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 10 古人的平均寿命真的只有30多岁吗?

10 古人的平均寿命真的只有30多岁吗?

    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正月,关东,数不清的百姓光着脚丫、披头散发,在路上疯跑。

    他们搬开路障,翻越墙头,如僵尸一样朝着同一个方向奔去。所有人的手里都拿着一根秸秆,统共途经26个郡,他们见到沿路的百姓,就把秸秆发下去,说些奇奇怪怪的话。那些拿到秸秆的人,也陷入了恐慌之中,加入疯跑的行列。

    疯跑的队伍越来越长,场面异常可怕。最终,数以十万计的人加入了疯跑,从初春一直跑到了夏天。半年的时间里,所有疯跑者都抵达了长安,随即开始在长安的大街小巷中祭祀“西王母”,招揽信徒。

    他们纷纷传书说:“西王母通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的话,且看自家的门枢下,有白色的头发!”(《汉书·五行志》:“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

    而他们手里的秸秆,被叫作“行诏筹”,意思是在行走奔跑中下达西王母诏书的算筹,送出去一份,就有一份的功劳。凡手持秸秆者,皆是西王母的信徒。在长安,他们下达的则是西王母预言书。这种预言书和人的寿命有关,凡随身带着这种预言书的人,都会长生不死。不信西王母的,家门口就会出现白色的头发。白发是年老的象征,家门口出现白发,意味着这家人很快就会死。

    这是一种诅咒。

    当时天灾人祸不断,大批百姓死亡,人们非常恐慌。“传行西王母筹”的活动,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愈演愈烈的。

    整个夏天,西王母的信徒都在长安歌舞、博弈、讲演。所有人都相信这样就可以长命百岁,直至秋天他们方才散去。

    但是,这是一个骗局。那些白发,其实是死忠信徒为了报复不信奉西王母的人,夜里搁在人家门口的。信徒们也并没有长生不死,和普通人一样,照样会生病,照样会老去。但是,我们应当能从中看出人们对“不死”的渴望,以及对于战争和瘟疫的恐惧。

    西王母,原是道教中一头白发的女神,后来演变为年轻貌美的摄生之神。女神精通养生之术,能让人长生不死,故而在有着惊人死亡率的西汉末年、东汉初年,被推到了非常崇高的地位。许多皇帝痴迷于追求长生不死,让道士炼制仙药,反而常常因此早死。普通百姓是吃不起仙丹的,食能果腹就很不错了。

    面对无常的生活,脆弱的生命,人们当然想到了拜神。西王母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长生之神。

    根据民国许仕廉《人口论纲要》以及1936年民国实业部公布的分年龄死亡率统计,古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这一数据是比较可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数是很会撒谎的,会令人们产生很大的误解。

    许多人读古籍读得满腹狐疑,因为在无数的典籍、笔记以及世情中,人们会看见,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出场的普通人,多数古人都活到了六七十岁,可是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统计结果显示古人的平均寿命才30多岁呢?

    这个数据其实是被古代惊人的夭折率给拉低的。因为统计必须全面,所以既要统计年老的人,也要统计意外死亡的人,连夭折的人也要算上。超高的夭折率,自然会将平均寿命拉到很低的水平。

    以清代皇室为例,因为痘疹等疫流行太猛,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大概率活不到成年。这也是古代民间的普遍情况,民间医疗卫生条件更差,缺医少药,以至于婴孩都有个百日大关。只有婴孩活过了百日,家人才敢大张旗鼓地庆祝。

    灾害与战争频发的年代,人民流离失所,同样出现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的情况。战争时期,最先死亡的,往往是被拉上战场的青壮年。仗打到最后,还要拉着十来岁的小孩上战场,死亡率就会更高。

    研究古人的平均寿命,一般会从历史户籍档案和族谱入手。确切的数字,应当从那些连“早殇”都统计进去的资料里找。

    有人将敦煌出土的户籍中记载的古人的寿命进行了统计,结论是古人平均寿命在27~35岁,好一点的地方能达到40岁。

    《梅县石塘李氏族谱》中,没有记载1岁内早夭的人口,却有1~3岁早夭的人口的记录。在第十五世(清嘉庆、道光年间),该族有65位男丁,52位男丁配偶(女性),都是很普通的村民。统计出来的平均寿命就比较高,男性为416岁,女性为574岁(村民的妻子并不可能是早夭人口)。

    如果统计时再把男性早夭的人口也剔除,古人的平均寿命就更高了。《梅县程江大亨村叶氏族谱》详尽记载了每个村民的死亡年龄,排除所有早殇者,男性的平均寿命能到601岁,女性则能到655岁。

    在129个男性中,死亡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只有13个,活到50岁到70岁的有63个,70岁以上80岁以下的有21个,80岁以上的有15个,没有能活到90岁以上的。女性寿命一般比男性长,103人中,有一半都活过了70岁,其中80岁以上的有18人,有1人活过了90岁。

    此类统计还有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环境较好的古代村庄,如果不遭受兵火之灾,不发生死亡率极高的瘟疫,居民衣食较为充足,只要不早夭,多数人都可以活到50岁以上,有一些甚至能活到80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平均数统计得不对。

    平均数的数值依然是对的,可给人的感觉却是有问题的。毕竟多数活着的人,真的不会那么早就死。

    如果三分之一的人在1岁内夭折,剩下的人都活到50岁,那么平均年龄则为335岁。如果三分之一的人在1岁内夭折,三分之一的人因作战死在了20岁,三分之一的人活到了70岁,那么平均年龄则为30岁。

    我们绝不能因为“古人平均年龄30岁”是对的,就到处说“古代人都活不过30岁”这样的错话。

    遇上灾荒、战乱,人的平均寿命就低得可怜。传行西王母筹事件发生时,各省已经干旱多年,当年春又大旱,粮食早就绝收,饿死了不少人。此番行动,看起来是百姓迷信西王母,想要长生不死,实际上是流民沿路号召流民,一同奔向长安要饭,强行向权贵索要本该属于他们的资源和粮食。但此番行动形式上却利用传筹、宣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算上早夭人口,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很可能连20岁都不到。不过,显然疯跑的人中,超过30岁的比比皆是,白发老者也有不少。

    尽管古时50岁的人不少见,但“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过70岁的人并不算很多,对那些长命百岁的人,人们也非常崇拜。

    出于对寿星的崇拜,古人给家里的寿星过生日的时候,往往会张贴老人本人的画像。这起初是上层士人的行为,毕竟底层人是请不起画师专门画像的。但是,为寿星挂像的行为是可以模仿的。由于印刷行业的大发展,从宋代开始市面上有了低成本效仿士人为寿星挂画像的途径,市面上出现了非常统一的寿星形象,模样极为怪异。这些画像里的寿星身高三尺有余,脑袋和身体差不多各占一半,有美髯,耳垂非常大。

    这种画像一般都会注上“寿星”的由来,说这是一个奇人,能够延长别人的寿命。宋真宗还召见过他,赐他酒喝,他一口气喝了一石。后来这个怪人的形象就越发怪了。他的身材依然不高,耳垂和脑袋依然很大,但额头变得非常高。

    这种奇异的长相,实则和现实中人们对奇异人士的想象有关。既然他很奇异,那么长相也一定很奇怪。一如明代中期以来,人们对朱元璋形象的想象一样——其实朱元璋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古怪的猪腰子脸。

    在古蜀国,人们知道有一种眼睛能向外伸出去很远的怪人。如果不是蟹一样的眼睛,就是在额头中间竖着另外一只眼(如二郎神)。总之,有这两种奇怪眼睛的人,都是纵目人,也就是蚕丛。纵目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不听话、不信西王母的人揪出来,吸收掉他的阳寿。传行西王母筹的活动中,人们认定“纵目人”就是西王母的使者,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大喊:“纵目人要来啦!”

    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寿命都比现在要短,当一个人年龄超过100岁的时候,就被称为“人瑞”,会受到普遍的尊敬。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都办过千叟宴。康熙60岁大寿时,邀请了1900多名老人。乾隆50岁的时候,邀请了3900名老人。乾隆过86岁生日,邀请了60岁以上的老人5900余名,但百岁老人却只有十几个。

    在我幼时,村里的老人常常会在五六十岁的时候死去,能活过70岁就算高寿了。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70岁不再像以前那样难以达到了,80岁开始变得常见,90岁的老者,几乎每个胡同里都有,100岁也不算稀奇。

    正是时代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