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大航海家哥伦布生于1451年,他的父亲是热那亚的纺织工人。他从小就跟随父亲航海做生意。哥伦布未受过正式教育,却在悠闲的海上生活中利用余暇读了很多书,学会了拉丁文,接触了正在欧洲普及的地理学知识。他还仔细研究了《圣经》中有关预言的部分。在新旧世界大交替和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洪流面前,哥伦布充当了时代弄潮儿的角色。他是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还是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

    哥伦布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看《马可·波罗游记》,后来不只是精读此书,还作了一番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的许多眉批。哥伦布之所以爱读此书,不只因为它像《天方夜谭》一样有趣,更主要的是,它合乎一个拜金狂的理想。他看了《马可·波罗游记》,非常仰慕中国和印度的金银珠宝,尤其是关于日本的描写,更使他欣羡不已。

    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日本,但在书中他根据传闻写了几章关于日本的情况。他说日本位于距中国海岸2400千米的海上,国内的黄金极为丰富,是取之不尽的。但国王不让黄金输出,因此商人很少到那里做生意。日本国王宫殿的屋顶是用黄金盖成的,宫中的道路和房间的地板也全是用四厘米厚的金砖铺成,甚至连窗户框都是金子做的。在日本到处都能采集到玫瑰色的珍珠,土葬时要在嘴里放一颗珍珠……书中还叙述了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听信传闻而发起对日本的战争。

    哥伦布

    哥伦布以为他可以实现忽必烈没有达到的目标。他处心积虑地要闯出一条抢先到达东方世界的航路。在一封信中,他曾说自己日夜祈求上帝赐给他产金的土地,“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1476年,哥伦布加入了一支法国的海盗船队。在攻击意大利船只的一次战斗中,因所乘船只起火,他跳海逃生,经过长时间游泳登上了葡萄牙的土地。哥伦布以为他大难不死,是上帝特意安排他到葡萄牙来的。

    哥伦布在这“探险者”的国度里,进一步学习了许多航海知识,参加过多次远洋航行,熟悉了罗盘、海图和各种新航海仪器的使用方法,又掌握了利用太阳、星星的位置确定船位的方法。有一年,他抓住一个机会航行到了冰岛后,又继续航行了160千米。这对哥伦布后来立志西航有很大影响。

    挪威的维京人作过许多探险,公元900年前后到达格陵兰,并在西海岸建立了居民点。公元1000年左右,冰岛人莱夫·艾列克逊率领一批人从格陵兰乘船到达北美海岸。因在那里发现了像葡萄样的藤科植物,故称其为“酒的土地”,音译为“汶兰”,据估计可能是后来定名为圣劳伦斯河的河口一带。他们原打算在那里建立居民点,后来因遭土著人的袭击而未能实现。

    对于艾列克逊探险到汶兰一事,许多人只是将它当故事听,而哥伦布却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横穿大西洋可以到达陆地,汶兰就是东亚的某一个国家。他从船员的传闻中得知,在连续刮强西风的时候,海上有时飘来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哥伦布认为那是大洋对面的亚洲人。

    古希腊学者波昔多尼倡导关于大地的球形说,并推测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的印度。中世纪思想家培根关于地球的概念对哥伦布有着深刻的影响,还有一些神秘的、妄自尊大的灵感也促使哥伦布去冒险。哥伦布以为自己是上帝选定的神舟——载运基督者,要去完成发现“新天新地”的使命。

    1482年,裘安王子继承王位之后,召开了一次学者评价会,审查哥伦布的计划,最后将其否决。1485年,哥伦布的妻子去世,他离开了葡萄牙,带着独生子来到刚刚成立的西班牙王国。裘安二世怕哥伦布的计划被别国采纳而抢先到达印度,于是又诏请哥伦布回葡萄牙,但被哥伦布拒绝了。

    哥伦布在西班牙的巴洛斯港结交了一些有学识的修士和阔绰的水手,这些人对哥伦布的计划很感兴趣。教会的上层僧侣搞了些幕后活动,使哥伦布有机会向王室献出自己的计划。但是他去的时机不对,当时西班牙正忙于统一,对哥伦布无暇以顾,这就又拖延了六年,在此期间他也曾上书英、法两国的君主,都是无果而终。

    西班牙王国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卡斯提尔和阿拉贡两个王国于1469年由联姻而联合起来的,由菲南多国王和伊萨伯拉女王做并肩王。这个新王国也像葡萄牙一样,是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远航探险、殖民扩张等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1492年1月,西班牙消灭了这个半岛上的最后一个伊斯兰王朝——格拉纳达。统一后的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之一,开始了向海外扩张的步伐。这时,哥伦布的计划重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最大的银行家和王室的财政顾问说服了女王伊萨伯拉,又由女王去说服了国王。

    西班牙王室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并且企望联合“对基督教徒曾表示过极大好感”的元朝大汗(他们还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来夹攻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哥伦布的计划得到了王室支持。王室于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他所发现土地上的海军上将、总督和首席行政长官;在这些领土上出产或交换所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香料等的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十分之九上交西班牙王室。

    就在这一年的8月3日,星期五的清晨,由哥伦布指挥的三艘卡拉维尔船于巴罗士港顺风起航,国王交给哥伦布一封递交中国“元朝”大汗的信函。

    三艘船的大小各不相同,都装有大炮和6个月的粮食以及准备与未开化地区土著人作交易的用品。哥伦布任船长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第二艘为“平特号”,重90吨,速度快,船体只为旗舰的一半,船长是马丁·宾森。第三艘是“宁雅号”,重60吨,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不仅是有经验的水手,而且还是这次航海探险的投资者,探险能否成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当时招募水手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探险队员中有不少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员则是以这次航海为条件而受到特赦的犯人。这样整个船队才凑足了88人。

    9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驶过加纳利群岛,进入了当时海图没有记载的大西洋海域。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断定沿北纬29°航行就会到达离中国海岸约2400千米的日本。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这个错误竟使船队得以一直在“贸易风带”中连续航行。

    在从未到过的大洋上航行,而且一直看不到陆地,这使得船员们个个提心吊胆。似乎只有哥伦布胸有成竹,但他不给船员任何许诺。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他记有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是自己看的,一丝不苟地记录实际航程;另一本是给船员们看的,所记航行距离比实际航程少许多。这样,在他到达预定目标之前,就可以使船员们忍耐下去。

    这时新的问题发生了,习惯于在欧洲的大西洋海岸使用罗盘的海员们,看到的罗盘指针是指着比北极略为偏东的方向。而这个船队离开加纳利群岛四天之后,发现指针指向北极偏西的方向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地球磁场带来的磁偏角问题,所以都惊慌起来,大家认为罗盘失灵了,只有靠北极星定航向。

    在这水天一色的迷茫世界中,哥伦布不断地做着鼓舞士气的工作。9月16日,在海员们的眼中出现了“万蓝丛中一点绿”,他们兴奋极了,以为马上就要到绿草如茵的亚洲大陆了,于是拼命地向绿色的地方驶去。等他们到近处一看,顿时大失所望,哪里有什么陆地,原来是浮游在水面上的大片海藻。用绳子测量一下海水,几百米的长绳还碰不到底,说明附近不可能有陆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一海域位于北大西洋的环流中心,风浪小,水流平缓,马尾藻不能飘到远处,就在这里停积下来,繁衍后代,结果就出现了这大约450万平方千米的海上“大草原”,人称“马尾藻海”或简称为“藻海”。哥伦布一行在这“大草原”中艰苦地航行了三个星期。

    离开这讨厌的“草原”后,人们依然看不到陆地的影子。为了分散大家的恐惧和不满情绪,哥伦布让人们注意观察船四周的水草。宾森兄弟看到一些海草很像陆地上的草,不久之后发现有鸟飞翔,又赶上一次无风天下的小雨,这些都是附近有陆地的征兆。9月25日黄昏,马丁·宾森自“平特号”船尾楼上报告说发现陆地了。于是,船队就向那个方向驶去,但第二天曙光初照时,进入人们视线的依然是大洋与天空。船员们的失望立即转化成对指挥官的不满,一部分人甚至开始酝酿叛乱计划。宾森兄弟获悉后,坚决主张将他们处以绞刑,哥伦布则表示,只要他们能再坚持几天,就可以原谅他们。同时,他也给船员们发一些钱,借以安顿大家的不满情绪。

    10月7日,哥伦布根据鸟群飞行的方向作出判断,将航向改为西南。几天之后,船只周围漂着手杖和芦苇,夜里还发现远方似乎有微弱的亮光。11月12日一大早,忽然听到“平特号”发出一声号炮巨响,按预先约定,这意味着已经发现了陆地。

    从他们驶离加纳利群岛算起,到登上陆地为止,历时37天。

    哥伦布以为自己的梦想快要实现了,因为他终于横渡大西洋并发现了“亚洲”陆地。

    实际上,他们到达的地方并不是亚洲,而是西半球的美洲。他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佛罗里达东南820千米处巴哈马群岛中的瓜那哈尼岛(后改名为“圣萨尔瓦多岛”)。

    到达瓜那哈尼岛的这天早晨,“总督”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服装,另外两名船长分别扛着绿色的代表国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举行了仪式,把两面旗帜升在刚刚竖立的木杆上。哥伦布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王国的领土,然后率众匍匐在大地上,感谢上帝给了他们好运气。红棕色皮肤的岛上居民们,好奇而困惑地观看着这群白皮肤的不速之客的“表演”。

    就这样,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航行,哥伦布终于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了“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