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契诃夫
】生卒年:1860—1904
】籍贯:俄国塔甘罗格市
契诃夫,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闻名于世。他生于破落小商人家庭。在莫斯科大学毕业后行医多年,接触过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1890年到过流放犯人的库页岛,亲自体会到人民的一些疾苦。这些对他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契诃夫早期的幽默富于社会内容,与当时流行的庸俗逗笑故事迥然不同。随着对社会观察的深入,他的作品也日益严肃。契诃夫的作品揭露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资本主义在城乡造成的灾难,同情劳动人民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谴责知识分子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在逝世前不久的作品《新娘》和《樱桃园》里,契诃夫发出了与旧生活决裂,“把生活翻一个身”的呼声。
契诃夫的中短篇共470多篇,其中大多数是短篇,作品题材多样,文笔洗练。他善于以极有限的篇幅容纳最大限度的内容,用几个鲜明的细节勾画出完整的典型形象,达到高度的艺术概括。他的作品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却不失于琐碎,没有曲折的情节而能扣人心弦;读者从作品平静、含蓄的叙述中,能感到作家忧郁而又严峻的目光,听到他渴求新生活的心灵的跳动。
《变色龙》写于1884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一个人被狗咬伤手指头的案件。一开始他摆出架势,扬言要给狗的主人一点颜色看看。但当有人小声地说这狗是将军家的时候,他就马上改变腔调,对狗大加袒护,并且反过来批评被狗咬伤手指头的人。可是又有人低声地说这狗不是将军家的,他又改变了面孔,说要为那人报仇,让那些随便放狗出来的人知道他的厉害,就这样反复了几次。后来将军家的厨师过来说将军家肯定没有这样的狗,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顿时改变,断然宣布:“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弄死它算了。”可是厨师的话并没说完,他接着说这狗不是将军家的,而是将军哥哥家的。他立即就换了副嘴脸,对那条狗赞不绝口,夸它机灵,能一口就咬破人的手指头。他声色俱厉地训斥那人说“我早晚要收拾你”,在众人的一片哄笑声中,离开了广场。作品通过一个极小的片段,真实地再现了奥楚蔑洛夫作为奴才的本性:欺压百姓、阿谀奉承。
契诃夫像
《第六病室》(1892年)是契诃夫库页岛之行的产物。它描写在外省医院里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这所医院里的第六病室是专住“精神病患者”的病室,阴暗潮湿、混乱不堪,看门人像狱吏一样肆意地殴打病人,残酷地克扣病人的食物。“患者”到这里,得到的根本不是治疗,而是非人的虐待。拉京医生对此极为不满,但他信奉“不以暴力抗恶”的理论,所以只能不闻不问。当他了解到被关进来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疯子时,当局已经将他定性为“疯子”了,把他也关了起来,并实行了同样残酷的虐待。这时他才明白所谓“不以暴力抗恶”理论在当时的荒谬。但这已经晚了,他第二天就含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的描写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激励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作斗争。由于当时沙皇的统治残酷而强大,社会过于黑暗和沉重,虽然契诃夫也相信人们会起来反抗这一人间地狱,但他仍然感到沉郁和压抑。中不时流露出低沉的调子,表现了作家的苦闷和矛盾。发表后,立即轰动了整个俄国,当时的有志青年读了后,对眼前的现实才有了清醒的认识,其中就包括列宁。
《套中人》写于1898年,契诃夫着重使用艺术夸张的手法,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套子”,从外表、生活习惯、思想方式乃至婚事突出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在当时沙皇专制警察制度下胆小怕事的庸人的典型形象。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除保守外,还有反动的一面,他不但自己处处生活在套子里,而且随时准备着揭发别人,记下他认为的不规矩行为和“违法者”的名单,以便向当局告发。他成了小城里人们生活中的一道精神枷锁,无论是否与他有关,他都要出面干涉,在他脑子里,凡是当局没有明文允许的,就是不可以的。哪怕是自发性的舞会都会引起他的恐慌,“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行为原则。他的顽固保守,甚至走到了当局的前面。如果当局出人意料地批准成立一个戏剧小组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之类的,他总要摇摇头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新事物,为了扼杀新生事物,他甚至用盯梢、告密等不可告人的手段来破坏这一切。弄得全城人都害怕他:人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别里科夫长期禁锢着这座小城人们的自由,小城的生活因此而死气沉沉。在专制制度没落腐朽的年代里,作者塑造出这样一个典型并加以鞭挞,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当时的气氛的确十分沉重,以致作者在最后不得不感叹这一个别里科夫死去后,还会有无数个别里科夫生活在他们周围,要改变这种沉重的生活,路还很长。
成才启示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出自对人和客观世界的热爱和专心。
天才只是勤奋的结果。
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
居里夫人,法国籍波兰科学家。幼年家贫,中学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1891年在巴黎大学求学,同时拿下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1896年起研究放射性化学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