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 30 年前,我在飞军中服侍着陛下,而当时飞军统帅正是陛下。”王公公缓缓道来。他的声音低沉而庄重,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故事的重量。
岳霖一行人听到这话,不禁瞪大了眼睛,露出惊讶的表情。他们从未想过这位久居深宫、沉默寡言的老人,竟然有着如此辉煌的过去。
“什么,是皇上?”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声,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眼前的王公公似乎变得高大起来,他身上那层神秘的面纱也逐渐被揭开。
“这……这怎么可能!”有人忍不住喃喃自语,难以置信地摇着头。
“这个我倒知道,上一任飞军统帅是越国公杨建业,而越国公的上一任就是当今圣上。”宇文述肯定的回答道。他的眼神坚定,透露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确认。
“当时飞军之中有两位猛将,他们的名字威震华夏,让人闻风丧胆!其中一人乃是越国公杨建业,另一人则是吴国公宇文护,也就是宇文述将军的父亲。陛下英明睿智,极具战略眼光,再加上这两位虎将的辅佐,使得飞军在大漠之上所向披靡,屡屡将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由于飞军的英勇表现,匈奴人对长城的大规模进攻一次又一次地被击退,捍卫了中原人民的安宁与和平,功勋卓著,举世瞩目。
当时陛下担任飞军统帅一职,其卓越的战功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已经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官职来封赏。先皇为了表彰陛下的赫赫战功,特赐封他为‘天策上将’,并授予他统领天下兵马的大权。这个封号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与此同时,那两位勇猛无比的将军也依次获得了越国公和吴国公的爵位。然而可惜的是,那时陛下虽战功显赫,但却并非太子,只是一个秦王而已。当时太子的人选早在先皇登基时就已确定,便是先皇的长子——当今陛下的长兄赵世业。”
听完这话,大家都十分震惊,“那陛下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众人纷纷问道。而此时,身处皇帝寝宫的赵世泽泪流满面地靠在墙柱上,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这一年秋天,皇太子赵世业率军6000剿灭了盘踞在金牛山近两万人的匪寇,年仅21岁,同样的时间,秦王赵世泽率军5000平定了南蛮人的叛乱,年仅18岁,两位皇子带着胜利的喜悦班师回朝。朝堂之上,皇帝赵武看着自己两个英姿飒爽的儿子,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他们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还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这让他感到无比自豪。皇帝赵武对于两位儿子的胜利表现得欣喜若狂,他甚至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父亲。因为有这样两个英勇无畏、智谋超群的儿子,实在是难得可贵!正当皇帝赵武沉浸在喜悦之中时,镇国公府中的下人前来禀报:“陛下,不好了!镇国公秦用大人昨夜突然发病,现在已经……”皇帝赵武听到这个消息后,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镇国公秦用是他最为倚重的臣子之一,更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如今他却突然离世,这无疑给朝廷带来了巨大损失。皇帝赵武不禁感叹道:“秦公一生为国家做出了无数贡献,没想到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这位年近六旬的老将军,为维护国家和平稳定,与匈奴人拼了大半辈子的飞军统帅,终究是拼不过岁月。他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直都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军人,应该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去守护这片土地。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即使像秦用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无法逃脱死亡的阴影。他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悲痛。满朝文武得知秦用去世的消息后,纷纷表示惋惜和痛心。他们认为秦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更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值得大家永远铭记在心。此刻,朝堂上下一片肃穆,每个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但祸不单行,就在这时,一封来自边关的急件打破了朝堂的宁静。原来,匈奴大军已经集结完毕,正准备猛攻长城。如今,秦用已经去世,谁又能担当起抵御匈奴铁蹄的重任呢?这成了摆在皇帝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皇帝赵武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如果不能及时派出得力的将领,那么长城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此时,朝中的大臣们也开始议论纷纷,他们纷纷建议皇帝尽快选出一位合适的人选,前往边疆指挥作战。
就在这时,一位大臣站出来奏道:“陛下,既然秦用大人已死,不如从两位皇子中选一人担任飞军统帅吧。”众人听了这话,顿时沉默下来,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皇帝赵武。赵武皱了皱眉,似乎有些犹豫。毕竟,两个儿子都是他的心肝宝贝,任何一个离开都会令他心疼不已。然而,他也明白,眼下局势紧张,必须要有一位得力的将领才能守住长城。于是,他缓缓点头,表示同意那位大臣的提议。
然而,不等皇帝赵武开口,赵世业和赵世泽两位兄弟便急忙请命接替飞军统帅之职出征抗击匈奴。他们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语气坚定地说道:“儿臣愿为父分忧,请陛下准许儿臣接替飞军统帅之位,出征抗击匈奴!”皇帝赵武望着眼前的两个儿子,心中既欣慰又担忧。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艰难险阻,但看到两个儿子如此勇敢,他又怎能不让他们一试呢?经过深思熟虑,皇帝赵武终于决定让赵世业和赵世泽中的一人担任飞军统帅,率领大军出征。
“父皇,孩儿愿往。”这一句话几乎从两人口中同时说出,这一时让皇帝赵武十分为难。
“二弟,我是大哥,这事应该我去。”赵世业说道。
“大哥,您贵为太子,理应陪在父皇身旁,同父皇一起料理国事,出征一事还是交给小弟吧!”赵世泽反驳道。
这时,赵武也赞同赵世泽的观点,“是啊,世业,世泽说的不无道理,这挂帅出征之事还是交给世泽吧。”说完,赵武便看向赵世泽。
“也行,不过二弟你也答应我一个条件。”赵世业说道。
“行,大哥说吧,什么条件?”赵世泽迫不及待的问道。
随后,只见赵世业从堂外传召一人进来,此人身材魁梧,身穿银甲银盔,手中一杆亮银枪更是显得英武非凡,凸显出此人的勇武气质。赵世业指着此人向赵世泽介绍道:“二弟,此人名叫杨建业,是我清剿金牛山匪寇之时碰见的一名好汉。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为人正直善良。他那杆手中的银枪使的是出神入化,勇冠三军。论年纪,他应该和你差不多大。若不是此人帮忙,我金牛山估计是打不下来的。此次出征,你可以将此人带上,让他助你一臂之力。”
赵世泽仔细观察着杨建业,发现他果然相貌不凡,气度非凡。心中不禁暗自庆幸,这次出征又多了一员猛将相助。他联想到自己南下平叛时,也曾遇到过一位得力的武将——宇文护。正是因为有了宇文护的帮助,才使得平叛行动如此顺利。如今再加上杨建业这员虎将,简直是如虎添翼!想到这里,赵世泽连忙起身,拱手向赵世业拜谢道:“多谢大哥!小弟一定不负众望,完成好此次任务,绝不辜负大哥和父皇的重托!”
赵武和赵世业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满意,他们相信赵世泽能够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第二天,赵世泽继任飞军统帅,率领飞军步骑兵共计一万人,星夜驰援长城。战争持续三年,历经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最终,长城守卫战以匈奴折兵七万大败而归而告终。
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因秦王赵世泽在抵御匈奴入侵中立下了不世之功,皇帝赵武决定亲自册封他为“天策上将”,并赐予他执掌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印的权力。
在宏伟的大殿上,赵世泽身披金色盔甲,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他身姿挺拔地站在群臣之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早在赵世泽上朝之前,赵武已经下令搬来了一把精致的龙椅,并将其放置在自己的龙座旁边。当赵世泽入朝行跪拜礼时,赵武急忙走下台阶,紧紧拉住赵世泽的双手,眼中满是欣慰和喜悦之情。接着,他亲切地说道:“世泽啊,此次抗击匈奴,你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走,跟朕一起到上面去坐吧。”说完,赵武便拉着赵世泽一同走上台阶,让他坐在身旁的龙椅上。
台下的文武百官目睹这一幕,无不为之羡慕嫉妒恨。他们纷纷投来钦佩和崇敬的目光,心中暗自感叹秦王的荣耀和地位。然而,在太子赵世业身旁的幕僚们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威胁。他们知道,秦王如今获得如此殊荣,将会成为太子争夺皇位的强劲对手。他们开始担心起来,意识到未来的局势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下朝后,东宫太子府上,太子的幕僚们都在议论今日之事,都劝赵世业今日要提防赵世泽,但赵世业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亲二弟不会像他们想的那样,便下令,禁止以后任何人再议论今日之事。幕僚们见状,也只好就此闭口,但心中仍有余悸,其中一位年轻幕僚名叫蔡桓出门后甚至仰天长叹:“太子还是当年那个太子,可秦王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秦王了。”
此时的秦王府上,秦王的幕僚们也对今日之事议论纷纷,有的甚至还在为秦王道喜,都劝秦王应对今后之事早做打算。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涯,赵世泽的内心也渐渐的对权利充满了渴望,而今日之事更加膨胀了他的野心,而他现在唯一担忧的就是——越国公杨建业曾是太子部下,如果他愿意帮助自己,那是更好,如果他倒向太子那边,便成了一个大麻烦。为试探杨建业,在部下宇文护的建议下,晚上设宴来款待他,并趁机了解他到底忠于哪一方。
晚上,赵世泽与杨建业和宇文护三人开怀畅饮,赵世泽举杯敬杨建业说:“这三年来,你屡立奇功,多次替我军扭转战局,本王先行谢过了,趁今日大好良机,你看我等三人年龄又相仿,何不就此结为兄弟?”
“多谢秦王殿下好意,只是末将曾是太子部下,结拜之事还是事先告知太子殿下一声较好。”杨建业举杯回复道。
“诶,杨将军,你看我等三人三年来共同出生入死,秦王早就把我们俩当做是自己人,何必又多此一举呢?”宇文护举杯劝道。
“宇文将军,这话就错了,太子殿下对我有知遇之恩,这份恩情末将实属难忘,这一举还是有必要的。”杨建业举杯推辞。
在酒宴上,秦王赵世泽不断地向杨建业表达着自己的拉拢之意,试图让他站到自己这一边。然而,杨建业却坚定地表示自己只效忠于朝廷,而不是秦王个人。他强调自己和秦王之间只是主将与下属的关系,以及战友间的情谊。
尽管秦王一再劝说,杨建业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立场。这场酒宴就在这种微妙的氛围中结束。
酒宴过后,秦王赵世泽露出了为难的表情,心中充满了忧虑。因为他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杨建业并没有被他成功地拉拢过来。这个结果对秦王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原本的计划多了一个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