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图》:吴晗读史札记 > 第二章 西王母的传说

第二章 西王母的传说

    西王母之名最早见于中国典籍中的,当为战国末期的作品——《山海经》中的《西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郭璞注《穆天子传》即据此文:

    西王母如人,虎齿蓬发,戴胜,善啸。

    《海内北经》又据此文,另外替它加顾了三个厨役来服侍,在装饰方面,也加了“梯几”二字的形容词,肯定它的住所在昆仑墟北,而不言玉山。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

    《大荒西经》更详细了,连它的住址方向、周围事物、面貌、居处,都有肯定的记述: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从“其状如人”到“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由“似人的兽”到“似兽的人”,这是西王母在它的故事中的第一次衍变。由此而生出来若干扩到无穷大的故事。

    接着,我们在汲冢所发现的《穆天子传》中,果然遇见了一位确是人类,极有礼仪,能应酬,能歌谣,雄长一方的西王母:

    及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隙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洽诸夏,万民平均,吾愿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西王母之山还归兀□,世民作忧以吟曰:“北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乌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所望。”

    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广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

    在《山海经》《列子》诸书中,因循传衍,都有类似的记载。(详见另文。)从渺茫的似兽的人到真正的人,这是西王母的第二次衍变。

    《焦氏易林》是汉代一部卜筮的书,所收容的筮词中,包含不少与西王母有关的故事,如《讼》之第六《泰》:

    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死,与天相保。

    西王母是一个长生不死的生物。《坤》之第二《贲》:

    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

    西王母成求子与求福的目标,并与尧稷发生关系。《小畜》之第九《大有》:

    金牙铁齿,西王母子,无有患殆,减害道利。

    《大壮》之三十四《咸》:

    畜鸡养狗,长息有储,耕田有黍,王母喜舞。

    《明夷》之三十六《讼》:

    穿鼻系株,为虎所据,王母祝祷,祸不成灾,突然脱来。

    西王母又成为社神及含有神秘性之巫祝。(详见另文。)由真正的人衍变为长生不死,求子与求福的目标,社神,巫祝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和传说中更古的人王发生关系,这是西王母的第三次衍变。

    西王母在什么时候才变成女人的呢?这问题在《汉书》中予以一划时代的解答。《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

    莽于是依《周书》作大诰曰:“……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阴精女主圣明之祥,配元生成,以兴我天下之符,遂获西王母之应(1),神灵之征,以佑我帝室,以安我太宗,以绍我后嗣,以继我汉功。”

    《太平御览·礼仪部》引卫宏《汉旧仪》云:“祭王母于石室,皆在所二千石令长奉祠。”

    卷九十八《元后传》:

    莽乃下诏曰:“……更命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协于新室。故交待之际,信于汉氏,哀帝之代,世传行诏,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为母,昭然著名。”

    所谓祠祀,行诏,《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民相惊动,欢哗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

    《五行志》下之上说得更详细: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稿或掫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跣,或夜折关,或逾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

    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

    这时候哀帝祖母傅太后用事,杜邺对策以为:“西王母妇人之称,博弈男子之事。”此种现象为外家用事之应。西王母从此便固定地变成女人,这是西王母故事的第四次衍变。

    汉自景武以来,董仲舒始以阴阳五行之说敷合儒学,得时主信任,学风为之一变,在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吴越春秋》,自然也逃不脱她的影响,西王母是女人,属阴,当得有一位属阳的来配她。于是由西想到东,由母想到公,东西公母都是相对的,因此就新造成一位东王公,东属木,故又称木公,西属金,故西王母也称金母。

    种曰:“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越王曰:“善!”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王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事鬼神一年,国不被灾。(《勾践阴谋外传》)

    从阴阳五行的相对,而产生出一位东王公,来配西王母,这是西王母故事的第五次衍变。

    西王母既然被指定为女人,又替她找出一位阳性来配衬。《易·系辞·下》:“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一阴一阳之谓道”,男女间的事,我们的古人素来有些不顺口,可是对于过去的在传说中的古人替他们撮合一下,也还无伤大雅,《神异经·中荒经》说: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之柱也。周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其柱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圆周如削,肤体美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碌赤皇皇,不鸣不食,左覆东王公,右覆西王母。王母既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唯会益工。”

    从一年一度在希有背上相会的喜剧,又衍变成另一系统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由东王公的产生到西王母的结婚,这是西王母故事的第六次衍变。

    以上曾提及和西王母发生过关系的人王有周穆王、尧、稷……但是经过了若干年的渲染以后,西王母已不再是从前那样“豹尾虎齿”的怪状,或龙钟白发的老巫了,她的外表已经经过若干幻想家、文人所修饰,成为一位最漂亮的典型的女性:

    王母唯扶二女侍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褂,容眸流盼,神姿清发,真美人也!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 ,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璚凤文之舄,视之年可三十许(《集仙录》作二十许,更年轻,详另文),修短得中,天姿掩霭,云颜绝世,真灵人也。——《道藏·同真部·记传类》卷一〇七《海上》

    汉武帝在中国史上是一位杰出的人主,他虽穷兵黩武,希求长生,但在一般人的眼光中,却不致如秦始皇那样讨人厌。《史记·封禅书》中荒渺影约的叙述,使他被动地不得不和西王母发生关系,而成为西王母故事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中国的古史是“层叠地造成”,譬如积薪,后来居上,中国的故事也是如此,汉武帝既已和西王母发生关系,为什么比他更早的反而不能呢?于是历史上有名的人主——燕昭王、舜、禹、黄帝……便连茅拔茹地都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是西王母故事衍变的第七阶段。

    神仙家的调制使西王母成为一位女仙,握有神秘的权力。古代有无男女平权的思想,文献不足,我们不能详知,不过“男女有别”是儒家的教条之一,同时也是社会的无形制裁。所以《博物志》所赋予王母的职责:

    老子云:“万民皆付西王母,唯王圣人真人道人之命,上属九天君耳。”——《博物志·杂说》上

    便不为人所满意,因为这不但地位太低,而且“男女无别”,大不是道理。他们便重来一下,把她改成唯一的女仙领袖,和东王公分性而治:

    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无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精之气,化而生木公,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芬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东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西王母,皆质挺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说郛》卷一百十三;汉·桓 《西王母传》;《道藏·洞神部·谱录类》;《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

    于是西王母又摇身一变,变成统辖同性的神仙,完成了在她的故事中的第八次衍变。

    人生最难得的是永久的美貌,最不可求的是亘古的长生,最不易取得的是领袖的地位,现在西王母什么都有了,她还缺少一些什么呢?聪明的古人又替她想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她既有丈夫,又年轻,应该有几个子女来完成她的圆满的生命过程,于是她的故事又走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来看古人替她安排好的新家庭分子:

    南极王夫人者,王母第四女也,名林,字容真,一号紫元夫人,或号南极元君,理太丹宫。——《三洞群仙录》;《墉城集仙录》

    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墉城集仙录》二

    紫微王夫人名清娥,字愈音,王母第二十女也。(2)

    云林右英王夫人名媚竺,字申林,王母第十三女也,受书为云林宫右英夫人,治沧浪宫。——《墉城集仙录》;《太平御览》六七四引南真说

    太真夫人者王母之小女也,名婉罗,字勃,遂事玄都太真王,有子为三天太上官府都司直,主总 天曹之违,比地上之卿佐。——《道藏·洞神部·谱录类》;《墉城集仙录》卷二

    据以上所引的看,她至少有二十四个女儿,二十四个女婿,几百十位外孙,佩玉铿锵,真极一时之盛!

    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西王母的女儿都有名有字,她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出身的根源和名字才对。于是《轩辕黄帝传》替她找出她的父亲:

    时有神人西王母者,太阴之精,天地之女。

    段成式替她找出她的姓名字号生卒:

    西王母姓杨名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酉阳杂俎》十四;《诸皋记》

    杜光庭又以为她姓缑:

    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

    又有人以为她姓侯,姓焉:

    西王母姓杨,一曰缑氏,一曰侯氏,一曰焉氏。名回,一曰婉妗。——《少室山房笔丛》壬部;《玉壶遐览》二

    《续仙传》又替她找出后代的子孙:

    缑仙姑者长沙人也……他日又言西王母姓缑,乃姑之圣祖也……河南缑氏乃王母修道之处,故乡之山也。

    西王母的本身的故事,到此已经完满到无以复加,再也不能加什么更新鲜的东西上去了。以后的文人、幻想家,因为故事的本身已经凝固,他们也只能从表面上去加一点髹漆,使她更美丽,更神秘,却不能从质的方面把她改动一下。

    以上就纵的方面简单地说明西王母的故事的几个衍变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横的方面发展:

    据上文所引《汉书》中的记载,知道西汉建平以前,西王母已经很普遍地成为民众所崇祀,国家也叫地方官按时致祀的神祇了。这样一位名人,当然值得援引来帮场面,《庄子·大宗师篇》就不客气地实行拉夫主义: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把西王母轻轻地放入黄帝、禺强、颛顼、冯夷一些古人堆中,自然西王母也成了一位道地的古代贤人了。这一牵引似乎太不自然一点,所以后人很少引用,“西王母坐于少广”的故实,仅被因袭于《轩辕黄帝传》:

    时有神人西王母者,太阴之精,天地之女,虎首豹尾,蓬头戴胜,颢然白首,善啸,石城金台而穴居,坐于少广山,有三青鸟,常取食。

    《山海经》中的帝俊妻常仪,念的人一不留心便把她衍成常义,又衍成常我,再替她加上女字旁成为嫦娥,这正如清代对付外国人一样,老是替他们加上口字旁,成为咭唎、哦啰嘶。在《海内西经》有“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一段神话,《海内南经》又有“羿与凿齿战于畴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一些功绩,不知是何因缘,两人便结合和西王母发生关系: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淮南子·览冥训》

    张衡《灵宪》: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郭璞《山海经图赞》不死树:

    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请药西姥,焉得如羿?

    西王母到什么时候方成为一个美丽的女仙?这问题我们虽不能予以正式的划时代的解答,但从反面看,至少可以知道她在什么时期以前不是如此。从上文的引证,我们已知道西王母的衍成女性,是在西元前90年到西元前3年这一时期中,现在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她在什么时期以前,不是一个如后人所描写那么美貌的一个女人。

    汉晋间词人用西王母作为点缀的作品很多,现在只摘录其有关容貌或外表的描写的于下:

    在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中,西王母依然是“皬然白发戴胜而穴处”那样一个怪物,和《山海经》中所描写的没有什么走样:

    西望昆仑之轧沕洸忽兮,直径驰乎三危。排阊阖而入帝宫兮,戴玉女而与之归,登阆风而遥集兮,亢乌腾而一止,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今日乃睹西王母,皬然白发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稍后的杨雄《甘泉赋》中的西王母便已改头换面了:

    风 而扶辖兮鸾凤纷其御蕤,梁弱水之濎溁兮蹑不周之委蛇,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玉女无所眺其清卢兮宓妃曾不得施其娥眉,方揽道德之精刚兮侔神明与之为资。

    在他的描写中我们得到两个要键,其一是西王母是个绝世的美人,因为玉女、宓妃都是向来传说中的美女,西王母一上来便屏玉女而却宓妃,使玉女无所眺其清卢,宓妃不得使其娥眉,其美可知!其二是王母上寿的故事,从“欣然而上寿”短短的五字便衍成后来若干有趣的瑶池庆寿的故事。

    班彪《览海赋》也提及王母,把她和古仙人松乔并列:

    朱紫翠烂,明珠夜光,松乔坐于东序,王母处于西箱。

    身处“朱紫”“明珠”中,已不是从前“穴居野处”那样寒村了。张衡《思玄赋》更明白地指出她的美:

    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戴胜 其既欢兮又诮余之行迟,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娥眉,舒

    婧之纤腰兮扬错杂之袿徽。

    经过这几番做作以后,西王母的美已成铁般的事实,不再有人怀疑了。试看:

    玉佩连浮星,轻冠结朝霞,列坐王母堂,醴餐琼瑶华,湘妃咏涉江,汉女奏阳阿。(晋·张华《游仙诗》)

    潘尼《琉璃碗赋》:

    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于是游四极,望大蒙,历钟山,烛龙,觐王母,访仙童。

    陶潜《读山海经》: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灵化无穷已,馆宇无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再看时代较后一点的:

    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流其间,汉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造天关,闻天语,长云河车载玉女。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持之药方,后天而老凋三光,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李白《飞龙引》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杜甫《秋兴》

    是“妙颜”,是“娥眉”,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假使我们拿《山海经》所描写的和这些比较,也许是一件极有趣味的事情,可注意的是《十洲记》《汉武内传》《汉武外传》《汉武故事》《博物志》《洞冥记》《尚书帝验期》《列仙传》一些托名汉人的著作所描写的,把她和以上的引证一比较,立刻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先谁后和因袭放大的痕迹。

    在《穆天子传》中告诉我们,西王母是西方一家的酋长,这一事实的发现,立刻使西王母和西方各地发生各种不同的关系,第一是西王母,《荀子·大略篇》《新序》都说:

    禹学于西王国。(《路史·疏趷纪》作西王悝)

    或西王母国,《论衡·恢国篇》:

    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良桥桥种良愿等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而汉属之。

    《太平御览·道部》三引《尚书帝验期》:

    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

    《艺文类聚》十一引《雒书·灵准听》:

    西王母授益地图。(3)

    《路史·余论》卷九《西王母》:

    西王母西方昏荒之国也。

    《外国图》:

    西王母国前弱水中,有玉山白兔。

    或西王母,《尔雅》:

    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史记·大宛列传》:

    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淮南子·堕形训》:

    西王母在流沙之濒。

    第二是一方酋长的西王母,《竹书纪年》:

    穆王十七年西王母来宾。

    《大载礼》《三朝记》《世纪》《世本》《尚书帝验期》更提早千余年,抬出古史上有名的舜来:

    昔西王母献舜白玉琯及益地图。

    《宋书》二十九《符瑞志》所记相同:

    西王母舜时来献白环白珮。

    《礼斗威仪》则作:

    献地图及玉块。

    《太平御览》六百九十二引《瑞应图》又抬出一个更古的人王:

    黄帝时西王母乘白鹿来献白环。

    第三是西王母山,《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有王母之山。

    《太平御览》七百九十引《河图·括地象》:

    殷帝太戎使王孟采药于西王母。

    《轩辕黄帝传》:

    黄帝立台于沃人国西王母之山,名轩辕台。

    《十六国春秋》:

    甘松山东北有西王母樗蒲山,大有神验,江水出焉。

    《沙州记》亦云:

    羊鹘岭东北二百里有大山,遥视甚似东岳岱山,极高,大险峻,嵯峨崔巍,颇有灵验,羌胡父老云是西王母樗蒲山。

    第四是西王母石室,《汉书·地理志》:

    西王母石室在金城临羌西北塞外。

    《十六国春秋,前赵录》:

    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住此山,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

    《十洲记》:

    赤水西有白玉山,山有西王母石室。

    《列仙传》: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石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同样,西王母和她原来的本家,扁毛的禽,四足的兽,不识不知的植物矿物也发生了关系。

    《抱朴子·登涉》:

    山中卯日称大人者兔也,称东王父者麋也,称西王母者鹿也。

    杜甫《玄都坛歌》有王母鸟: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画下云旗翻。

    邝露《赤雅》下:

    王母若练雀,青色,尾最长,有钱如孔,猺中有裘织成钱文……

    在植物中有西王母簪,《广志》:

    龙须一名西王母簪。

    有西王母席,《古今注》及《苏氏演义》卷下:

    至今有虎须草,江东人亦织以为席,号曰西王母席。

    有西王母杖,《抱朴子·仙药》:

    象柴一名纯卢是也。或名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

    有西王母枣,《艺文类聚》八十七引《晋宫(外门里合名》:

    华林园枣六十二株,王母枣十四株。

    《邺中记》:

    石虎园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

    《洛阳伽蓝记》:

    景阳山有百果园,果别作一林,林各有一堂。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

    《西京杂记》:

    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枣七,弱枝枣,玉门枣,棠枣,青华枣,梬枣,赤心枣,西王母枣,出昆仑山。

    《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广志》:

    东郡谷城紫枣长二寸,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众果之先熟者也。种洛阳宫后园之内。

    《广记》:

    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在众果之先,出于洛阳宫后园。

    有西王母桃,《洛阳伽蓝记》:

    景阳山百果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乃熟,亦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桃也。

    《太平御览》九六七引《汉武故事》:

    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朔至,短人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结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后西王母乃出桃七枚,母自啖二,以五枚与帝,帝留核著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叹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后上杀诸道士妖妄者百余人,西王母遣使谓上曰:“求仙信邪,欲见神人而杀戮,吾与帝绝矣。”又致三桃曰:“食此可得极寿。”

    《拾遗记》:

    明帝因贵人梦食瓜甚美,帝使求诸方国,时 煌献瓜种,恒山献巨桃核。瓜名穹隆,长三尺而形屈曲,味美如饴。父老云:“昔道士从蓬莱山得此瓜,云是崆峒灵爪,四劫一实,西王母遗于此地,世代遐绝,其实颇在。”又说巨桃霜下结花,隆暑方熟,亦云仙人所食,帝使植于霖林园,园皆植寒果,精冰之节,百果方盛,俗谓之相陵,与霖林之音讹也,后曰:“王母之桃,王公之瓜,可得而食,吾万岁矣!安可植乎?”后崩,侍者见镜奁中有瓜桃之核,视之涕零,疑其非类耳。

    南北朝·任昉有《咏池边桃》诗:

    已谢王母苑,复揖绥山枝。聊逢赏者爱,栖趾傍莲池。开红春灼灼,结实夏离离。

    宋·侔辑之《园桃赋》:

    嗟王母之奇果,特华实兮相副,既陶照之夏成,又凌寒而冬就。

    唐·李白有《庭前晚开花》诗:

    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结实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

    西王母桃从此以后,便成为文人所喜用的掌故,又有西王母树,《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邺中记》:

    金华殿后有石虎皇皇浴室。种双长松树,世谓之西王母长生树。

    有王母珠,《苏氏演义》下:

    苦葳,一名苦织子,有里,形如皮弁,长安女童名为神珠,亦曰王母珠。

    在矿物中有西王母白环,《旧唐书·肃宗本纪》:

    楚州刺史崔侁献定国宝玉十三枚……四曰西王母白环二枚,白玉也,径六七寸。

    《酉阳杂俎》一,所载稍异:

    楚州献定国宝一十二……四曰西王母白环二枚,所在处外国归伏。

    从《山海经》“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的记载,又衍成若干西王母使者的故事,由于原文“三青鸟”的限定,所以这一些故事中的使者也总离不了“鸟”。

    三青鸟在司马相如《大人赋》中拧成三足乌:

    吾今日乃睹西王母,皬然白发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汉武故事》把她作个别的描写:

    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二青鸟如乌挟侍王母。

    所以说“如乌”是因为司马相如先说成三足乌,又不敢撇去《山海经》的根据,只好取折衷办法,两面俱到,说成“二青鸟如乌”了。《续齐谐记》把使者摇身一变,成为黄雀,反正颜色虽改,到底还离不了“鸟”根。

    宏农杨宝性慈爱,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鸱枭所博逐树下,伤瘢甚多,宛转后为蝼蚁所困,宝怀之以归,置诸梁上,夜闻啼声甚切,亲自照视,为蚊所齿,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黄花,逮十余日毛羽成,飞翔朝去暮来,宿巾箱中,如此积年,忽与群雀俱来,哀鸣绕堂,数日乃去。

    是夕,宝乃更读书,有梦黄衣童子曰:“我王母使者,昔使蓬莱,为鸱枭所博,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南海。”别以四白玉环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且从登三公,如此环矣。”

    宝之孝大闻天下,名位日隆。子震,震生秉,秉生彪,四世名公。及震葬时,有大鸟降,人皆谓真孝报也。

    《汉武帝内传》又把她人格化:

    四月戊辰,帝闲居承华殿,东方朔、董仲舒在侧,忽见一女子著青衣,美丽非常,帝愕然问之,女对曰:“我墉宫玉女王子登也,乃为王母所使,从昆仑山来。”……言讫,玉女忽不知所往。

    帝问东方朔此何人?朔曰:是西王母紫兰宫玉女,常传使命,往来扶桑。出入灵州、交关、常阳,传言元都阿母,昔出配北烛仙人,近又召还,使领命禄,真灵宫也。(《说郛》本)

    这一故事也极为晋唐词人所爱好,常被引用在他们的作品中,陶潜《读山海经》: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

    李贺《锦囊集外》: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麒麟背上石纹裂,虬龙鳞下红肢折。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入高明月。

    李白《寓言》:

    遥裔双?凤,婉娈三青禽。往还瑶台里,鸣舞玉山岑。以欢秦娥意,复得王母心。驱驱精卫鸟,衔木空哀吟。

    甚至在视为正经大事的对策文中也习用这一典故,骆宾王《对策文》:

    玉垒变苌弘之血,金阙化浮丘之灵,固能目睹桑田,来作西王之使,魂游蒿里,还为北帝之臣。

    王母的另一使者是兽——白虎。在我们读了《山海经》以后,再读《汉武内传》或《十洲记》这一类的记载,这两者间外貌描写的悬殊,实在太使我们警异不置。杜光庭先生看穿了这矛盾,很巧妙地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它弥缝过去,他说:《尔雅》云:“王母发戴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假使我们留心检讨一下,便不能不佩服他的高明主意,《国语·晋语》二: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虎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嚣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

    所谓“天之刑神”,即是《山海经·西山经》:“司天之厉及五残。”所谓“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和“如人豹尾虎齿戴胜”或“有神人尔身有文白尾”也没有多大的不同,因此他在后文就于不知不觉中插入:

    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虎集帝之庭,授以地图。(《说郛》一〇三;汉·桓 《西王母传》;《道藏·洞神部·谱录类》;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

    这一段,把西王母的原来形象移交给其使者,于是西王母的女性的美丽便轻轻地永远和《山海经》分家了。

    西王母的装饰品,也跟着她的性别和外貌的衍变而变迁,在《山海经》中她的装饰很简单粗陋,《西山经》说: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海内北经》说是: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大荒西经》也说: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把上面的描写综合起来,是:

    1戴胜;

    2蓬发;

    3豹尾;

    4虎齿;

    5梯几;

    6穴处。

    关于3456以后另有专文讨论,此地所要说的是戴胜和蓬发。

    在较早的作品中,司马相如《大人赋》:

    皬然白首戴胜而穴处。

    还保存着原来的意味,所不同的是使它老年化:“皬然自首”四字的形容。《帝王世纪》:

    昆仑之北,玉山之神,人身虎面,豹尾蓬头。

    把“如人”衍成“人身”,“虎齿”衍成“虎面”,《列仙传》:

    王母者神人也,人面蓬头发,虎牙豹尾,善啸,穴居,名西王母。

    王母又回复到“人面”了,《轩辕黄帝传》采《大人赋》之说:

    虎首豹尾,蓬头戴胜,颢然白首,善啸,石城金台而穴居。

    于是“人面”又变成“虎头”了,所谓“胜”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胜即。《礼记》:

    季春之月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注谓织纴。之鸟案《尔雅》作戴,陆机《诗疏》:

    戴 , 即首上胜也,头上尾起,故曰戴胜。

    胜是鸟头上的,西王母戴胜,不过是头上长了一个,一个介于兽和禽之间的生物而已。在鸟头上是一件最美的装饰品,后人取其意为簪,《后汉书,舆服志》:

    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

    又有金胜,含有神秘的意义,《宋书·符瑞志》:

    金胜,国平盗贼,四夷宾服则出。

    晋穆帝永和元年二月,舂穀民得金胜一枚,长五寸,状如织胜。

    有玉胜,《南史·齐高帝刘皇后传》:

    后母桓氏梦吞玉胜生后。

    也是女人的装饰品,刘孝威《赋得香出衣诗》:

    香缨麝带缝金缕,琼花五胜缀珠徽。

    《艺文类聚》四,引贾充《典戒》:“人日造华胜相遗,象瑞图金胜之形,又象西王母戴胜也。”《荆楚岁时记》据此者以为:“起华胜,起于晋贾充。”到了西王母的故事渗入了神仙家方士家气味以后,西王母已女道士化,所以《真诰》就说:

    女真己笄者亦戴冠,惟西王母首戴玉胜。

    《太平御览》卷六七八,引《集仙录》:

    西王母居昆仑墉台,别治白玉龟山,青琳之宫,朱紫之房,首戴华胜,腰佩虎章,葆盖沓映,羽旌荫庭。

    《道学传》的形容就较复杂了,他以为:“西王母结大华之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琼凤文之舄。”不但不蓬发而且有髻,有冠,不但没有豹尾而且穿舄。《博物志,史补》别出心裁:

    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东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

    新鲜是比较新鲜,可惜缺少根据,以致不为其他作家所采用,《尚书帝验期》写她:

    王母……驾九色班龙,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金光奕奕,结飞云文绶,带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文之履。

    在冠履之外,又有策、玺、锦服、文绶,很配做一个女仙领袖了。《汉武帝内传》:

    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 ,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泰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璚凤文之舄。

    又多上黄金褡,分景之剑。《说郛·西王母传》拉拉杂杂把一切东西都装了进去:

    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班麟,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文采鲜明,金光奕奕。腰分景之剑,结飞云大绶,头上大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蹑方琼凤文之履。

    西王母的装饰,这才算是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永远不用再想空心思去替她打扮了。

    《拾遗记》写西王母,却又另外有一种排场,专从起居侍从饮食上下功夫:

    西王母乘翠凤之辇而来,前导以文虎文豹,后列雕麟紫麇,曳丹玉之履,敷碧蒲之席,黄菀之荐,共玉帐高会。

    都太富丽堂皇了,如和唐人中所叙述的张丽华、杨贵妃一比较,除去非人间的事物和标题,我们可以担保决不能清楚地指明谁是张丽华?谁是杨贵妃?谁是西王母?

    (原载《清华周刊》,第三十七卷第一期,1932年2月27日)

    渐渐的,西王母与东王公所指示的含义逐步趋于具体化,成为另一有名的故事,这故事可以分成两部分叙述,一部分是无聊的道士或文人把他俩拉来作为两个神仙的领袖——男仙和女仙的统治者的神话。另一部分则继承着原来的意义,美丽而又带着感伤性地使之成为一有诗意的故事,由这故事又衍变成为牛郎织女的悲剧的传说。

    东王公的故事,散见于下列各书:

    《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戴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 嘘,矫出而脱误不出者天为之笑。

    《海内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

    《中州记》(《太平御览》九五五引):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天帝宫,东王公所植有椹树长数千丈,一千围,两两同根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仙人食椹,体作金色,其树虽大,椹如中夏桑椹也。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味甘香。

    《酉阳杂俎》十四《诺皋记》:东王公讳倪字君明,天下未有人民时,秩二万六千石,佩杂色绶,绶长六丈,从女九千,以丁亥日死。

    《老君枕中经》:东王父姓无为字君解。

    在以上的五条,可以看出东王公个体的衍变。在最初东王公的意义就等于不可知而又有意识的天——天以他的喜愠为笑。发白人形鸟面虎尾戴态,这形态显然是蜕源于《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到了第二期东王公已成为处东海太帝或天帝宫中的天帝,享乐着适意而又超人的生活,最后聪明的道士们觉得按着尘世的习尚,总该有一个名和字,该替他添上爵禄和侍从,也应该死(是否重生?未有说明)。他们便这样照办了。

    在道教的神仙的统系中,西王母和东王公是神仙中的最高权威者,他们的地位等于尘世的君主,或且上之。

    汉·桓 《西王母传》:西王母者……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至尊。在始道炁凝结,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芬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东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阴极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地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列代真仙体道通鉴》后编卷二:天地之本者道也,运道之用者圣也,圣之品次,真人仙人。其有禀气成真不修而得道者木公金母是也,盖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原先。

    《丹台新录》:汉初有四五小儿,路上划地戏,一儿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莫知之,唯张子房知之,乃往再拜,此乃东王公之玉童也,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仙人拜木公,揖金母。

    道士们自以为是一件了不得的光荣事,把西王母和东王公从《山海经》的半人半兽的形态中,提高到阴阳二气的结晶物,并且把“共理二气,育养天地”的大头衔送给他们。其实这不过是一件还原的工作,把他们仍旧送还给生殖器崇拜时代而给还原有的意义而已。在另外一方面的成绩,是把他们变化更世俗化的仙人君长,前者管阳性的,后者管阴性的,仍旧逃不出原始所给予的意义的范围。道士们玩这把戏的根据是: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王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

    葛洪《枕中书》(书隐丛说引):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在天皇地皇之前。

    西王母和东王公既然如此铢两悉称,又且恰巧代表着阴阳两性,按照着世俗的成见,是应该替他们结婚——也许他们本已结婚,也说不定,不过总无明文——于是就有人替他们拉拢,结合。

    《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越扶桑之东,得神马一匹,高九尺,股里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汉朝之马见之即垂头振毛,一国众兽,见皆避之。帝问东方朔此何兽也?朔曰:“昔西王母乘灵光之辇以适东王公之舍,税此马于芝田,及食芝草,王公怒,弃于青津之岸。臣至王公之坛,因骑而返。绕日三匝,此马入汉关,关犹未掩,臣于马上睡眠,不觉遂至。”帝曰:“其马名云何?”朔曰:“因事为名则步景。”

    《神异经·中荒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之柱也。周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碌赤皇皇,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右覆西王母。王母既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唯会益工。”

    在《洞冥记》中的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关系还不十分明显,可是两者间的晤面,此往彼来,似乎是很密切而又很随意的。可是在《神异经》中,却就不同了,所谓“阴阳相须,唯会益工”的关系虽已指明,不过“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似乎晤面的期间又受某种限度的制裁了。

    从《神异经》所述的这一段故事,又衍变成为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或许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更在《神异经》成书以前,《神异经》所述的即系受其暗示?不过无论如何,这两个故事有相互的错综的密切关系,前一故事由后一故事衍变而成,或反之,这是无可否认的。

    现在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牛郎织女故事的组织过程。

    《三辅故事》:汉武帝作昆池,武帝崩后,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池有二石人,如牵牛织女像。

    《三辅黄图》卷四: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元址,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今有石丈石婆神祠在废地,疑此是也。

    假如是可信的话,那可以说在西汉时已经有了牵牛织女的故事,并且这故事的组织已和后来的大致相仿了。

    牵牛和织女都是星名:

    《夏小正》:“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南。”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氏之下,谓之织女。”

    《左传》昭十年注:“织女为处女。”

    《诗·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传云襄反也,笺云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暮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

    《大象列星图》说: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之将军也。中央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也,其北右星,右将军也,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者则此是也。故《尔雅》云:“河鼓谓之牵牛。”又古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其黄姑者即此是也,为吴音转而讹然。

    织女星从旦暮七辰一移,所以后来牛女的故事便衍变成每年七月一会,《三辅黄图》说“渭水贯都以象天河,横桥南度,以法牵牛”。由此可知在未和西王母与东王公的故事混合以前,七夕相会是牵牛渡河。到了混合以后:“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便成为织女岁渡河会牵牛了。牵牛织女也都有姓名:

    《春秋运斗枢》:“牵牛名累石氏。”

    《星经》:“牵牛名天开。”

    《佐助期》:“织女名收阴。”

    织女又是帝女:

    《汉书·天文志》:“河鼓大星上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帝孙也。”

    《晋书·天文志》:“织女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

    牵牛织女是天上的一对夫妇:

    曹植《七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

    为着某种罪过,天帝罚令每年只能在规定的这一日相会一次,这罪过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说是废织:

    《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其一年一度相会。”

    第二说是债务的关系:

    《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

    在这一说中天帝和牵牛并无翁婿的关系,和织女无父女的关系。第三说是由于附会:

    《续齐谐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被诏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当何时还?’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后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以上三种不同的解释,都是荆楚一带的民间传说。在同一地点有这样的情形发生,由此可知在其余的地方也必有若干不同的传说在流播着,只是到了后来故事的形式一经凝固以后,某一传说较占势力成为正统。其余不相干的便被逐渐淘汰了。

    二星相会的时候,是乘鹊渡河的:

    《六帖鹊部》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按今本无)

    马缟《中华古今注》:“鹊一名神女,俗云七月填河成桥。”

    《岁华纪丽》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月七日是古代一个很有意思的日子,这日子我们须记得是王子晋见于缑山的一日,是汉武帝的生日,也是西王母降汉宫的日子。在牛女的故事中便由七襄衍成七月,加入了西王母和东王公的故事以后便正式继承为七月七日。另一方面把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的大鸟,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的希有,因袭缩小成为无数无数的乌鹊。由漫无规束的岁登经合并后成为严格的一年一度的七月七日,由其大无朋的希有衍变成鹊桥相会。这是两个故事合并后的成绩,也是牛女的故事的形式上的新发展和形成。

    在这一天晚上,民间举行着一种乞巧的仪式,当作一年一度的佳节。

    傅玄拟《天问》:“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夕。是夕人家妇女结?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 石为 ,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为符应。”

    《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天汉中有奕奕白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

    《舆地志》:“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东汉纪事·类赋》五引:“世传窦后少小头秃,不为众人所齿。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

    关于牛女相会的天河,前人也有过记载。

    《博物志》说:“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者年年八月有浮查来甚大,往反不失期。此人乃多赍粮乘查去,忽忽不觉昼夜,奄至一处,即城郭居舍,望室中多见织妇,见一丈夫牵牛诸次饮之,惊问此人何由至此?此人即问为何处?答曰:‘君可诣蜀严君平。’此人还问君平。君平曰: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牛斗。即此人到天河也。”

    《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织女支机石也。”

    并且在贵族、士大夫阶级一方面,这故事也很普遍在被尊重着。试把这时代的几个作家的关于七夕的诗择要抄在下面一看:

    《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泪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晋·李克《七月七日诗》:朗月垂元景,洪汉截皓苍。牵牛难牵牧,织女失空襄。河广尚可越,怨此汉无梁。

    晋·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珮垂藻蕤,雾裾结云裳。释鸾紫微庭,解衿碧琳堂。欢宴未及究,晨晖照扶桑。怅怅一宵促,迟迟别日长。

    宋·孝武帝《七夕诗》:白日倾晚照,泫月升初光。炫炫叶露滴,肃肃庭风扬。瞻言媚天汉,幽期济河梁。服箱从奔轺,纨绮阙成章。解带遽回轸,谁云秋夜长?爱聚双情欵,念离两心伤。

    此外宋·谢惠连有《七夕咏牛女诗》,梁·庾肩吾有《七夕诗》《七夕赋》、刘孝威有《咏织女诗》、何逊有《七夕诗》,北齐邢子才有《七夕诗》,杜甫有《牵牛织女诗》,李商隐有《辛未七夕诗》……

    由以上所引的我们可以知道牵牛织女的故事,在时间上是从汉晋到南北朝以至隋唐,很普遍为一切人所传说。如就横的一方面说,则得到一个南北朝的作品最多的数量上的统计,换句话说就是南北朝是这故事传播最广最普遍,在质表两方面,也在这时最后完成的一个时代。

    假如我们把中国所有历史上的诗人的作品,把他们的题材拿来统计一下,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说假使一个诗人不曾以牛女的故事为对象而描写过,那是很少有到几乎不可能的事。每一个人都把他自己的幽郁和想象,冀图在如此美丽的一个故事上发泄,寄托出他自己的内心的感情,造成更美丽更有意义的词句来娱乐自己。因此这故事便因为各人环境和感情的不同,在文学上被表现的方式亦复衍成各个不同的面貌。但是在表面上虽然有很大的差异,而它原来的形质和意义却绝未因此而改变,换言之,这故事的永远悲剧式的成分和阴阳性的代表意义是始终被保存着的。

    现在,总结以上所叙述的,关于牛女的故事的形成的过程,依顺序列表如下:

    1最初牵牛和织女都是星名,一在天河东,一在天河西。

    2河鼓一名牵牛,吴音讹为黄姑,是主大将军鼓的星,织女星则主瓜果。

    3牛女两星,隔河相望,汉代有牵牛渡河会织女的故事,到渗入了西王母的故事的成分以后便变成织女渡河会牵牛了。

    4由于命名的意义的附会,牵牛渐渐衍变成为牧童,织女成为帝女。

    5由牧童织女的两性标识,产生天帝许婚和废织被罚的故事。

    6由七襄限定牛女的会期在七月,由西王母七月七日降汉宫和当时对七月七日的好尚,西王母和东王公的故事在本质上大体和牛女的故事相同,因之两者自然地结合为一,而把“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严格地衍变成为一年一度的七月七日的相会。

    7从西王母和东王公的故事中的希有,衍变成牛女故事中的鹊桥相会。

    8在另一方面,间隔牛女的天河,又被附会成客星乘槎和支机石的故事,肯定了牛女的人世化的表面职业。

    由于牛女二星的运行和名义,被解释成为牧童织女的恋爱故事,这在以上的引证,我们已经知道这故事是如何为若干年来的文人学士所爱好了。可是在另一方面,这故事也同样为农民社会所欢迎,理由是牧童织女全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这一阶级的缘故。因为如此,牛郎织女都被形成作具体化人格化的牧童织妇,不能再和原来所继承的东王公和西王母做形式上的调和,而永远分离自成一独立的故事。

    在西王母这一方面,经过这一番的融会和分离以后,所留下的残迹是容纳了织女是帝女的传说,甚至在和牛女的故事分开以后,“西王母天帝之女也”,这一痕迹依旧被永远保存着,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另一章中做详细的说明。

    (原载《文学月刊》,第三卷第一期,1932年5月)

    (1) 孟康曰:“民传祀西王母之应也。”

    (2) 《许迈真人传》作王母第二十七女。

    (3) 西王母西方之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