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 06 墨家的“兼爱”为什么推行不下去?

06 墨家的“兼爱”为什么推行不下去?

    先秦时期,有这么一个非常奇特的群体:他们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技能培训,掌握当时各行各业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本来可以依靠精湛的技艺过着相当富裕的生活,却无一例外地放弃享受。如同苦行僧一般,从事着极为艰难的事业。

    与其说是事业,不如说是苦役。他们为“有利于天下”的理想而奋斗,凡是对天下人有好处的,他们都去做。凡是对天下人有害的,他们都坚决反对。辛苦的劳动和长久的暴晒,使成员们面目黧黑,手脚磨出老茧,身上衣服破烂,与底层工人、农民的外貌一样,完全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样子。

    他们懂得最实用的技术,最崇高的艺术,却对金钱没有什么欲望;对外做工,收费低廉;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成员间有能力就相互救济,有感悟就互相分享。他们有强有力的组织,有统一的领导,接受的是“巨子”的指挥,要遵守组织上严苛的纪律,行为准则就如同绳墨一样,一切都有画好的准线。成员不得越轨,不得犯法,一旦违背规矩,哪怕是巨子的儿子也会遭到毫不留情的处置。

    成员们完全脱离低级趣味,从不问自己有什么欲望,只希望能够实现共同的理想,成就美好的天下。为了这个理想,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们主张人与人无差别的爱,爱陌生人如同爱自身。他们还认为相互有爱的体现,就是人与人彼此的尊重,故而人不应该有相互攻击的行为。

    他们身体力行,当弱诸侯国遭到侵略的时候,成员便成百上千地组织起来,帮助弱诸侯国进行抵抗。成员听从巨子的安排,以侠义之精神,履行入会时的承诺。而巨子则派成员中学识优良者到各国入仕,不停地游说君王,扩大组织的影响力。

    这个神奇的组织,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墨家的初代巨子,就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是个神奇的人。他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不过家庭早已没落。他早先学过儒家思想,却并不认可儒家的许多观点,于是效仿大禹,穿着草鞋丈量天下。他擅长学习,通晓了当时最尖端的黑科技。他在访查民间疾苦时大有感悟,便以极其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执行力将墨家学说推广开来,使墨家成为当时与儒家并列的两大显学。《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在当时,天下的学者,如果不是儒家的,那么多半就是墨家的,可见墨家声名之盛。

    只是,众所周知,这样一个神奇的学派,居然很快就没落了,以至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墨家也是有传承的,墨家的每一代巨子,临终前都会指定下一代巨子,就如同君主指定继承人一样。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墨子死后,当然要有巨子接任。只是,巨子必须非常智慧,被绝大多数人崇拜才行。但社会上不可能一直有这样的人,于是,才过了几十年,墨家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分裂成了三个不同的门派: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

    墨家的分裂,就如同基督教的分裂。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由原先的一个教派分裂成了东、西两派。东、西两边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对方是异端。

    为了争夺基督教的最高权力,教派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从而势不两立。西派标榜亲民,名为“天主”。东派标榜正统,名曰“东正”。后来,天主教内部严重腐败,人们奋起反抗,又形成了一个脱离于天主教的新教派,名为“新教”。

    墨家分裂成三个宗派后,也经历了相互诋毁、攻讦的阶段。

    墨子的学说太过庞杂,执行上有很大的困难,不便于人人遵守。因此,他们都做了不同的理解与取舍,挑选了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内容去实行,摒弃了对自身发展不利的部分。

    本来这样的取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但也导致了所谓的正邪之争。三派都将自己定性为“本墨”,把其他门派称作“别墨”。认为别人的都是假的,只有自己这边的才是真的[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为真(墨)]。

    好在分裂也不影响传承。墨子死后指定的巨子,可能就是孟胜。孟胜与阳城君交好,受阳城君的委托,答应守护阳城。阳城危急的时候,他亲自率领180名弟子赴难。

    弟子徐弱劝他说,阳城君已经跑掉了,阳城怕是保不住的。我们这些人前去帮忙有什么用呢?连事主都跑了,我们还能帮谁呢?这样做对阳城君没有任何好处,对我们也没有好处,搞不好会让墨家遭受灭顶之灾。

    可墨家崇尚侠义,十分重视承诺,又兼爱百姓,既然已经答应了守卫阳城,那就一定会这么做。于是,孟胜毅然决然地赴难了。同时派出三个弟子传信,声明把巨子之位传给贤德的田襄子。

    田襄子成为巨子后,以巨子之名,命令三个送信的不要再去送死。但三人已经答应了孟胜,所以非要折返。最终,他们与孟胜在阳城一同赴死。

    这180名墨家弟子中,相当一部分是受过墨子亲传的门生。如同孔子有3000学生,贤者72人。墨子门徒也非常多,180名弟子里,不少是得到真传的。可是,最精英的一批墨者已经赴难,给墨家带来的打击就是致命的。

    墨家后来产生分裂,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不管分裂成什么样,墨家还是那样,执着地守卫和平,加入守城阵营。可现实是,守城一方往往非常虚弱,很快会被破城,城破后往往有屠城,屠城就会被杀。帮忙守城的墨家弟子也不能幸免,一批又一批地被杀死。

    墨家就是这样艰难地传承着,靠墨者强大的感召力,一代又一代的新墨者出现又消失。同时,和初代巨子墨子面临的情况一样,后代墨者的思想,始终不能被多数国君所接受。

    蔡元培认为,战国时的君王宰相正努力经营着诸侯国,想要富国强兵,不受欺辱。当时诸侯已经陷入了丛林法则,像儒、墨、道、农等家,讲究仁德、兼爱,都是“迂阔不切事情”的。故而他们被国君友好地接待后就被无情抛弃。而一种折中各派的学说,以道学为体,儒学为用的学术,正中了君王的下怀,这正是严苛之法家。

    诸侯争霸了几百年,最终是走法家路线的秦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混战。然而秦朝建立以后,用法严苛,各级执法又不可能不变形,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开始激烈反抗。

    到汉初,饱受摧残的人们普遍反感法家对人细致入微的钳制,十分厌恶法家的官吏。秦末兵乱,死伤惨重,人几乎都被杀光了。活着的人们崇尚起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正是严苛之后的放松,酷虐之后的反弹。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对于许多事,官府能不插手的就不插手,能不与民夺利的就不与民夺利。这为百姓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只用一代的时间,社会就重新繁荣起来。

    不过,国家的统治不可能一直都这样。管理稀松,就会出现大量钻空子的人。最终少部分豪强坐大,大多数百姓积攒的利益逐渐被侵占。此时,强大的匈奴外患,也不允许汉朝继续维持散漫稀松的状态。统治者必须选择另外的学说来改变这一局面。就这样,儒家便被推到了台前。

    这时候,墨家已经失势。

    墨家条律严苛,能够维持本旨的学者寥寥无几,还总是遭受灭顶之灾。墨家俭省的禁欲主义,又与贵族所崇尚的享乐主义格格不入。它提倡“兼爱”“尚同”,但组织中却必须遵从巨子的领导,巨子等领导者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系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

    当初,墨子最得意的弟子禽滑釐舍弃家庭,全心全意服侍墨子,形同奴婢。墨子却对他最差。

    后世的墨者也都要接受这样的现状,他们对上级和同级有分享自己财产的义务,要把工资交上去扶助集体事业,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后来组织中磨洋工、投机取巧的越来越多,追随墨家本真的越来越少。随着始皇帝焚书坑儒,墨家的多数著作也被烧毁,墨家便身死魂飞,彻底消亡了。

    不过,天下还是有一些懂得墨家思想的人。

    汉高祖刘邦以反对暴秦之法起兵。反对法家,正是刘氏皇权的根基。儒家讲究上下尊卑的秩序,有利于统治的稳固。儒家还提倡“以孝治天下”,便能拔高尊长君父的地位、权力,顺便使老有所养,是很好取用的学说,于是被汉武帝采纳。

    然而,皇权的集中并不是只靠一个学说就可以的,也要靠强有力的手腕。故而统治者往往“外儒内法”,他们外表上提倡儒家,实际采用法家的手段,其中不乏各类诡计。

    大名鼎鼎的“推恩令”,就是汉武帝利用手腕削除诸侯国势力的重大举措。

    本来诸侯是有相当大的势力的,他们的土地会传给下一代国君,而其他王子没有分地的资格。汉武帝却颁布了新规定,改成诸国国君死后,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土地却由几个儿子平均分掉。就这样,诸侯内部开始乱套了。王子之间争权夺势,还要瓜分本来就不是很多的土地,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弱国。小国之间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团结起来,稀碎的个人,原子化的个体,无力对抗强大的中央,最终很容易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局面。

    墨家是不懂这些的。墨家关心的是科学技术,同情的是劳苦大众,提倡的是兼爱,实行的是禁欲主义,给穷苦百姓极大的好感,但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而且它本身的延续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但墨家的思想毕竟还是有用的,统治者便撷取其中有利的部分加以利用。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他依然与道、杂、纵横、阳明、刑名等学者、官员共同治理天下。而墨家的一些学问也被传承利用,譬如攻城器械、百匠技艺就有墨学的传承。

    墨家也就和诸子百家一样,汇流长江,东奔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