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 03 李白游览名山大川的盘缠是从哪里来的?

03 李白游览名山大川的盘缠是从哪里来的?

    李白18岁出门远行,到过巴蜀、荆楚、吴越。30岁京漂,寻找工作机会。一年后开始全国流浪。43岁奉诏入京,一年后被赐金放还,继续漂泊。62岁病逝当涂。

    他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云游。

    钱梅溪在《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远游,二者不可偏废。但在人年轻时,总不能得兼,这导致许多人的一生都在自设的囚笼里度过。

    他时常看见一些老书生在故纸堆中浸淫几十年,可出了门就分不清东西南北,做事也方凿圆枘,不知所谓。更有许多糊涂的师爷,白发的长随,走遍了十八个省,却对中国的山川形势,道路远近,风俗厚薄,物产有何茫然无知。因此,他提倡读书人除却人生中需要少壮努力的头20年,剩下的几十年中,必须再读书20年,出游20年,著书20年。

    李白年少时,信奉过读书无用论,以为学习没什么用处。经过老妪“铁杵磨成针”的激励,他才开始发奋用功。读书,使他的措辞浑然天成;远游,为他的诗歌添了潇洒豪迈的气象。

    那么,他远游的路费是怎么来的呢?

    有人认为李白的盘缠是靠爹给的。他的父亲李客买卖做得很大,可以很轻松地资助儿子。这其实只是一种没有实证的猜测,是根据李白的两句诗做出的猜想。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李白家里即便不富,也绝对不穷。因为少年时的李白不仅读了书,还因为文章好,能与社会上的名流交往,学习了剑术和道法,这是普通家庭支撑不起的。

    然而,家庭资助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在各地旅行时,李白已经没了家庭资助,经常陷入身无分文的境地,原因就是他的主业收入相当不稳定。

    李白的诗歌浪漫而伟大,人们只知道他是诗人,很容易就忽略了“作家”这一职业属性,也忽略了“作家”这个行业悠久的历史。以为只有现在的家、编剧才赚钱,以为古人的版权意识淡薄,写东西都没有钱,实际上古代名人的润笔费数额惊人。

    酸腐秀才当然很难靠写作发财,他们平日里给人写状子和门联,明清时期,还颇有些受书商的雇用,粗制滥造一批又一批的口水,勉强维持温饱。但那些名声在外的诗人,却是社会名流争相追捧的对象。如同书画家有润格一样,钱财会主动送上门来。

    李白的情况与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非常相似。

    司马相如年少时的家境也不错,小时读书,少年学剑,20岁为汉景帝当侍卫。他武艺高强,经常与猛兽格斗。21岁他辞官追随梁孝王,27岁回老家,因为失去资助陷入了贫困。

    虽然已经穷得要去扫大街了,但他靠着绝佳的文笔与不俗的谈吐,成功吸引到富商之女卓文君并与之私奔。靠婚姻讹了老岳父一大笔钱,结果就是被岳父逼着去京城上学。学习多年后,又受到皇帝赏识,自此出了大名,有了十分丰厚的收入。

    司马相如41岁写《长门赋》,正是陈皇后为了挽救和汉武帝的感情,花了一百块金饼请他写的。一百金是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来的钱,却只是中年司马相如一篇辞赋的稿费。

    同样地,著名文人写墓志铭也可以拿钱。元稹去世的时候,白居易为他写墓志铭。为了答谢白居易,元家人拿出“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总价值六七十万钱的礼物作为“谢文之贽”。白居易与元稹情谊真挚,不想收钱。可元家人硬要给,他只好把钱都捐了出去。

    李白也是有这类稿费收入的。重臣、权宦、将领,也经常通过买文的方式制造舆论。李白应当接到过不少这样的邀约,只是一概拒绝了。

    他厌烦言不由衷,他曾经写过夸赞帝王、美人的诗文,后来决定再不写了,只靠着其他收入过日子。其他部分收入也是很高的,只是由于他花钱大手大脚,一掷千金,做了许多人的及时雨,没顾及自己的开销。

    在扬州的时候,他曾散尽三十万钱资助贫寒士子。在交游过程中,他往往也视金钱如粪土,斗酒十千恣欢谑,完全不在乎接下来该怎么办。李白后来的潦倒,和他不擅长理财有一定关系。

    如果说李白的旅行属于“富游”,那么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给“穷游”做了最好的注脚。

    徐霞客也是名门之后,祖上有万亩良田,但到他这辈时家庭已经破落了。他旅行时会随身带着一些盘缠,但不多,经常才走半路就给用光了。这时候只能拿身上能换钱的东西找人换,比如他曾拿头巾找村民换干粮。

    徐霞客旅行的目的不是享受,却也是奔赴梦想的享受。他住的地方一般是牛棚、猪圈、洞穴、石板,经常遭遇凶险的情况,几度差点摔死,但他从不轻易退缩。直至他最终走废了双腿,同时完成了一生的梦想,注解了中国的大地。

    家长自然不愿意鼓励孩子像徐霞客那样进行太过凶险的旅行,也不鼓励蹭吃蹭喝打秋风式的所谓“穷游”。但是,有志向的人们,依然要心怀远大,是一定要行万里路的。

    行万里路,既可以游览风景,也可以探访人间。它需要人们解决吃、穿、住、行的现实问题,正是了解人间、适应人间的绝佳实践。行万里路无关钱财,只关乎人生态度。

    行万里路一般有以下三大阻碍。一是欲望,许多人会如蜀之鄙的富僧那样,想买船去南海,想了好多年都没有行动,实际上还是信念太少,借口太多。二是时间,青春大好的时光里,人们更喜欢躺着,对一切不是迫不得已的事没有执行力。三是安全,一个人出门,也确实不安全。

    但这样的困难其实都是可以解决的,如果总是不能解决,便意味着自己主观上不想解决。

    现如今,成群的旅游者在足够安全的情况下,更愿意去景区看人山人海,去当地居民从不会光顾的网红店吃昂贵的快餐,在路边买统一批发的石头、丝绸和木板,走马观花地拍几张照。人们行万里路,却从不与人接触,又与糊涂的师爷、白发的长随有什么区别呢?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对于有志者来说,只要下定决心,处处皆食粮。有志者事竟成,至于有没有盘缠,倒也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