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 唐寅——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寅——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姓名:唐寅

    】生卒年:1470—约1523……

    】籍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

    唐寅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虽善于经商,但认为商人地位卑微,经商不如读书做官好。他一心让儿子求学当官,以改换门庭。儿时的唐寅异常聪明伶俐,父亲经常欣慰地说:“我的儿子将来会成名的。”但唐寅自小贪玩,有的时候还跑到屠场去看屠夫杀猪。他的这种浪荡行为在士大夫子弟中是少见的。父亲见状,对他愈来愈不抱希望。

    16岁那年,唐寅参加秀才考试,考取了童科中第一,成为府学生员。这在当时可是光宗耀祖的事,他因此受到全城人的赞誉。唐寅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家里又富有,过着读书、游玩、吟诗作画的生活。人有旦夕祸福,1497年,唐家发生了惨痛的巨变。唐寅的父母、妻儿先后弃世,他悲痛万分。第二年,他的妹妹出嫁。这本来是一件喜事,谁知不久又传来妹妹在婆家自杀的消息。在一年的时间里,唐家家破人亡,只剩下唐寅兄弟二人。重大的打击使年仅20余岁的唐寅愁出了白发。

    亲人的离世使唐寅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他一度意志消沉,终日与友人饮酒消愁。后来在好友祝允明的劝慰下,唐寅才又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埋头读书。1498年,唐寅参加应天府乡试,28岁的他高中第一名(解元)。唐寅撰写的文章受到《昭明文选》影响,辞藻优雅,意气风发,被主考官一眼看中。据说,梁储在阅到唐寅的试卷时,情不自禁地赞叹说:“这个人真是才华横溢呀!解元准是他了。”

    这次夺魁使唐寅心中不胜快慰,并一度踌躇满志起来。谁料乐极生悲。与唐寅同路进京赶考的是江阴巨富之子徐经,二人来京后继续住在一起。徐经认为能否步入仕途,学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赢得权贵的赏识。因此,他整天奔走于豪门显贵之间。这些人中有同乡的吏部尚书倪岳、礼部侍郎程敏政和大文豪李东阳等。不仅如此,徐经和唐寅还经常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妒恨和非议。

    那年京城会试的命题者和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的试题出得十分冷僻,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只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此二人一定是唐寅和徐经。”这句话被在场的人听见,并传了出来。唐寅和徐经曾多次拜访程敏政,已经使许多人产生怀疑。程敏政在考场中这样说,使平时嫉恨他的人抓到把柄。有人上奏孝宗皇帝,弹劾程敏政受贿把试题泄露给唐寅和徐经。此后,又有多人纷纷奏报皇上,说程敏政受贿泄题事件在考生中反响很大,许多人对朝廷有怨言。

    皇帝信以为真,立即下旨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李东阳复阅试卷时发现,被程敏政称赞的卷子并不是唐寅和徐经的。徐经入狱后经不起拷打,招认曾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唐寅见徐经已招供,无话可说。后经刑部、吏部会审,徐经翻供,说当时屈打成招。皇帝下旨,释放程敏政、唐寅、徐经等人。

    尽管有皇帝的命令,但唐寅出狱时还要缴“赎徒”的钱。唐寅的生命之舟从应天府乡试第一的浪尖,一下子坠入无底深渊,前后不到半年光景,一荣一辱,真可谓天上地下。经历此劫,唐寅断绝了仕进之心。他出狱后,被发往浙江任小吏。这时的唐寅生活困苦不堪,友人劝他去浙江任职。但是他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坚决不去。

    王蜀宫妓图明唐寅

    】此图取材于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宫廷生活,描绘宫中4位宫妓的形象。图中人物均盛妆打扮,在设色上妍丽明洁,富于变幻和节奏感,如画面正中一正一背两女子,一着淡黄衣衫,一穿花青大褂,色彩对比强烈,产生了醒目的艺术效果。同时,作者采用“三白”法,即以白粉烘染人物额、鼻、颊,突出了宫妓们弱不禁风的情态。全图线条如春蚕吐丝,精秀细劲,流转自然,是唐寅仕女画的代表作之一。

    1500年,唐寅坐船到达镇江。他登金山、焦山,遥望金陵,回首往事,百感交集。之后,他又从镇江到扬州,游览了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唐寅坐船沿长江经过芜湖、九江,到达庐山。唐寅游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了千山万壑的景象,这使得他的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没有的雄浑、刚健之气。同时,他把浑厚的胸臆转化为潇洒的画风。唐寅的诗文无师自通,其实全部出于内心的真实感受,毫无雕琢之意。

    为了生计,走出困境的唐寅开始了卖画生涯。当时,沈周和周臣都是苏州的名画家。唐寅潜心向他们学习,画艺突飞猛进,兼二者所长,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唐寅对以丹青自娱,卖画为生颇为自得,自己刻了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

    成才启示

    能够与命运抗争,才能在逆境中崛起。

    勇敢地面对生活,一切灾厄都会云消雾散。

    甘于寂寞的生活,把握生活的真谛。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他28岁中进士,历任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佥都御史等职。他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倡导意识与行为的统一,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王阳明的心学最终完成的标志是“致良知”说。这对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强调实践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堪称我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的著作收入《王阳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