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姓名:袁隆平

    】生卒年:1930—

    】籍贯:江西德安

    袁隆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7岁入小学,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少年时期的袁隆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经常问这问那。上了初中后,他更加热衷于思考问题,什么事都要弄得一清二楚,决不肯一笔带过。这一点,他的老师都有感受。

    有一次上代数课,老师给同学们讲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的定理:正数和正数相乘得正数,负数和负数相乘仍得正数。这是代数学中的基本法则,只要牢记,按法则去计算就万事大吉了。但是袁隆平却没有到此为止,他在课间找到老师问:“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老师一下子懵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于是把“定理不需要证明”的话重复了一遍。袁隆平不满意,自己又去查阅了大量资料,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但他由此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件事使他的求知欲更加强烈。

    袁隆平从小热爱大自然。6岁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带袁隆平和其他孩子郊游,参观一个园艺场。园艺场内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朵和鲜艳的果实。袁隆平觉得那里实在太美丽了!大自然美好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他在高中毕业后,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坚定地说:“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科学家。”1949年8月,他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后并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教师。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全国各地,饥饿威胁着全国人民。沉痛的现实让袁隆平感到不安,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培育新品种,“让所有人不再挨饿”。不久,袁隆平从一些农业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和无籽西瓜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农业生产实践。他意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他们的追随者提出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重要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的圈子,开始了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中,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他把这株水稻的种子保留了下来,第二年春天把它播到试验田中。结果,上年发现的那个不一般的稻株是纯正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中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就一定可以按照其中的规律,培育出人工杂交稻,再利用杂交优势就能提高产量。于是,袁隆平把全部精力都转移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新课题上来。

    研究初期,为了获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他和助手从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中寻觅,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万多个稻穗,终于找到了6个雄性不育的植株。辛苦的劳动,不但没有得到认可,还遭到学术权威的质疑与反对。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不良的因子已被淘汰,留下来的多为优良的因子,故杂交不会产生优势。大多数人据此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和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和破坏,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追求。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知识的力量和如火的激情能够改变一切”。

    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到1966年,袁隆平对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他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国内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上。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初战告捷。它不仅启动了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研究领域。此后30多年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研究始终领先于世界。他的研究不断推出新成果,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杂交水稻神话。

    成才启示

    多疑、好学、勤思,获得的知识就会比别人多得多。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

    事业加娱乐,创新者永远年轻。

    陈景润,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他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在华罗庚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他历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青岛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在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该成果在国际数学界被誉为陈氏定理。他的主要著作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