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 经济改革篇

经济改革篇

    经济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经济改革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经济改革使得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有,它深刻积极的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46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

    非洲是人类早期的居住地之一,那里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化。然而自从15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国家贪得无厌,将从黑非洲掳走的大批黑人不远万里贩运到美洲等地,从中赚取高额的利润。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臭名远扬的非洲奴隶贸易。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前后持续多达4个世纪,它给西欧资本家创造惊人利润的同时,却给无数的非洲人民带来了灭顶之灾。这直接导致非洲丧失了最宝贵的劳动力,极大影响了非洲的发展,这也成为了非洲有史以来最为黑暗的时期。

    非洲大陆表面上与欧洲大陆连接在一起,实际上却与欧洲大陆的交流很少。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非洲特殊的地理环境。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和沙漠东部的苏德沼泽地阻碍了非洲和其他大陆的联系。当欧洲在中世纪快速发展的同时,非洲仍然处于落后的原始部落时期。

    葡萄牙是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奴隶贸易的国家。1441年,葡萄牙人贡萨尔维斯率船将10名黑人从非洲西海岸运回欧洲,这是关于从非洲掠夺黑人做奴隶的最早记录。随着葡萄牙人在北非建立第一个殖民地,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效仿,侵入非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16世纪中期,英国奴隶贩子霍金斯将300名奴隶运送到美洲,从此英国便开始了奴隶贸易的交易。随后荷兰、英国、西班牙,甚至丹麦、瑞典等国都走上了从事奴隶贸易的道路。在上述国家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垄断了这一阶段的贸易,并且它们都是由国家支持个人出面经营的。

    公元1492年到1502年十年间,西班牙人哥伦布成为了史上发现美洲大陆第一人,与此同时,第一个美洲殖民地也在海地成立了。西班牙王室和贵族原本期待美洲大陆的发现给他们带来理想中的黄金和香料,但是事实未能如他们所愿,不过他们发现美洲殖民地照样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西班牙在征服新大陆时发现,美洲由于大量印第安人被杀而急需廉价的劳动力来开发殖民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

    公元1510年,大约250名非洲黑人被贩运到西印度群岛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从此以后,贩卖黑奴贸易的规模不断变大。16世纪初,奴隶贸易被西班牙所垄断,它要求其他国家只有持有由西班牙颁发的一种名为阿西恩多的特许证,才被允许将非洲奴隶贩卖到西属美洲殖民地。与此同时非洲西海岸特别是几内亚湾沿岸一带的贸易被葡萄牙所垄断。

    西班牙和葡萄牙从奴隶贸易中赚取巨额财富引起了英法等欧洲其他国家的注意,他们试图打破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奴隶贸易的历史。后来他们联合用武力争取到了同西非几内亚湾各国进行贸易的机会。到17世纪中叶,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的奴隶贸易。

    从17世纪中叶起,奴隶贸易进入了高潮时期。当时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迅速,急需大量的奴隶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这为西欧资本家从事奴隶贸易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时的奴隶贸易已经成为世界上利润最多的行业。

    为此,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专门成立了奴隶专卖公司。公司为了充分保障奴隶贸易的安全,建立了组织严密的贩奴体系,训练了专业性强的正规军队。贩卖奴隶者采用暴力手段直接组成“捕奴队”对黑人进行疯狂掳掠、任意买卖以牟取暴利。他们有时会直接勾结非洲当地的酋长和欧洲各国的海盗,通过偷袭黑人村庄或者从酋长处直接得到奴隶。

    黑奴们在被贩卖的过程中,一直过着惨不忍睹的生活。他们会一路饱受蚊子等昆虫叮咬痛苦的折磨;他们会在炎热酷暑下备受煎熬地连续行走;他们会因走路速度慢而遭到毒打;严重时他们随时会被夺取性命。他们每日吃的食物仅有一个玉米和少量的水;他们每日睡在潮湿拥挤的船舱里;他们随时都会被武装人员监视,如被发现有不轨行为则会被严厉处罚。当他们被带到交易市场交易达成时身上会被烙铁打上烙印以便识别。

    奴隶贸易走向衰落源于18世纪下半叶。当时欧洲废奴运动风起云涌,方兴未艾。英国最先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其他国家纷纷响应,相继颁布禁令。然而奴隶贸易并未因此而停止。

    19世纪上半叶,由于美国南部棉花种植园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贩运黑奴的活动在美国兴起。除此之外,阿拉伯商人也热衷于奴隶贸易,他们主要集中在桑给巴尔和本巴岛一带,经常把大量非洲黑人贩卖到红海、波斯湾沿岸国家。

    盛极一时的奴隶贸易最终废止是在1885年柏林会议和1890年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当时西方国家通过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协议,这意味着长达4个世纪的奴隶贸易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点提炼】

    长达4个多世纪的奴隶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于非洲来说最为直接的损失就是大量劳动力的流失。据统计,奴隶贸易使非洲损失了大约1亿人,而其中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这致使非洲农业生产一直落后,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

    4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各国势力最强的封建主是罗马天主教会。罗马教皇严格地控制着教会的行政权和司法权,另外教皇是成千上万信徒的精神代表。要发展资本主义,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障碍主要是教会的政治权力以及它对人们的精神统治。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于16世纪的德意志,随后波及到西欧诸国,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去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升入天堂。这种无耻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马丁·路德写成《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会的无耻行径。论纲虽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但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论纲迅速传遍整个德意志。路德得到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态度变得更加坚定。他拒绝了教皇撤回论纲的要求,并当众烧毁了教皇开除他教籍的敕令。1520年,他连续写了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他主张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实际上是德意志独立的宣言。他宣扬每个信徒都有读圣经的权利,可以直接同上帝交流,而神职人员是多余的。他主张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无疑,这样做将使教皇、教会和教律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有反封建的作用,并且蕴含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德意志人民在宗教改革激进派闵采尔的率领下,于1524——1525年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宗教改革后,欧洲许多诸侯国相继成为了同天主教诸侯抗衡的路德派新教国家。1555年,双方缔结和约,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其中德意志北部、中部的不少诸侯都放弃了天主教,改信路德教。随后路德教还先后传入了北欧和其他一些欧美国家。

    继德意志宗教改革后,西欧其他国家深受影响,相继进行了宗教改革。其中规模最大的非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莫属。1536年加尔文发表的文章对路德的“信仰得救”理论高度认同,同时他还提出了“先定论”,其认为世界上所有个人的成就均由上帝的旨意所决定,上帝在创世之初就对人进行了分类,一类人为“选民”,另一类人为“弃民”。除此之外,加尔文还计划创建一个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形式。加尔文派作为新教中的激进派,在欧洲影响深远。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法国开始盛传加尔文教。经过一段时间,法国形成了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两大集团,前者以北方大封建贵族吉斯公爵为首,后者以南方波旁家族为首。双方势不两立,所进行的宗教战争长达三十多年之久。最后以1594年胡格诺派的领袖加冕为王为标志,战争才宣告结束。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宣告天主教为法国国教的勒令,从此胡格诺教徒享受宗教信仰自由。

    从15世纪开始,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英国专制主义王权大大加强。这时的罗马天主教会在英国拥有大量土地,英国每年要向罗马进贡大量的财富。强大的王权最终无法容忍教会的特权,国王亨利八世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了宗教改革。1529——1536年,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宗教首脑,掌握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亨利八世还在1536——1539年间,封闭了六百多所修道院,没收其全部财产。改革后的英国民族教会称英国国教会,成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对君主专制制度非常不满,纷纷要求进行清教运动,改革教会的组织、教义和教仪,将国教中天主教的残余、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彻底清除。在清教徒的旗帜下,1640年,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

    【要点提炼】

    在西欧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宗教改革作为其形式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创建了民族教会,他们与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进行着坚决的斗争,最后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人类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48“五月花号”到达美洲

    美国自从建国以来仅仅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它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究其原因,美国人的民主精神成为美国发展的支柱,而这一精神追根溯源,要从第一批白人移民到达美洲算起。

    16世纪末,英国清教徒进行了一场势头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于是清教徒便开始了遭受政府残酷迫害的生活。他们被逼无奈,被迫前往荷兰避难,然而在荷兰他们仍旧受到宗教迫害,同时还饱受战争的苦痛。于是他们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归宿,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美洲。那里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既没有羁绊自己的宗教信仰,又远离饱受蹂躏的战争,在那里他们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完全由自己来支配自己的信仰。

    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在领袖布雷德福的带领下乘坐着木制帆船“五月花号”驶向自己梦寐以求的美洲。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经历狂风巨浪,在茫茫大海上艰难前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航行,他们发现了一块陆地,便停船靠岸。他们当时到达的地点是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港。由于逆风和时差,他们并没有到达自己的预定地点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当时他们面临的是一块陌生荒凉的土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查,他们发现这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那里有一个天然的良港,利于船舶靠岸;还有一个优良的渔场,拥有大量的海产品。

    除此之外,附近还有连绵起伏的小山、结了冰的小溪以及一片虽旧但可居住的房屋。这里正是他们的理想天堂。让他们疑惑的是这里竟然没有一个人影、一缕炊烟,后来他们才知道这里本是一个印第安村落,由于流行天花全村人无一幸免。于是这里成为了这群异国漂泊者的最佳避难所。

    1620年11月11日,清教徒们在上岸登上陆地之前,41名成年男子召开会议制定了《五月花号公约》,他们庄严宣誓:“以上帝的名义,阿门。我们这些签署人是蒙上帝保佑的大不列颠、法兰西和爱尔兰王国的信仰和捍卫者詹姆斯国王陛下的忠顺臣民。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凡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正是这个公约,为以后美国的民主与法制奠定了基础。

    上岸之后,移民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他们在忍受严寒冬天的同时,还要面临感染传染病的危险。经历一个冬天,当时上岸的102人仅仅剩下50人。本来希望过美好生活的移民们,美梦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他们只好任由天命,坐以待毙。就在这时,一名印第安人的来访改变了他们的消极态度。热情好客的印第安人对移民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们不仅给他们提供必备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还教授他们捕鱼、狩猎、耕作以及饲养火鸡等技能。在印第安人的指导下,加上风调雨顺,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从此移民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这一年秋天,布雷德福颁布了举行盛典、感谢上帝眷顾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感恩节。同时他们还邀请危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的印第安人前来参加节日庆典。大家兴高采烈,将庆祝活动进行了3天。所以在美国人的眼中,感恩节甚至比圣诞节还重要。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规定11月26日(星期四)为美国第一个全国共同庆祝的感恩节。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美国的法定假日。这便是感恩节的来历。

    【要点提炼】

    《五月花号公约》的制定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被认为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著名学者迈耶曾经这样说,“最早的美国精神,在第一批白人移民到达美洲后就形成了。从那时起,美国的命运就已经被确定了。”早期移民的民主政治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政治体制,这也正是美国如今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

    49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史称彼得大帝,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他被认为是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沙皇。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他还是俄国正规陆海军的创建者。他生于莫斯科,父亲是沙皇亚历克西斯,不过在他4岁时,父亲就已经过世。他于1682年即位,但是直到1689年他才掌握实权。这是因为1682年他与其异母兄伊万五世并立为沙皇。由于彼得年幼无知,伊万愚笨迟钝,从1682年到1689年由伊万的姐姐索菲亚临时摄政。1696年伊凡五世病死后,彼得独掌政权。

    彼得一世即位时,俄国是当时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俄国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农民忍饥挨饿,居无定所,四处逃亡。国内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农业生产瘫痪的状况。地主贵族为了保证劳动力,采用徭役制这种最原始而又野蛮的剥削方法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此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广大农民在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剥削下,过着惨不忍睹的日子。

    17世纪初,俄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但是它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农奴制的严重压抑。除此之外,俄国教育十分落后,受过教育的人寥寥无几。全国上下,人们因循守旧,思想落后。俄国封建农奴制盛行,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落后,急需一场改革来改变落后的局面。

    俄国与同时期的西欧相比十分落后。为了学习西欧的经验,1697至1698年间,彼得特意到西欧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旅行期间,他特意使用假名,这样使他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他尽其所能,充分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他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当过船长,在英国造船厂当过工人,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的足迹遍及欧洲的许多地方,比如学校、工厂、博物馆等等。通过西欧之行,彼得一世受益匪浅,这为他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689年彼得一世掌权后,为了改变俄国落后的状况,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方面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引进西欧先进的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鼓励发展工业,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提倡西欧的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俄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它使得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成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超强的欧洲大国。马克思对彼得一世的改革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其“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首先,彼得一世的改革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行政管理效能。俄国创立了近代议政制度,颁布了“官秩表”,采取了“皇位继承法”。这些措施对俄国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通过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军事实力大大增强,这使得俄国在与欧洲军事强国瑞典的北方战争中更胜一筹,将其战胜,让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

    再次,彼得一世的改革对于俄国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改革期间,全国各地开办了各种专业院校。如乌拉尔和卡累利亚等地设立了矿业学校;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相继开办了军事学校和其他各类学校。

    【要点提炼】

    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打破了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从而向近代化国家的迈进,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彼得一世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农奴制并没有根除等。

    50库克船长的发现

    在世界版图上,大洋洲占有很大的一部分。然而在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到达澳洲之前,大洋洲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在太平洋的中南部还有一个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因此说库克船长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点也不为过。

    1728年10月,库克船长生于英国约克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库克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对海上航行十分熟悉。18岁时他成为当地著名的沃克船舶公司的一员,并且有机会远航到波罗的海。由于库克勤奋好学,几年下来他已经是北海运煤船上的一名好水手了。

    英法战争发生后,库克应征到皇家海军服役,他很快就被提拔为船上的大副,30岁时,他已经被破格提升为船长了。1755年英法战争结束后,库克作为船长,担当起了对纽芬兰、拉布拉多和新斯科舍沿岸进行调查工作的重任。随后的时间里,库克船长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专心学习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其后来的许多科学发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库克船长一生总共进行了三次航行。1768年,库克船长乘坐“努力号”开始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远航。他对沿岸的南太平洋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塔希提岛以南水域的航线进行了精确的观测。1769年10月,库克到达了新西兰北岛和博弗蒂湾,随后他又测绘了新西兰南北两岛的海图。但是在以后的航行过程中,库克由于遇到了恶劣的天气,不得不改变原来经东印度洋群岛返航的计划。库克一行路过了澳洲大陆东部的植物湾,穿越了昆士兰的大堡礁,渡过了托雷斯海峡,最后在约克角外的领地岛登陆。库克把新发现的大陆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以乔治三世的名义宣布英国对其拥有占领权。随后,库克向西穿越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途经印度尼西亚,取道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后回国。

    1775年库克率领“坚定号”船开始了第二次远航探测。他曾经三次到达南极海面,并且越过了南纬70°线,成为了历史上自西向东高纬度航行的第一人。同时他还得以成功绘制了汤加和复活岛的海图,陆续发现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多个岛屿。为了表示对库克的纪念,后人将新西兰南北两岛之间的海峡和太平洋中的一处群岛命名为库克海峡和库克群岛。

    库克的第三次航行始于1776年,这次远航旨在对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之间是否存在西北或者东北航道进行考察,同时还要寻找绕过北美洲到大西洋的航道。在这次航行过程中,库克先后发现了以后被命名为“圣诞岛”的岛屿和夏威夷群岛。同时他还将航行中所见的各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一详尽记录在日记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不幸的是,库克在这次航行中与夏威夷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冲突,被当地土著人击毙身亡,时年库克仅仅51岁。

    【要点提炼】

    库克在短暂的一生中,凭借甘于冒险的精神屡次进行探险,成为了闻名于世的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他使得人类文明社会开始逐步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等地,为当地的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历史敲开了大门。正是由于库克船长的发现,这些以前鲜为人知的地方随后成为了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地,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51南美洲独立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起,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了对美洲大陆长达数世纪的殖民统治。统治者对美洲人民残酷剥削,对美洲资源疯狂掠夺。正如恩格斯所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据不完全统计,西班牙从美洲夺走了约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而葡萄牙从巴西运走至少有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更可恨的是,殖民者还对美洲人民进行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美洲大陆血流成河,尸体遍野;有的地方甚至居民绝迹,惨不忍睹。

    18世纪末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与欧洲大国的激烈斗争中接连失利,国势日趋衰落。19世纪初,英国海军歼灭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给西班牙以重创,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结束。自此以后西班牙便告别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西班牙和葡萄牙因支持拿破仑的“大陆封锁”而受到英国的控制,导致它们中断了与美洲的交通联系。

    美洲人民对于殖民者的残酷统治恨之入骨,他们不满殖民者的统治,纷纷举行起义进行反抗。海地最先爆发了反对欧洲殖民统治的斗争。随着1804年1月1日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首个独立国家诞生了。海地沦为殖民地已经长达三百多年时间了,其中海地岛屿的西部转归法国所有,东部依旧隶属于西班牙。1781年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海地黑人终于举行了大规模的起义,他们赶走西班牙殖民者,接着又在1798年10月迫使法国撤走全部的侵略军。这样起义军已经占领了海地岛,海地岛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海地革命的胜利动摇了殖民者300多年的统治,拉开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

    1810年,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到处树起独立大旗,拉丁美洲大陆的独立战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战争有三个中心,即墨西哥、委内瑞拉和智利。

    1810年9月16日,在墨西哥北部的一个偏远村落多洛雷斯,几千名印第安人揭竿而起,发出了“独立万岁!美洲万岁!打倒坏政府”的怒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呼声”,领导这次起义的是47岁的教士伊达尔哥。

    南美北部的独立运动是以委内瑞拉为中心的,这个地区的革命运动以及整个南美的解放战争都是和玻利瓦尔的名字分不开的。西蒙·玻利瓦尔(17——10年)出生在加拉加斯一个克利奥尔人大地主家庭,从小就深受启蒙主义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又漫游欧洲,足迹遍及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百折不挠的玻利瓦尔经辗转来到委内瑞拉,经过他领导的一系列战斗,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终于诞生了。但是玻利瓦尔并没有能巩固自己的基地,得到增援的殖民军迫使他放弃加拉加斯,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又被扼杀。

    到了1815年,随着拿破仑帝国的瓦解,回到西班牙王位的斐迪南七世在“神圣同盟”的支持下,增派一支多达万余人的政府军前往西属美洲。他们横行在新格兰那达、委内瑞拉,到处制造死亡和恐怖。拉丁美洲各地的独立斗争都遭受挫折,殖民统治的阴影又笼罩了整个拉丁美洲。

    1815年后,西属美洲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进入了更艰苦的阶段。玻利瓦尔在失败后流亡牙买加,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斗争,而是从挫折中他总结了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尽管前途曲折,但殖民者终究是可以被打败的。1816年12月,玻利瓦尔带着一批勇士在委内瑞拉重新登陆,他随即宣布解放奴隶。

    接着,玻利瓦尔在奥里诺科河畔建立起军事基地,并扩建了自己的队伍。他的军队经长距离的艰苦行军,于1819年8月初,同西班牙殖民军在波耶加展开激烈的战斗,并取得了胜利,然后挥师直捣波哥大并占领该地。1819年12月,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宣告成立(10年又分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玻利瓦尔被选为这个共和国的总统和最高统帅。

    1821年初,玻利瓦尔利用西班牙国内发生革命的有利局势并经过充分的准备,再次越过安第斯山,进兵委内瑞拉的北部。在卡拉博博平原,他以优势的兵力击溃了殖民军,乘胜解放加拉加斯。继之,起义军在皮钦查战役中获得了辉煌的胜利,迎来了厄瓜多尔全境的解放。

    就在玻利瓦尔连年征战的时候,圣马丁在南美南部接连获胜的捷报也频频传来,对西班牙殖民军实行南北夹攻、最后一击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1817年初,圣马丁带着他的远征军(其中三分之一是黑人)开始了翻越安第斯山的壮举。1818年4月5日,在沃依金斯为首的爱国军的协助下,他们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大败殖民军,1818年智利宣告独立。

    圣马丁在进军智利以前就制定好了直捣殖民者老巢——秘鲁的计划。1820年8月,圣马丁为了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率军从智利经海上前往秘鲁。北上军队顺利登陆,占领秘鲁总督区首府利马。1821年7月,秘鲁独立,圣马丁被授予共和国“保护者”的称号。

    1822年7月下旬,南美独立战争的两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终于在瓜亚基尔港会面了。圣马丁隐退,完成全部解放秘鲁的任务落到玻利瓦尔肩上。1823年9月,玻利瓦尔率领的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军6000人进入秘鲁境内。他们同阿根廷和智利军4000人联合起来,于1824年8月6日在胡宁平原一举击溃敌人。同年12月9日,在阿亚库巧展开了“一次最终保证了西属南美洲独立的会战”。玻利瓦尔的战友苏克雷以少胜多,1825年秘鲁获得解放。为了纪念玻利瓦尔,改名玻利维亚。

    1815年后,墨西哥的局势保持了相对的平静,但人数不等的游击队一直活跃在各地,“土地和自由”的口号仍然在人们的心中。1820年西班牙发生革命,墨西哥政局出现了生机。掌握兵权的伊都德将军乘机出来活动,提出“宗教、联合和独立”的口号,在1821年宣布了墨西哥的独立。

    在墨西哥的革命影响下,中美洲其他一些地区纷纷宣布独立,并在1823年成立“中美联合省”。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而独立。

    1826年1月23日,西班牙国旗在秘鲁的卡亚俄港黯然下降。300多年的黑暗统治结束了,西属美洲大陆殖民地取得独立,在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要点提炼】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是在比欧洲还要大得多的辽阔土地上进行的,从海地开始前后持续了36年,席卷整个大陆,在美洲以及在人类的历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独立的国家摆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控制,打碎了殖民枷锁,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扫清了障碍。

    52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外交困,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派别:以大学士倭仁等为代表的顽固派鼓吹唯祖宗之法是尊,唯古圣贤是尚,对于学习西方和引进西学深恶痛绝,认为是“用夷变夏”。以恭亲王奕、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效仿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强国富兵,摆脱困境,兴办洋务,维护清朝的统治。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展开了。洋务运动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和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洋务派认为,中国与西方相比,虽然制度先进但是枪炮船舰落后于西方,所以办洋务就要创办军事工业,为此他们先后创办了24家军工企业。早期的是为镇压太平天国作战而建立的安庆军械所和上海洋炮局。其中1861年由曾国藩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最早建立的军工厂。它主要生产子弹、火药和大炮,制作技术还未实现机器工业,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不过由于已经仿造西式船炮,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比较重要的还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张之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除了机器厂、洋枪楼、锅炉厂、铸铜铁厂等,还有兵工学校、译书局等。它主要生产枪、炮、弹药、钢铁、舰船,原材料和主要机件都是购买外国旧货。洋务派的军事工业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是具有封建、买办和资本主义多种性质的混合体。

    洋务运动后期,由于财政紧张,燃料供应困难,运输、电讯落后,军事工业发展受阻。洋务派意识到要想自强,必须先求富,只有先发展民用工业,军事工业才有发展的基础。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几十个民用企业,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这种民用企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洋务派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它们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处处受到外国人的控制;其封建垄断性很强,禁止民间商人进入这些行业,抑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意味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没有实现使中国富强的目的,但在中国历史上仍有一定的影响。洋务派陆续开办近代化的军、民用企业,建立了海陆军,兴建了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它还使中国“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军、民用企业的建立,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封建社会解体的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快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对于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要点提炼】

    反思洋务运动,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维护封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并不触动腐败的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只是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然不可能取得成功。它对外具有妥协性,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西方列强表面帮助洋务派发展近代工业,实际上是为了以此为手段,控制和操纵清朝政府。同时它的管理方式落后,经营不讲效益,导致成本高、亏损大、产量低、质量劣,形成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用人唯亲,冗工滥食的局面。

    53明治维新

    日本号称“神国”,即“诸神保护的国家”,而天皇作为神的化身,对自己的臣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天皇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而实际上由幕府将军执政。过去日本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其最高道德准则是“忠君报国”、“效忠天皇”。18世纪中期开始,德川幕府作为日本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使得日本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使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在幕府的黑暗统治下,劳动人民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他们饱受统治者的蹂躏,每年的收入除了缴纳年贡和苛捐杂税外,最后留给自己的所剩无几。农民无以为生,只能揭竿而起,举行起义,反抗幕府的统治。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的发展导致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并且小手工生产开始向资本主义生产过渡。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更促进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大批农民破产,新地主阶级开始出现。19世纪中期,日本成为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象。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抵达日本,强迫幕府与之缔约通商。软弱无能的幕府先后与美、俄、法等西方列强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和《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日本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日本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日本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日本才能摆脱落后的状况。于是倒幕派便形成了。在倒幕派的呼吁下,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日趋高涨。倒幕派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组织了倒幕武装,倒幕运动蓬勃兴起。1867年,倒幕派从明治天皇手中得到讨伐幕府的密旨,组织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幕府将军假意将新政权交给天皇,实际上不交出政权和领地。第二年幕府军队前来讨伐明治军队,最后明治军队大获全胜。至此,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

    为了摆脱落后,振兴大和民族,明治政府向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的国家。史称“明治维新”。为此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治方面:首先,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尽管新政权进行了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并力图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但它还没有能力来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当时,内战的硝烟并未平息,幕府的残余势力仍在继续顽抗。各藩形成割据局面,新政府几乎无法在这些藩行使自己的权力。为打破这种割据局面、巩固政权,新政府实行了废藩置县。这一举措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中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前者的实行,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后者的实行,则使武士阶层得以消灭。

    经济方面:进行土地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一是土地改革。这项措施的实行,使土地私有权得以承认。二是殖产兴业。殖产兴业是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殖产兴业政策实行的初期,即在1880年以前,主要采取“官营示范主义”和“技术移植主义”,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出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以此向私人企业“示范”。后来,政府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在1880年以后改变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转为直接对私人资本实行扶植和保护的方针。这种作法为日本近代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日本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实现了近代化。

    军事方面:军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抵御外国的入侵,同时也为了对内加强镇压和对外扩张。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的征兵告谕和1873年颁布的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从民众中征兵、实行征兵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军制上的革命,由此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式军队称为“皇军”,把天皇当做“神”来崇拜,并以“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加之政府进行军事改革时就有侵略扩张之意,因此,不久这支军队便成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工具。

    文化方面:“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90年代采取的一项社会改革运动。将其内容归纳为两项:一是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二是建立近代学校体系,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后者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要点提炼】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是:第一,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此外,它对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的同时,却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也想占有一席位置,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54巴黎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就着手拟定对德和约,重新瓜分世界。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

    会议名义上有27个国家参加,但事实上它由“十人会议”做出决策。“十人会议”又称“十巨头”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大国各选出2名代表组成。到了3月,由于排除日本代表,“十人会议”重新分配为“四人会议”和“五人会议”。其中“四人会议”由除了日本之外的美、英、法、意四国首脑组成,“五人会议”则由美、英、法、意四国外长和一名日本代表组成的。日本在这次会议中被称为“沉默的伙伴”,这是因为它为换取欧洲列强支持它在亚洲的侵略要求,不愿在欧洲事务中多开口。在“四人会议”中,意大利对战争贡献甚少,势单力薄,奥兰多首相大受冷落,不满分配结果提前回国。因此巴黎和会真正的主宰者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统克雷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都提出了自己的争霸计划和掠夺要求,他们之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相互之间讨价还价,互不相让。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他宣扬已久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十四点原则”中,他提出取消秘密外交,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公正调整”殖民地,提倡建立国际联合机构等。该原则的真实意图是,取消英法等大国大战初期的分赃密约,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破老牌帝国主义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并通过国际联盟来操纵国际事务。“十四点原则”是美国冲出美洲、攫取世界领导权的纲领。英国为了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地位,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要求剥夺德国的殖民地,削弱德国的海军,但又要注意不能因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称霸欧洲大陆。法国为了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同时它还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意大利要求按与英法原订的密约,扩大领土。日本要求将战争中占有的德属太平洋诸岛及其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巩固其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帝国主义在重新瓜分世界中矛盾重重,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也有矛盾。如法德矛盾,法国为了称霸欧洲大陆,力图彻底削弱德国。此外,战胜国之间也有矛盾。在欧洲英法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在亚洲美日争夺亚太地区;英美为了防止法国战后过于强大,采取保留部分德国实力的策略对其牵制。这些矛盾不仅直接影响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而且延续至二三十年代。

    一战后,日本一心想独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起初,美国反对这一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在日本拒绝签署和约的威胁下,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在中国不知情的情况下,美、英、法、日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均让给日本,这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消息一传到中国,国内群情激愤,于是发动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经过长时间的争论,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德国。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其余则是有关处置德国的条款。其内容主要涉及疆界、赔偿、殖民地和限制军备4个方面。按照和约,德国丧失掉原有领土的1/8和人口的1/10。德国还须交出全部殖民地,并按委任统治原则交给战胜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比等国瓜分。和约还规定限制德国军备,解除德国武装,解散德军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禁止生产和进口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不准拥有潜艇和飞机等。关于德国的赔偿问题,和会未能在赔偿总数上达成协议,只是规定成立特别赔偿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1日前确立赔偿总额(后来确定德国总共应该赔款1320亿金马克),在此之前,德国应先交付200亿金马克等。

    《凡尔赛和约》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写照。美国因没有实现攫取世界霸权的目标而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英、法、日等国的目标基本上都已实现。

    【要点提炼】

    《凡尔赛和约》以及随后签订的各项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不仅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划分了殖民地。它没能妥善地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因为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正如列宁所说,靠凡尔赛体系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55影响深远的全球经济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利用有利条件,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创造了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柯立芝繁荣”。然而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美国国内新兴工业不良发展,国民经济部门的比例大量失调,农业也处于呆滞状态。以上种种状况成为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导火线。

    1924年10月24日是美国人终生难忘的黑暗的一天,自此美国开始了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强、持续最久、最为严重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突然宣告全面崩溃,不计其数的投资家为了挽救狂澜纷纷抛售股票,股价随之急剧下跌,这使得无数投资者的巨额财富蒙受了巨大损失。紧接着信用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这使得美国许多银行接二连三地关闭。银行的倒闭使得大量工厂纷纷宣告破产,失业工人人数突破历史记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无数的劳动人民居无定所,流浪街头。就这样,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土,它随之快速蔓延到了诸如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后波及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危害涉及到农业工商业等部门,它导致国家财政陷于瘫痪状态。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他的文章中对经济危机带给人们的影响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今年我们正处于现代历史中一次最严重的经济灾难的阴影之中,而世人对此却感觉迟钝。现在几乎每一个人都清楚地明白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他不理解其原因所在,于是同以前风波乍起时的情形一样,内心充满了事实证明是过分了的恐惧心理,同时,还存在一种缺乏理性控制的焦躁情绪。”

    【要点提炼】

    经济危机历时四年,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水平因此而急剧衰退,使得多年经营的工业成就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资本主义生产持续时间之长,下降幅度之大,均创造了历史之最。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经济危机更是起到了激化的作用,社会各界人士举行了空前规模的示威、游行以及罢工运动。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想尽方法,通过疯狂掠夺和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资源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经济难以恢复到战前状态,一直不是很景气,时隔9年资本主义新的危机再次爆发。除此之外,德日意法在经济萧条时期得到了发展,最后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战争策源地。

    56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关贸总协定,全称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政府之间所缔结的关于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它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国际社会亟待振兴严重萧条的国际经济,整顿混乱的国际贸易秩序。为此,1944年7月,美国及其盟国等44个国家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为了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调节世界经贸关系,会议建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作为支撑全球经济的三大支柱。这样,二战后世界便形成了控制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结构。

    1946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召开一次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同时成立一个起草国际贸易组织章程的筹备委员会。1947年,日内瓦召开了第二次筹委会会议,会议同意抽取正在起草中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中涉及关税与贸易的条款出来,构成《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会议上,23个国家和地区相继签署了这份“临时适用”议定书。该协定的成员国分为缔约方国家、事实上适用关贸总协定国家和观察员国家三个层次。在三大支柱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继建立,至今仍然发挥作用;而国际贸易组织因美国国会未批准美国参加而未能建立。但是除美国之外的22个国家通过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这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1947年,随着美国的加入,《关贸总协定》开始生效。关贸总协定于1948年1月1日生效,此后有效期一再延长,随着形势不断变化,多次修订,最终协定成为了确立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协调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唯一的多边国际协定。关贸总协定总部设在日内瓦,成员不断增加,已经达到130多个。

    自1947年起,到1994年止,关贸总协定一共举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其中前7轮谈判中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大约有10万种。第8轮谈判乌拉圭回合于1993年12月缔结,1994年批准。1995年12月12日,关贸总协定在日内瓦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宣告了关贸总协定的历史使命的完结。从1996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取代了关贸总协定。

    【要点提炼】

    中国本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国之一,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一直被关贸总协定排除在外。1986年7月,中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总协定缔约国的申请,并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阻挠,始终未能“复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最终于2001年11月10日获得准许,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143个国家中的一员,圆了中国人多年的梦。

    57马歇尔计划的制定

    欧洲曾经是近代文明的摇篮,现代市场经济也发源于此。二战前夕,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西欧地区经历长达6年的大规模战争后今非昔比,满目疮痍。昔日欧洲繁荣的景象风光不再,城市上下到处是一片废墟。当时西欧国家所面临的任务是从几乎崩溃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清除共产党势力在各国的抬头,从而共同遏制苏联在全世界的影响。

    二战后,由于远离战争现场,美国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大批富人、科学家和黄金等流落到美国,这些资本为美国战后的恢复提供了基础。尽管后来参与了战争,但由于不在本土作战,战争给美国带来的损失不大,这加快了美国的恢复速度。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演讲中,丘吉尔谈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纵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还期望美英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苏联。

    1947年6月5日,哈佛大学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马歇尔借此机会发表演说,正式提出了援助欧洲的计划。他首先强调了欧洲当时的困境:经济濒于崩溃,生活物质匮乏,进口量远远超过支付能力。只有美国在欧洲掀起一场反饥饿、反经济崩溃的运动,欧洲才能度过难关。因此欧洲国家应当联合起来,采取主动,在美国的帮助下,齐心协力,致力于恢复经济。美国援欧是为了“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任何企图阻挠他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帮助。任何为了政治或者其他目的而企图延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者集团,都会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马歇尔这项援助欧洲的计划被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又叫“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受到西欧各国的热烈欢迎,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1947年7月,除西班牙和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参加在巴黎举行的欧洲经济会议。会后,参加会议的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希腊、土耳其等16个国家联合向美国提出了一份为期4年的欧洲复兴计划,要求美国提供经济援助,总的援助和贷款项目达到了997亿美元。并且,会后还成立了欧洲经济委员会(后改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要点提炼】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都是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来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使在“冷战”中的欧洲国家一边倒地支持美国。同时,在美苏争霸美国遏制苏联的过程中,马歇尔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58欧盟的诞生

    欧州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近代以来一度领导世界,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经济、政治、宗教等原因,欧洲历史上除了罗马帝国时期有短暂的统一外,它始终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然而,欧洲的地缘政治以及其他条件促使欧洲向一体化发展。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欧洲失去了昔日统领全球的辉煌,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被大大削弱,甚至它成为了美国的附庸。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西欧各国接受了时任法国外长提出的舒曼计划,为了促进欧洲的经济发展和早日实现欧洲的统一,一致同意建立欧洲共同体。在舒曼计划中,为了高效利用聚集在欧洲鲁尔、萨尔、洛林地区的丰富的煤炭资源,欧洲应当成立一个适当的机构对这些煤炭资源进行有的地管理。

    1952年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等6个西欧国家签署了《欧洲煤炭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于同年7月25日正式生效。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炭共同体的6个成员国在罗马正式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这两个条约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启动。欧洲经济共同体总共包括4个主要机构,分别是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法院和欧洲议会。这样,欧共体实际上已经包括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炭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个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于1967年7月1日正式合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欧共体的成员由最初的3个发展到如今的25个。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丹麦正式加入欧共体;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其中的一员。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加入了欧共体。1993年11月1日,根据内外发展的需要,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十个国家加入欧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加入欧盟协议。2004年5月1日,10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2007年10月18日,欧盟27个成员国的首脑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里斯本条约》的文本内容达成共识。

    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简称欧盟,是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它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外交和防务为一体的欧洲实体。其基础文件《罗马条约》规定的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发展。

    【要点提炼】

    欧洲共同体和欧盟的建立,使欧洲各成员国的经济、政治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从目前来看,欧盟各国的实力还在美国之上,因此一个统一欧洲的出现,将结束美国作为单一超级大国而独霸世界的局面,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一个强劲“极”。

    5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社会舆论要求政府重视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的发展模式通常注重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从而使人类逐步走上与自然界全面对抗和尖锐对立的时代,造成人地矛盾激化。7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化,其中人口与环境的问题尤为严重,成为了全球头号问题。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面对人口的与日俱增、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在寻求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道路,这便是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到可持续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俱乐部。它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的著名实业家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金。1967年,佩切伊和金第一次会晤,由于他们对全球性问题有一致看法,便商量召开一次会议探讨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1968年4月,他们召集了30名社会名流在罗马林奇科学院召开会议,探讨的主题就是全球性问题,会后组建了一个“持续委员会”,同时以“罗马俱乐部”作为委员会及其联络网的名称。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预测如果人类继续恶化环境,世界性灾难即将来临,它还设计了“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增长的极限》一经问世,便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辩论。它提出了全球性问题和全球问题研究领域,这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来解决那些最复杂并属于最高层次的问题。美、英、日等13个发达国家受到了罗马俱乐部的影响,也相继建立了本国的“罗马俱乐部”,开展各种活动旨在保护环境。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共同讨论环境问题,同时还呼吁世界人民一起为改善人类环境而努力。《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宣言,宣布了与会国和国际组织所取得的7点共同看法和26项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3项文件。同时各国代表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上签了字。会议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在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发展权,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根本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谈判。

    这次大会的背景是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发展问题更趋严重,一系列文件的通过使得这次会议具有积极意义,在人类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进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次会议后,联合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提炼】

    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之称谓。其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不懈努力,共同奋斗。

    60中国改革开放

    21世纪的中国将会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一切源于中国国力的与日俱增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回顾中国建国以来6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的30年尤为重要。短短30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界人民刮目相看。而这一历史巨变的发生要归功于中国1978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长期实行封闭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方针,开始向对外开放转变。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出口特区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搞试点,揭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帷幕。1980年8月,五届人大常委会15次会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这起到了窗口作用。在特区内吸收和利用外资,生产外销产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经过几年努力,特区发展十分迅速。1984年3——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央正式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正式成立,目的是建成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现在对外开放正向内地和边疆发展。邓小平阐明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不仅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找到了途径,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991年,上海浦东也加入了对外开放区的行列。以上所有的开放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要点提炼】

    30年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变革出一个真正活跃起来的中国社会。今后,中国仍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