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正说大汉廿二帝 > 第七章 中兴汉室 宣帝刘询

第七章 中兴汉室 宣帝刘询

    刘询(前91年—前49年),西汉第七代皇帝,本名病已。系汉武帝刘彻的嫡曾孙、戾太子刘据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母亲王氏。因昭帝无子,昌邑王刘贺又被废,于元平元年七月,18岁的刘病已先被上官太后封为阳武侯,一个时辰后即被立为皇帝,改名为刘询。在位25年。谥号“孝宣皇帝”。

    刘询虽从小生在皇宫,却长在民间,能够体察百姓疾苦。故此,他躬行节俭,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从而缔造了“中兴之治”。

    1皇后争夺:暗杀许皇后,霍成君如愿当上皇后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后宫之争是避免不了的,为了争宠,为了自己的地位,妃嫔们明争暗斗,费尽了心机。

    霍成君是当时权倾天下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的小女儿,她的生母显儿原是霍光的侍女,后被霍光纳为夫人。霍成君虽则出身高贵,但其皇后之路却有不少曲折。在充满了阴谋诡计的皇室后宫,霍成君为使自己在皇后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不惜一切扫除身边的障碍,她先把许皇后置于死地而后又试图毒死许皇后所生之子,但没能成功。

    汉宣帝在继位之前,一直生活在民间,早已和许平君结婚并有了儿子(其子刘奭,后为元帝)。汉宣帝刘询的岳父许广汉是昌邑(今山西朔县)人,年轻时在昌邑王的王府当一个中级官员。有一次,汉武帝刘彻从首都长安到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帝王上路,自然万头攒动,随驾文武大官和芝麻小官构成一种威风凛凛的奇观。许广汉由于没见过什么世面,手忙脚乱中错拿了别人的马鞍,放到自己的马背上。于是,他犯了“从驾而盗”的滔天大罪而被处以宫刑。

    许广汉在成了宦官之后,被任命担任掖廷丞,总理皇宫里的细小事务。后来,又因犯错,被判处充当苦工。苦工做了很长时间之后,逐升迁,最后成了“暴室啬夫”,也就是宫廷特别监狱的管理员。就在这时,落难的刘询已由外祖母家搬到皇宫里来读书,一老一少两人住在一起。掖庭令张贺原是卫太子家吏,心念旧恩,对刘询抚厚有加。刘询长大后,张贺与许广汉商议刘询婚事。许广汉作主将自己的女儿许平君许配给了贫贱的刘询。汉昭帝元凤五年(前76年),许平君生下了儿子刘奭。

    汉宣帝继位时,已经是个18岁的小伙子,这时霍光想把还没有出嫁的小女儿霍成君嫁给他,希望日后能成为皇后。因此,在册立皇后时,一些企图巴结霍光的朝臣便也纷纷跟着上书请宣帝册立皇后,想讨好手握重权的霍光。刘询在民间时就知道霍光一家势力太大,如果册立霍光女儿为皇后,不仅自己难以控制朝政,说不定还要受制于霍光。为此,对于大臣们的意见,刘询一直不予表态。在他看来,只有与自己患难多年的许平君,才是合适和可靠的皇后。因此,刘询以自己的一把宝剑还在民间为由,委婉地向大臣表态。最后,大臣明白皇上的意思,便纷纷倒向了皇上这边,拥立许平君为皇后。

    许平君立为皇后以后,可想而知,霍光一家尤其是他的夫人显儿是多么的生气。这位颇有心计的女人,为了能让自己女儿成为皇后,决意除掉许平君,并在暗中一直寻找机会。不久,机会终于来了,快要临产的许平君突然病了,召女医淳于衍入宫。显儿便买通淳于衍,并对她说:“霍成君是霍将军平时最爱的小女儿,如今许皇后正好有病,你可借此机会除掉她,这样霍成君就能当上皇后,你也就可以大富大贵。”在显儿的百般利诱下,淳于衍利用为许平君治病的时机,“取附子并合大医大丸以饮皇后”。生附子有毒,泡制过的附子也辛、甘、大热,孕产妇绝对禁用,许平君服下这些药后,头痛发热,大汗淋漓,很快就死了。

    许平君死后的第二年,霍成君在母亲的操纵下终于成为刘询的皇后。也许是刘询头脑太清醒,反而使他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麻烦。显儿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皇后,竟然毒死许皇后,以图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本不应该发生的事,都和霍光一家有着直接关系。后宫之争就是权力之争、家族之争,在这场后宫争夺中,许皇后便成了牺牲品。

    2夺回皇权:铲除霍氏家族

    一个有勇有谋的皇帝,怎能容忍自己家族的权力落到其他家族的手中,任其独揽朝纲?一旦时机成熟,他必然会夺回皇权,铲除奸邪。

    霍光是汉武帝临死前选定的顾命大臣,他执政以来,大权独揽,虽无皇帝之名,已行皇帝之实。但是,霍光正确地执行了武帝临终遗诏的基本精神,终于使西汉王朝由社会动荡不安进入“昭宣中兴”的清平局面,为西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他的后人却难以像他一样尽职尽责,霍氏家族势力的强大也必然会招来皇权和其他人的忌恨,因此,风光一时的霍家最终也没有逃出被消灭的命运。

    24岁的汉宣帝熟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是一位富有社会经验的青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汉宣帝挣脱了辅政大臣的羁绊,开始亲问政事,独揽朝纲,渴望以自己的意志施政,励精图治。但此时霍氏家族仍然紧紧地控制着朝中的军政大权。宣帝很沉着、稳重,不是鲁莽的政治家,表面上继续封赏霍光的子孙,让其在享受荣华富贵时极尽暴露自己的缺点,等到时机成熟时再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暗地里却加强外朝的权力,让御史大夫魏相暗查霍氏隐匿不报的上书,以防壅敝,进而戳穿其阴谋,逼迫其就范、让权,最后达到清除的目的。

    为此,汉宣帝对上书制度进行了改革,下令吏民上书,直接呈皇帝审阅,不必经过尚书,这就把霍山、霍云领尚书事的职务架空起来。汉宣帝接着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先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之后,又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明升暗降,剥夺了霍禹掌握右将军屯兵的实权。并且将霍光的两个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最终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这一系列步骤,霍家掌握的权力被剥夺殆尽,权力逐渐集中在汉宣帝的手中。面对汉宣帝全面夺权的行动,霍家集团内部无人不惊恐,一时慌张无措,惶惑不安,他们决定铤而走险,举行叛乱,推翻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

    宣帝一直要追究许皇后被害的事件,由于怀念许皇后,他下诏立许皇后的儿子刘奭为太子。宣帝的决定,深深地触怒了霍光的孀妻显儿。她气得茶不思饭不想,大口大口地吐血,随后教唆女儿霍成君毒死太子刘奭。霍成君的一言一行,宣帝都看在眼里,但他表面上仍不动声色,只是暗地里加快了从霍氏家族手中夺回皇权的步伐。这样一来,霍皇后实在找不到下毒的机会。

    霍氏兄弟再次商议,决定由霍禹出面要求首先清除宣帝身边的权臣,然后再废掉汉宣帝,大家商议完毕,正准备实行的时候,这件事被一个叫张章的人揭发出来。

    长安平民张章不知如何知道了此事,就写成一书直接递向北阙宫门(这里是直达皇帝的上书之处)。宣帝看到后,心想正好可以借此一举铲除霍氏,便立即下令追查,命军队包围霍氏的住宅。搜查结果显示,霍氏藏有大量的兵器用具,的确是要起兵谋反,于是,宣帝下诏将霍氏全部下狱。

    经过审查,廷尉查出了霍氏谋反的事实真情,宣帝命令立即行刑,显儿及霍氏诸女婿都被处斩,霍禹被处腰斩。此外,与霍氏相连的数千家也遭到了灭门之灾,宣帝还下诏废去霍皇后。这样,在西汉朝廷中盘踞了十几年的霍家势力一朝覆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绝对统治。

    汉宣帝是位有勇有谋的皇帝,他一上台便铲除了霍氏集团,把被霍氏把持多年的朝政大权夺了回来。从此,汉朝江山又恢复了刘氏的天下。

    3中兴之主:革新朝政,整顿朝纲

    汉宣帝熟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有勇有谋,使他成为一代中兴之王。

    霍光专权和霍氏集团的强大,给西汉王朝的皇权带来了沉重压力,不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皇权的加强。汉宣帝在恢复了几失之于外戚的刘氏天下,全面掌握了国家大权后,他开始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在忠实执行武帝“轮台诏令”所制订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铲除霍氏集团后,为进一步削弱权臣势力,保证汉王朝的政令畅通,宣帝开始大力整饬吏治:从政治、组织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宣帝亲自过问政事,省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汉初丞相既有职位又有实权的体制。丞相这一官职,是秦始皇设立的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百官之首,一直有非常大的权力。汉武帝登基之后,设立“中朝官”以削弱丞相的权力。在整个昭帝时期和宣帝前期,霍氏集团都控制着“中朝官”,皇帝本人无权,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也没有实际权力。实际上正常的中央机构已经瘫痪,完全由专权势力来执掌朝政,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汉宣帝掌握大权后,将“中朝官”的实际权力废止,把权力交给了以丞相为首的“外事官”,恢复了中央机构的正常办公,丞相统领百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汉宣帝亲政后,丞相一职既有名分又有实权,整个宣帝时期的丞相都是善终其位的,没有一个被罢黜或者杀掉。

    在整顿好中央的秩序之后,汉宣帝又建立了一整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他十分重视地方长官的任选,认为地方官吏对上要执行中央的政策,对下要直接治理平民百姓,直接关系国家的兴衰,是“吏民”之本。对于新任命的刺史、太守、国相等官吏,汉宣帝常常亲自考察他们的人品、学识和政绩。汉宣帝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如官吏一旦到任就不能轻易调动,以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行连贯的政策。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派使者考察州县事务,评定地方官吏的业绩。公元前54年,宣帝又派遣丞相等二十四人出巡天下,考察天下的冤狱,信赏必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王成原先做胶东相,他在处理流民问题上取得了卓越的政绩,给其他郡县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朝廷经过考察,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给他。

    在处理霍氏旧臣上,汉宣帝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分寸把握得很好。例如杜延年因在粉碎上官桀的过程中立有功勋,受到了霍光的赏识,被封为建平侯。汉宣帝即位后,霍光又赐予他大量食邑,位居九卿之列。霍光死后,杜延年是霍光的亲党,宣帝就把他贬到地方去担任太守。霍氏集团谋反的时候,杜延年不为所动,默默地在自己的太守职位上尽职尽责,将辖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宣帝为此恢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御史大夫。张安世,为人处事宽厚仁慈,一改父亲张汤酷吏的作风,常常读一些儒学书籍,很受霍光器重。在平叛上官桀的叛乱中,张安世立下了赫赫功劳,被霍光任命为车骑将军。霍光死后,张安世感觉自己难以立身,准备辞职。宣帝认为张安世虽为霍光党人,但为人正直诚恳,勤于政事,不但没有处分他,并且还升任他为卫将军,负责长乐宫和未央宫的警卫工作,又将京城的卫戍大权交给他。张安世十分感激,更加尽职尽责。汉宣帝赏罚分明的政策深为大臣们所信服,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

    汉武帝末年,豪强势力渐渐强大起来,无论在京城还是在地方郡国,豪强势力都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豪强势力勾结官府,欺压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甚至地方政府都不敢过问,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央政策执行,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治安和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汉宣帝亲政后,针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加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威,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汉宣帝还注重实行德教。宣帝一朝,对于鳏寡孤独、三老、孝悌、名士等人的赏赐几乎年年都有。宣帝实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方针,谋求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宣帝还认真总结武帝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效果。首先,调整了工商官营政策,经过整顿,这些政策的一些弊端,如官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抑制,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其次,轻徭薄赋,劝民农桑;抚恤流民,下诏借给他们粮食及粮种,免除算赋和徭役等。这是自武帝以来,抚恤流民条件最优惠、措施最具体的一项诏令。同时,宣帝还极力制止土地兼并。

    经过汉宣帝的努力,武帝末年那种矛盾重重、国力衰退的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观,国家政治清明,皇帝的权威加强,经过38年的休养生息,不仅缓和了武帝晚年以来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平息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生产,恢复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因此,宣帝被称为一代中兴名主。

    4立太子:太子险些遇害,宣帝苦心栽培

    明争暗斗是争夺皇权的常用手段,在维护其家族的利益下,至高的皇权有时也是微不足道的。

    地节三年,刘询册立许平君所生的儿子刘奭为皇太子。刘奭被立为太子后,霍皇后的母亲显儿顿时火冒三丈,气得饭也不吃,暗中指使女儿霍成君一定要想办法毒死刘奭。霍成君听了母亲的话,几次赐给刘奭食物,想乘机毒杀刘奭。由于刘奭的保姆从中保护,霍成君的阴谋才一直没有得逞。皇上刘询可怜太子年幼丧母,又几次差点被霍皇后害死,所以在废除霍后、选立新皇后的时候就比较谨慎。几经考虑之后,刘询立王婕妤为皇后,选中她是因为她行事比较低调,也没有儿子,不会加害刘奭,由此可见刘奭的幼年命运之苦。

    汉宣帝刘询对太子刘奭的文化教育十分关心,封当时的周堪为太子少傅、萧望之为太子太傅,刘跟随二人学习古代礼仪,读儒家经典。太子年长之后,对儒学尤为感兴趣,再加上幼年的经历坎坷,由此便对汉宣帝当时的“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政策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他对汉宣帝重用的人多数为法家门徒,且用严刑来治理天下的做法颇不赞同。当看到当时的大臣杨浑、盖宽饶等仅仅由于讥讽的言辞就被诛杀后,太子借一次陪父亲吃饭的机会从容地向宣帝进言,应该多用一些儒生来治理国家,不要用刑过度。汉宣帝一听马上变脸,不同意太子的说法,接下来又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从此便冷落了太子,而对淮阳王刘钦较为亲近。

    刘钦,是张婕妤被宠爱后与汉宣帝所生,于公元前63年被封为淮阳王。刘钦成年之后,喜爱经书和法律,聪明慧达,汉宣帝非常喜欢他。而太子刘奭则过于宽厚仁慈,喜欢儒家学术。因此宣帝经常赞叹淮阳王,说:“这才是我的儿子啊!”并时常有改立张婕妤和淮阳王刘钦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刘奭的太子地位在当时是很不稳固的。霍皇后被废掉之后,汉宣帝原本打算立张婕妤为皇后,但又担心张家势力过于庞大,从而密谋加害太子,由此才改立王婕妤为皇后,但是张婕妤并没有因此失去汉宣帝的宠爱,反而更加得势。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是一批老臣的坚持和汉宣帝对许广汉父女的感恩之情,才保住了刘奭的太子地位。多数大臣根据传统礼制,纷纷上奏汉宣帝不要废掉太子,以稳定皇权。同时,汉宣帝也时常回想起许广汉父女在自己贫困时候的恩情,又可怜太子年幼丧母的不幸遭遇,最终没有废掉刘奭再立他人,就这样,刘奭太子的地位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公元前49年,12月,汉宣帝病死,刘奭即位,时为汉元帝。

    太子刘奭可谓经历坎坷,命运多舛。早年差点被霍皇后害死,成年后又因喜好儒学不被汉宣帝看好,差点被废掉。但汉宣帝最后还是没有废掉太子刘奭,这也是出于维护自己皇权的需要,更为了刘氏的江山能够更稳更牢一些。

    5拯救太子:太子选妃,为保江山代代传

    在封建社会,后继有人是天大的事,为了使江山代代相传,封建统治阶级可谓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

    太子刘奭18岁时,宣帝为他举行了冠礼,这表明太子已经成年了。公元前54年,刘奭最爱的司马良娣病死了,司马良娣临死之前,哭着对太子说:“我的死是因为其他姬妾得不到宠爱而妒忌诅咒我,活活要了我的命!我不是病死的!”太子对此毫不怀疑,因而整天沉浸在悲愤之中,甚至不愿去接近其他姬妾。

    王皇后听说后,对此焦虑不安,赶快报告给汉宣帝,宣帝听说太子迁怒于众位姬妾,也不好强拗其意。为了使儿子重新振作起来,也为了刘氏的江山能够后继有人,便让王皇后从自己宫中挑选一些可令太子欢娱的宫女,以顺畅太子之心。王皇后左挑右选,找了五位“家人子”(无职位的低等宫女),排成一行,让太子刘奭自己选择中意之人。这时,刘奭还沉浸在对司马良娣的哀思中,对眼前的几位姑娘根本不感兴趣,瞧也不瞧面前这几位姑娘。刘奭本想一走了之,但又不耐烦王皇后的一再催促,只想快点应付了事,就把手一挥,说:“这里边一个人还可以吧。”

    这时有位叫王政君的姑娘,穿着与众不同,站得离太子最近,王皇后以为太子看上的就是她,就令掖庭令把她送入太子宫。太子后宫有姬妾十多人,有的七八年受宠于太子,但都没有儿子,没想到的是王政君一幸之下竟怀了孕。

    次年,宣帝甘露三年(前52年),王政君生下嫡皇孙。汉宣帝见帝国有了继承人,亲自给孩子起名叫刘骜,喜出望外。从此,皇帝常常把这个孙子带在身边,寸步不离。王政君得幸纯属偶然,但是没有偶然就没有历史。这对王政君一家和西汉王朝都事关重大。

    王皇后与汉宣帝为太子选妃之事,纯粹是为太子着想,更是为了汉朝的江山能够后继有人,能保大汉江山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