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坐镇大都,精心协调全局。从宋国的东北,源源不断地往关内运送着粮草、军饷以及各类用于战争的物资。
就在宋蒙激战正酣之际,织田信长又从高丽调遣了将近十五万的二线部队往山海关集结。
所谓的二线部队皆由高丽人组成,唯有将领和头目是倭人。
他这般做法,目的便是尽可能地将高丽的壮丁送上战场,以免他们趁着高丽倭军数量不多之际作乱。故而,这一次织田信长用于攻打宋国的军马总兵力在三十五万以上,这还不包括协倭军。
此次织田信长也不准备动用协倭军参加进攻作战,仅用作地方防守之用。
丰臣秀吉进驻大名府,和开封城只有一河之隔,抵近指挥上杉谦信、武田信玄和毛利元就三路大军。
武田信玄率领十五万倭军为中路军,强渡黄河,直取开封;
上杉谦信率领十二万倭军为西路军,攻打太原,待攻取太原之后,全军南下,渡过黄河,攻取洛阳,挥师东进,与武田信玄会攻开封;
毛利元就率领十万倭军和三万协倭军,攻打独龙岗和梁山。若归德的宋军朱温所部援救独龙岗、梁山,便将其一举歼灭。倘若徐州的朱元璋来救援独龙岗、梁山,或者回援开封,立刻夺取徐州。
同时,三路大军主将每到一地都要设立“联通”驿站,与丰臣秀吉保持联系。
一切部署妥当之后,倭国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各自奔赴自己的作战区域。
而在倭军还在紧锣密鼓准备之时,在大都的孙新与顾大嫂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
孙新身形矫健,一双眼睛如鹰隼般锐利,他穿梭于大都的街巷之间,仔细观察着倭寇的动向。
顾大嫂则凭借着她的泼辣与果敢,混入人群中,不动声色地打听着各种消息。
他们发现大都周围的倭寇营寨越来越多,且有一部分倭寇开始南下。两人不敢怠慢,赶紧将倭军近来可能有大动作的情报送往了开封。
朱龙虎接到情报后,立刻命令时迁、白胜和段景住赶往大都,进一步探听消息。
时迁身形小巧灵活,犹如暗夜中的幽灵。
他趁着夜色,悄然靠近大都皇城的城墙。城墙高耸,戒备森严,时迁深知要进入皇宫绝非易事。
他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城墙的薄弱之处,试图找到一个可以潜入的缝隙。然而,皇宫的守卫严密程度远超他的想象,每一处角落都有卫兵巡逻。
时迁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但他并未放弃,继续耐心地等待着时机。
白胜则在大都的客栈中伪装成普通客商,与来往的行人攀谈,试图从他们的口中获取一些关于倭军的消息。他笑容满面,言辞恳切,让人难以察觉他的真实目的。
段景住则在大都的马市附近徘徊,观察着倭寇的马匹调动情况。他对马匹有着独特的敏锐感,能够从马匹的数量、品种以及状态中推断出倭寇的军事行动。
通过在沈阳的张青、孙二娘送来的消息,沈阳周边的倭寇在频繁调动,大量的运粮车队正在一面集结,一面南下。
显然,这一次倭寇是要对开封下狠手了。
朱龙虎接到这些消息后,神色瞬间凝重起来。立刻下令召集御前会议。一时间,宫殿内气氛紧张而肃穆,众多大臣纷纷赶来。
参加此次御前会议的,除了王猛、诸葛亮、宋江、李密、张宝、贾诩、吴用、公孙胜、黄巢、刘福通、朱武之外,就连萧让、李振、李善长、敬翔、元天穆等一众文臣也全部参加了。众人齐聚一堂,脸上都带着严肃的神情,仿佛能感受到那沉重的压力。他们似乎都意识到了,决定大宋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到了。
朱龙虎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沉声道:“倭寇趁着咱们正在和蒙古人争夺长安的机会又杀来了,诸位,说说吧,咱们怎么办?” 形势确实危急万分,然而朱龙虎在数年的战争中早已被锻炼得从容不迫,临危不乱。他的眼神坚定而沉着,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他最危险的时候,是倭寇都已经杀到眼前了,还有比这个更危险的吗?
张宝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微臣之议,是否应当放弃徐州,将朱元璋所部调回开封?放弃徐州固然可惜,可是只要能保住开封,日后必然还有再度收复徐州的机会。” 朱龙虎微微颔首,却并未表态,而是将目光再次投向众人,问道:“诸位还有什么建议?”
吴用思索片刻,拱手道:“陛下,是否可以将白起将军的人马从岳阳抽调一部分回来,以增强开封的兵力?” 众人皆知,白起现在正在岳阳阻挡吴三桂的大军北上。一旦抽调走了白起的人马,他能挡得住吴三桂吗?这个问题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一旦挡不住,那可就是腹背受敌了。
朱龙虎微微皱眉,再次问道:“还有其他的建议吗?”
此时,黄巢站了出来,他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道:“陛下,依微臣看来,将朱元璋、朱温的人马,还有一部分白起的人马集中,包括两支铁骑,全部集中使用,形成一个主力兵团,主动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击破毛利元就,然后放武田信玄过黄河,在开封城下将其歼灭。只要消灭了这两支倭寇,在山西的上杉谦信就会逃走。如此以来,战略上的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我大宋的手上了。”
黄巢可以说是流动作战的创始人,他的建议充满了果敢与胆略。
朱龙虎微微点头,看向众人,问道:“诸位看黄大人的建议如何?”
李善长脸上露出忧虑之色,缓缓说道:“陛下,如果我军还没有歼灭毛利元就,武田信玄就过了黄河怎么办?那可就腹背受敌了。” 他的话语让众人陷入了沉思。宫殿内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权衡着各种利弊,思考着大宋王朝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