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推崇道教,听说有个叫李遐周的道士颇有道行,于是召他进京。但李遐周好像并不愿意接近皇权,他申请住在了朱雀大街尽头的玄都观。
开元盛世过后是天宝年间,天宝末年天下大乱,而在此之前,李遐周突然不辞而别。人们遍寻不到,只在他宿舍的墙上发现了几首歪诗。时人看了,并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几年后才恍然大悟——这些全都是预言啊!
诗歌除了预言安禄山、史思明要造反的事,也预言了玄宗要逃亡蜀地。最末一篇还留下了细节,它是这样写的:
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
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人们在事后分析,所谓“燕市人皆去”,就是燕地的人都出动了。安禄山身在燕地,起兵造反,自称大燕皇帝。唐朝大将哥舒翰在潼关镇守,李光弼、郭子仪在河北分析局面,认为由哥舒翰死守潼关,他们领兵直捣安禄山的老巢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杨国忠向皇帝进谗言,逼迫哥舒翰放弃有利地形,主动出击。哥舒翰大哭着出兵,果然遭遇惨败被俘,再也没能回来。“函关马不归”,说的就是哥舒翰战败被俘的事。而所谓“山下鬼”,则是个“嵬”字!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本家哥哥,玉环在内受宠当了贵妃,杨国忠在外专权当了宰相。皇帝听了他的谗言,造成那么大的损失,死了那么多人。跟着一起逃难到马嵬驿的士兵发起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困住皇帝,要求勒死杨玉环。最终杨玉环被高力士用罗巾勒死,可不就是“环上系罗衣”吗?
在古时,像这样能应验时局的诗,叫作“妖诗”。妖诗通常会预测非常不祥的政变或灾荒,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这种诗,也就不能称作正经诗了。
妖诗属于“谶”的一种。谶,就是预言。古时就有人说,“谶学原无验,妖诗漫共传”。谶学往往不灵验,偶尔灵验的可能是事后编的。妖诗是谶学的一种形式,如同诗歌是文学的一种形式。相似的还有以歌谣形式出现的谣言,通常由儿童传唱。
尤其是明清以前,以儿歌形式出现的谶语不计其数。人们相信儿童无知,不经意间唱出来的歌谣,必然是通神的,也就是神明所授。这意味着一旦出现谣言,就预示着有大事发生。
目前史料中记载的最早谶语,直接预言了西周的结局。当时的人们都在说“檿弧箕箙,实亡周国”,卖桑木弓箭和箕草箭袋的夫妻,会让周国灭亡。皇宫外有一对夫妻正好就是卖这种样式的弓箭和剑鞘的,周宣王听说后,让人去抓,结果被他俩逃脱。
其实这两个人并不是什么坏人,相反非常善良。逃难路上,他们捡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这个女婴,就是后来的褒姒。本来他们都逃跑到了褒国,和周王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是,到周幽王时,褒国人做了错事,得罪了周王,为了请罪,居然把美女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周幽王正是西周的亡国之君。
尽管人们严密防范,可后来的发展却又应验了预言,正符合人们的“天数”观。最可怕的是,这种事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给人们留下了相当恐怖的印象。
前秦时,长安市中有小孩传唱:“东海大鱼化为龙,男便为王女为公。问在何所?洛门东!”这首歌谣吓坏了前秦皇帝苻生,他先前就梦见过一条大鱼在吃草。这大鱼当然不会是什么好东西,吃的是“草(艹)”,而“苻”的字头就是“艹”,说明是鱼要吃了他。这时候又出现了谣言,不免让他心生厌恶。苻生这个人很残暴,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最后,他认定“大鱼”就是太师鱼遵。
鱼遵是前秦开国功臣,德高望重,虽然有谋反的能力,但人家确实没谋反。苻生不管这些,把鱼遵全家都给杀了,连小孩都没放过。结果后来却是苻坚造反,人们猛然回首,发现依然是应谶了。
苻坚是苻生的堂弟,初任龙骧将军,后封东海王。东海王当了皇帝,可不就是“东海大鱼化为龙”吗?可见这个谣言的重点,根本就不在“大鱼”,而在“东海”。尽管苻生进行了斩草除根式的预防,结果还是割错了草坪,关注错了重点,错杀了好人。
依据对象的不同,不管是歌谣,还是妖诗,都分凶谶与吉谶。如“刘秀当为天子”,对刘秀个人来说,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可对新朝皇帝王莽来说,就是典型的凶谶了。
汉代,谶纬之学大为流行,与光武帝刘秀大有关系。此时谶纬学大热,他本身就信这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编造出无数预言,“刘秀当为天子”果然应验,在当上皇帝后,刘秀有事就谶纬,无事也谶纬。靠谶纬学来判断局面,实行政策。谶纬的地位,被他拔得无限高了。
谶是预言,那么,所谓的“纬”又是什么呢?
“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古人认为,织布不可能织了经线没有纬线。在刘秀的支持下,一群人在“经书”之外,衍造出了“纬书”。
纬书主要给人们讲述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道理,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相悖。虽说是儒学的一种,却处处都在说神,搞出来许多古怪。这意味着,当时的儒学已经开始神秘化,几乎要形成一门宗教,与其说是儒学,不如说是儒教。
纬学得到东汉官方重视,凡是学者,必然精通谶纬。因其幽秘的特性,纬书也被称为“秘经”,被树为权威书籍,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显然刘秀没意识到谶纬之学带来的麻烦。纬立典,谶造谣,既不有益于民间的生产,使宿命论者潦倒度日,也让有点野心的大臣蠢蠢欲动,让后世的皇帝们十分头疼。就连刘秀本人也深受其害,当时蜀中还是割据政权,公孙述据守对抗,和刘秀为敌。你刘秀说自己的权力是神给的,人家公孙述就另作解释,说汉代已经经历了12朝皇帝,正好够一年的了,不能再受天命了。
纬书的内容太多,总有应验的。如“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废昌帝,立公孙”就被拿来做文章——你看看,书上都明说了皇帝应该是他公孙述来当,你刘秀算老几?
后世登基的皇帝,意识到这玩意儿看起来很有趣,其实很危险。已经当上皇帝的,哪还用得着谶纬之说?只有图谋不轨的人才喜欢造谣生事。于是,从魏晋开始,官方屡禁谶纬,隋唐时更是明令禁止。
但谶纬之学流传太广了,它迎合了宿命论、神秘论,一直在民间暗中流传。最为有名的,就是据传由唐代术士李淳风编写的《推背图》。
《推背图》有谶语,也有画,两相配合,预言大事,其中不乏应验的内容,否则它也不会这么有名。然而,唐以后市面上流行的版本,许多内容都是后人增补的。也就是说,有不少“预言”都是事发前后不久,由好事者给添上的。
譬如第四十象“无端恼了三公桂,一旦乾坤属大清”。这句话大约在清初开始流传,清代以前是没有的。它当然不会是清初江南名士金圣叹提笔修改的,而是清兵进入北京后,发动舆论战的一个举动,篡改民间最经典的谣言,对广为流传的《推背图》进行了增补,对图画也进行了修改,好使清朝入主中原得到“天应”,让老百姓认为一切都是老天定好的,减少民众的反抗情绪。
那么,此类预言,究竟是老天定好的,还是别有用心的人搞出来的呢?
一般都是临时搞出来的。
元朝末期,河南、河北有童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后来人们确实从河里挖出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石人,这实际上是白莲教领袖韩山童让人提前埋下的。
清朝的时候,有个名叫戴潮春的乡勇教练,经常造谶。他把话刻在石头上,做旧,连夜偷偷埋在八卦城楼下。不久后,他就找一个会看风水的先生,指着这地方说:“有东西,挖!”挖开以后,果然发现了石头上的谶语。说戴潮春要灭了孔昭慈,当万民敬仰的大元帅。后来,戴潮春果然起兵把孔昭慈给杀了,自立为大元帅。
“大楚兴,陈胜王”,也是这个道理。
一直以来,有人要造反,都会“造图写谶”。朝廷对造图、造谣的行为深恶痛绝,凡这么干的,就与谋反同论,处罚非常严厉。
当然,我们所知道的那些神准的谶语,不少是有识之士综合天下局势给出的精确判断。但也有不少只是侥幸言中的,经历了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的过程得以留存,因为每当局势动荡,谶语就会多如牛毛。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好事者一天能造出一百个谣来。事发之后,那些没有应验的谶语会被人们自动忘记,只有很准的才会被时常提起。
谶言更多是一种巧合,有时候模糊得很,时至今日的谶语也是如此的。人们期待着某种神秘事件,预设了某种结局,事后,即便是不太相干的事,也能强行对应预言。
事实上,现下流行的许多小游戏,也是谶纬的一种:随便翻一本书,看到某页上的第七个字,预示着你今年的运势。
比如,我顺手拿起《名医类案》,翻到了第304页,是“宿”字,宿,住所也。这意味着我最近打算买房,但买不起,难道不是我的宿命吗?我不甘心,又拿起了《明末农民战争史》,翻到了第30页,“乱”字,噫,真是精准到家了!同样地,谶也可以预测国运,就拿这段话的第十个字“类”来讲:米为大。
粮食安全很重要——不也是个精准的“预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