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襄王(又称魏襄王)是先秦时期魏国的守成之君,只是模样给人很猥琐的感觉,并不像一个君主该有的样子。他在位时,列强环伺,西有大秦,南有大楚,东有宋、齐,两翼是韩国,兼有数个小国。
可就是这样一个“望之不似人君”的君主,猥琐经营20余年,竟使魏国的版图有增无减,向南扩充了不少。
梁襄王采取的生存策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苟”。当时的魏国,就和近代的意大利一样,虽然战力稀松,却因为策略得当使得国运风生水起。强国欺负人,它便跟在强国后面。
梁襄王本身又是一副傻子的模样,使周边列强误以为他是个完全没有威胁的人,对他充满了鄙夷。可实际上他也是有雄心壮志的,譬如他曾当面向孟子请教“天下如何能平定”的问题。冷场很久,卒然问话,把孟子吓了一跳。
孟子说:“定于一(要统一)。”
梁王又问:“谁能统一?”
孟子回答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显然,短期内看,孟子的论断和事实严重不符。诸侯国争霸的最终胜利者,正是以杀人见长的秦。
秦以强大的动员能力和作战能力横扫六合。伊阙之战,斩首24万;华阳之战,斩首15万;长平之战,坑杀45万降卒。灭国时的其他杀戮更是不计其数,终于使得“六王毕,四海一”,完成了天下统一的大业。这还叫“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吗?恰恰是反过来的,“嗜好杀人者能一之”。
然而,“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似乎是指更为宏伟的目标,而不在于数战、一世的短暂得失。
秦军杀人太多,统一天下成功后法令持续严苛,执行上层层加码,对六国遗民也没有什么善意,获得了“暴秦”的称号,引起各国强烈反感。秦国起兵的名义,是各国或多或少都有对不住它的地方(当然最主要还是秦国对不住各国)。然而楚国却是相当无辜的,即便秦王设计让楚怀王赴约吃席。楚怀王明知有诈,也还是去了,最终果然死在了秦国。
国君无罪而受辱,让楚国人破釜沉舟,同仇敌忾。
楚霸王项羽,为人仗义,讲究私人情谊,可也非常残暴,几乎完全不体恤百姓。招降章邯后,他一举坑杀了秦国20万降兵,进军关中。当时刘邦已经占领了咸阳,他并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杀了这个心腹之患,反而在事后对咸阳百姓进行了屠杀,还杀了秦王子婴,焚烧了秦国的宫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刘邦,这个人平日里贪财好色,但入关后却一反常态,“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范增看来,“其志不在小”,而在“大”。本应杀人如麻的统帅,不去杀人,反而安民,意味着这个人开始重视民心了,要文治了。证明他已经将关中百姓视作自己的子民了。态度的转变,其实就是策略的转变。刘邦的思维是清晰的,他明白自己现在必须要从一个肆意杀戮的军阀变成有“天子之气”的仁君,现在树立威望,是在为未来做打算。
然而项羽不管那些,依然选择了血腥屠城。如此几番,各地官绅士民到底会欢迎谁呢?
自然是刘邦。
汉朝是在刘邦实施仁政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后世的许多朝代,却依然是通过血腥杀戮取得土地,这或许情有可原。只不过,人们很容易忽略“屠城”策略与“立朝”策略的时间节点。
通常,大混乱时期往往伴随着血腥杀戮,而统治者一旦站稳脚跟,就必须扭转策略开始安民,即便是清军南下时也是如此的。
战争期间,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数以万计的兵士需要吃饭,需要发饷。已经占领的区域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决策者就只能将攻城略地与及时的奖赏联系在一起,以鼓舞士气。故而攻破一座对方的城池,就任凭士卒烧杀抢掠。
屠城的军队往往要经过数天的血洗才肯收手,骑着高头大马的兵卒按部封锁街道,逐家敲门要钱,给多给少都可以。但是,很快他们就不满足于这点收益,演变成了抓人要钱。他们只要遇见人,就索要金钱宝贝,让人献上令其满意的金额,否则就会挥刀砍人。
《扬州十日记》作者王秀楚家是中产阶级,他把钱藏在不同地方。可被敲诈了许多次后也没钱了,所幸他活到了清军封刀之日。只是他的家人离散在城中,被杀死了一半。
在嘉定,清兵每遇见一人,都要拿刀逼迫,大喊“蛮子献宝”,人们将盘缠全拿出,方才满意。如果所献不多,“辄砍三刀”。如此几次,“至物尽则杀”。因此,依然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在为期一周到十天的屠城中活下来。
屠城,是士兵自我奖赏的一种手段,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军队作战积极性。因此,如果将帅发兵不是为了安民,只是要完成攻城的战略目标,屠城就在所难免。即便是所谓的“王师收复故地”,在朝廷也发布了禁止屠杀令的情况下,有时候依然会出现杀掠,这关乎当时军队的号令严否。
普通士兵当然也有心善者,不愿意滥杀无辜。但这样的抢掠,能让人短时间内发家致富,万倍的利益使人疯狂,多数士兵开始随波逐流。事后,官与兵往往都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
屠城如果是既定策略,那么城中的居民不管是因恐惧而示好,还是顽抗到底,都不能免于屠戮。
当时,王秀楚和邻里们商议组成一支“喜迎王师(清军)”啦啦队,表示臣服,但这招并不管用。民间自然也有英勇抗争者,如秀才高孝缵、王士琇、王缵、王绩、王续,武生戴之藩,医生陈天拔,画家陆愉义,市民冯应昌,船夫徐某,等等。至于妇女,总不免被逼淫,不少都在混乱中死掉了。
居民财产被搜刮殆尽,已经没有可榨取的资源了,新朝的文官就会就任。这时候,清朝已经将扬州纳入了统治范围,便不允许士兵再有那样残暴的行径了。只是,各地官员漠视百姓利益,引起了百姓激烈的反抗,治理地方花销更大。这使统治者意识到应当缓和与百姓的关系,而不是一味镇压,为此颁布了一系列利民的法令。
战乱时,许多人机智地躲进了深山里,在高岗积蓄大量粮食,设置坚固的堡垒,保全了性命。但因为所在地人迹罕至,所以经济不好,安居者的后代难免生活在贫困中。
近来国家实施迁居工程,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深山里会有村庄?为什么这帮人会选择生活在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他们怎么不生活在城里?几十年的和平,就让人有这样的困惑,可见和平是来之不易的,这更提醒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