的书房中,面色凝重,心中思绪万千。
赵南华回想起自己穿越到大宋的种种经历,怀揣着21世纪的知识和记忆,本想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历史,让大宋走向繁荣昌盛。
可如今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局势,却感到有心无力。
他想起自己初到这个时代时的雄心壮志,如今却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我本欲力挽狂澜,奈何这朝堂之上尽是些勾心斗角、自私自利之徒,皇上又如此昏聩,难道大宋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赵南华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繁华景象,心中却充满了忧虑。
赵南华知道,高俅的计划看似完美,实则充满了危险。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虽然都是些勇猛之士,但他们并不擅长打仗。而且,他们与官军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如果让他们去攻打辽国,很可能会引发内乱。
……
赵南华特意驾马,前去找到宋江,试图说服宋江等人放弃这个任务,但宋江却不以为然。宋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希望能够通过攻打辽国来获得朝廷的认可和赏赐。
赵南华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宋江等人的决定。他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在这场战争中生存下来。
而此时从梁山泊招安来的宋江等人正聚集在一起,讨论着朝廷的命令。
李逵挥舞着双斧,大声嚷道:“哥哥,这朝廷分明是拿我们当枪使,俺们不去!去了也是白白送死!”
宋江眉头紧锁,一脸严肃地说道:“铁牛,不可鲁莽。如今我们已被招安,就应当为朝廷效力。若抗旨不遵,岂不是又要落得个贼寇的名声?”
吴用摇着羽扇,缓缓说道:“哥哥,此事恐有蹊跷。高俅那厮向来阴险狡诈,他让我们出征,未必安了什么好心。”
武松手握双刀,目光坚定地说道:“管他那么多,大不了拼个鱼死网破!”
鲁智深扛着禅杖,大声说道:“洒家可不怕他们的阴谋诡计!”
众人争论不休,宋江沉思片刻后说道:“兄弟们,虽然此次出征充满危险,但这也是我们证明自己忠心的机会。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未必不能战胜辽军。”
就在众人准备整顿兵马出征之时,高俅却在暗中谋划着更加恶毒的计策。
高俅在自己的密室中,与心腹们商议着。
高俅阴沉着脸说道:“待他们与辽军交战之时,我们故意断其粮草,让他们陷入困境。到时候,他们要么被辽军消灭,要么就只能违抗军令,这样我们就有理由治他们的罪。”
童贯在一旁附和道:“高太尉此计甚妙,定能让梁山泊众人有去无回。”
王黼却有些担忧地说道:“若是梁山泊众人察觉,恐怕会生事端。”
高俅冷笑一声:“他们在前线作战,如何能知晓后方之事?就算察觉,也为时已晚。”
……
出征之日,梁山泊众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旌旗飘扬,士气高昂。
宋江骑在马上,神色凝重地看着前方。
鲁智深大声说道:“哥哥,俺总觉得这一趟不太平。”
武松安慰道:“鲁大师,莫要多想,我们只管奋勇杀敌。”
吴用则在一旁默默思考着应对之策。
没过多久,几天以后。
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一路向北,经过数日的行军,终于来到了辽国边境。
辽国的军队早已严阵以待,双方在边境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虽然勇猛,但他们缺乏战斗经验,在辽国军队的攻击下,逐渐陷入了困境。
宋江看到这种情况,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将会全军覆没。
梁山泊众人个个英勇无畏,冲入敌阵,杀得辽军节节败退。
早在梁山好汉出征之前,赵南华就单独见过宋江,赠送给了宋江一些火药,让他危机时攻打辽军使用。
此番操作,如法炮制了曾经他穿越春秋时代,帮陶朱公范蠡制作炸药,协助齐国打退晋国军队的方法。
赵南华只不过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记忆,制造了一些简易的炸弹,如今宋江将这些炸弹投向了辽国军队的营地,效果显著。
炸弹的爆炸声引起了辽国军队的恐慌,他们以为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得到了增援,于是纷纷撤退。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趁机发起了反攻,终于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然而,没过多久,他们的粮草供应却出现了问题。
宋江焦急地问道:“为何粮草还未送达?”
派人去后方催粮,却迟迟没有回音。
吴用脸色阴沉地说道:“哥哥,恐怕我们中了高俅那厮的奸计。”
此时,辽军察觉到了梁山泊众人的困境,开始反攻。
战斗愈发激烈,梁山泊众人渐渐体力不支。
宋江看着伤亡的兄弟,心中悲愤交加,大声喊道:“兄弟们,坚持住!”
就在他们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突然一支援军赶到。
原来是登州通判宗泽率领的兵马。
宗泽大声说道:“宋江兄弟,我来助你们!”
有了宗泽的支援,局势渐渐扭转。
最终,梁山泊众人与宗泽的兵马一起击退了辽军。
辽国南面的战事,以北宋的胜利而告终,这是宋军北伐多年,罕见的一次胜利。
辽国东部战场,同样是一片凯歌高奏,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派出的金国军队,也把辽国的守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金国人属于女真族,近一百多年来,受够了辽国契丹族的压榨和凌辱,积怨已深,早就想找个机会,一雪前耻,让辽国人亡国灭种!
……
战后,宋江等人对高俅的阴谋愤恨不已。
宋江咬牙切齿地说道:“高俅此贼,如此陷害我们,日后定要让他付出代价!”
他们带着疲惫的身躯和满腔的怒火班师回朝。
而高俅得知他们竟然打了胜仗,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他在府中愤怒地说道:“没想到这群草寇竟然如此命大,这次算他们走运!”
童贯说道:“高太尉莫急,我们还有机会。”
王黼附和道:“是啊,这次没成功,下次再想办法。”
回到京城,赵佶对梁山泊众人的战功予以嘉奖。但高俅却在赵佶面前进谗言,说梁山泊众人在战场上不听指挥,擅自行动。
赵佶心中又起了疑虑,问道:“高俅,此事当真?”
高俅连忙说道:“皇上,千真万确。臣派人暗中观察,他们确实有违抗军令之嫌。”
赵佶脸色一沉,说道:“若真是如此,朕绝不容忍。”
此时的梁山泊众人,深知朝廷的黑暗,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宋江在营帐中对众人说道:“兄弟们,看来朝廷对我们仍不信任,我们需得小心应对。”
吴用说道:“哥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得想办法为自己谋条出路。”
而赵南华在得知这一切后,只想尽快找到李师师,还是完成系统交付的任务更实在。尽管时限很长,系统给了自己10年。
至于整顿大宋朝纲、挽救黎民于水火,照目前这架势看,赵南华已经可以认定为希望渺茫、前途一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