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正如往常一般,气氛凝重而威严。汉武帝刘彻端坐在高位,俯视着列席的大臣们。今日的议题是军中部分老将对秦宇的训练方式和生活待遇提出的质疑。自从秦宇执掌汉军大权以来,他的做法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某些老将和大臣看来,秦宇的生活过于优越,甚至有些脱离了士卒的艰苦生活。
几位老将领站在朝堂中央,面色严肃,其中一位资历最老的大将赵安率先开口:“陛下,臣等并非质疑霍将军的才能,他年少有为,战功赫赫,毋庸置疑。然而,臣以为将领应当与士卒同甘共苦,方能赢得士卒的忠心与信任。如今霍将军的生活待遇极其优越,三名庖厨在军帐中为其烹制美食,而士卒却每日食用粗粝之粮,恐怕不利于军心的凝聚。”
赵安的话引起了不少老将的附和,众人纷纷点头,显然对此事颇有微词。虽然他们不得不承认秦宇的军事才能,但在军中待遇问题上,他们无法认同。
汉武帝微微皱眉,目光扫视众臣,神情不动声色。然而,正当他要开口时,卫青站了出来。
卫青作为秦宇的舅舅,也是汉朝最具威望的名将之一,他的发言自然引人注目。他迈步上前,神情平静但目光坚定,拱手说道:“陛下,臣想为霍将军申辩几句。”
汉武帝点了点头:“卫将军请讲。”
卫青顿了一下,直视赵安等老将,开口道:“诸位将军,霍去病自执掌大军以来,数次北伐,屡建奇功。他虽年少,但其决策与战术皆出类拔萃,这一点无可置疑。至于生活待遇之事,臣认为,越是优越的待遇,越能激发兵士进取的欲望,在战场上越能创造超越寻常的战绩。”
赵安眉头微皱,显然对卫青的这番话并不认同。他回敬道:“卫将军,臣等自然明白霍将军的战功,但此事关系到军中风气。将领与士卒同甘共苦,是历代相传的军中美德,若是因此松懈,恐怕会损伤军心。”
卫青淡然一笑,继续说道:“赵将军所言的‘同甘共苦’,是我等将领对士卒的关怀与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将领必须在一切方面都与士卒无异。恰恰相反,臣认为,将领应当树立榜样,激发士卒们的斗志,而这种斗志的来源,往往不只是艰苦的生活,还有对更高荣誉与更好生活的向往。”
卫青的话音刚落,朝堂上一片安静,大臣们纷纷陷入了沉思。
卫青稍作停顿,目光从众臣脸上扫过,继续说道:“各位将军,士卒为何而战?他们不只是为眼前的一碗粗粥而战,而是为了大汉的荣光,为了家人能在安宁的土地上生活。若是将领能给予他们看到更好的未来,他们岂能不奋勇作战?霍去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自己的优越待遇,激励士卒们向往同样的成就与荣耀。这不是懈怠,而是激发潜力。”
在场的许多大臣和将领虽然听了卫青的话,但内心各有想法。有些年轻将领对卫青的观点深表认同,认为现代战争与以往不同,激励手段自然也需要有所调整。然而,像赵安这样的老将领却依然抱有疑虑,他们心中担心的是,优越的待遇或许能激励士卒一时,但若将领与士卒的差距过大,时间一久,是否会引起士卒的反感?
赵安心中暗自思量:“战场上,士卒们看的是将领的背影,若将领享受的是富贵荣华,而士卒们却困于艰难困苦,时间一长,难免会有怨言。即便现在秦将军战绩辉煌,但若是战事拖延,恐怕也难以长期维持。”
另一位年长的大臣周卓则心中冷笑,暗自思索:“卫青此言虽然有理,但背后恐怕是护短之心。毕竟霍去病是他的外甥,如今声势浩大,难免有些大权独揽的味道。若不加以制约,未来的权势恐怕难以掌控。”
然而,也有一些较为务实的大臣,对卫青的分析颇为赞赏。他们认为,战争从来不仅仅是体力的对抗,更是心理和意志的较量。通过特殊的待遇和奖励来激发士卒的战斗欲望,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毕竟,霍去病屡次大胜的战绩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汉武帝始终坐在高位,默不作声地听着朝臣们的议论。他的目光时而扫过赵安等老将,时而停留在卫青的脸上。卫青的观点显然触动了他的思考。他心中明白,秦宇的方式虽然激进,但战场上的胜利是无法忽视的。而且,卫青所言也确有道理,士卒们若仅靠艰苦卓绝的精神支撑,未必能长久维持高昂的斗志。更何况,大汉如今正处于北方稳定的关键时期,绝不能因为这点小事而影响全局。
沉默片刻后,汉武帝开口道:“卫将军所言甚是。朕认为,霍去病既已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他的方式自有其道理。将领与士卒同甘共苦固然是美德,但激发士卒们对更好未来的向往,才是我大汉屡战屡胜的关键。赵将军,不必再对此事纠缠。”
赵安闻言,只能默默点头,不再继续反驳。
汉武帝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北方暂时安定一事,朕同样认为,绝不能因此懈怠。朕对秦宇的信任不曾动摇,卫将军所言,朕亦深以为然。此事暂且就此作罢,诸位各司其职,不得再议。”
朝堂上的议论渐渐平息,众臣纷纷低头,表示遵从圣旨。虽然老将们仍有些许疑虑,但在汉武帝和卫青的力挺之下,反对的声音终究是无力的。秦宇的地位,再一次得到稳固。而卫青的这番辩解,无疑为秦宇扫清了不少朝中的隐患。
秦宇站在朝堂一角,默默观察着整个朝堂的局势变化,虽然他的脸上波澜不惊,但内心却已经有了许多想法。卫青的支持和汉武帝的坚定立场,给了他巨大的信心,但朝中各派势力的复杂性,依然让他无法掉以轻心。
他细细回想方才的辩论过程,内心开始逐步分类这些大臣和将领的立场。首先,像赵安这类资历深厚的老将,是朝中传统势力的代表。他们信奉古老的军事理念,认为将领应当与士卒同甘共苦,强调集体的精神与传统的忠诚。在战功卓著的同时,这些老将往往更加保守,既不轻易接受新的战术和思想,也很难对年轻一代完全信任。这些人虽然表面上没有强烈的敌意,但他们对于秦宇的年少得志和与众不同的作风,始终抱有疑虑。
秦宇心中清楚,像赵安这样的人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的看法。这一类人,更加注重“规矩”和“秩序”。他们虽然没有明显的反对态度,但长期来看,若不能在战场上继续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很可能会成为阻碍秦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秦宇又把目光投向了另一边,那些较为年轻的将领和文臣。他们的表情显然更为开放,卫青的辩解似乎让他们产生了新的思考。秦宇明白,这些人更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实际的胜利成果,而非拘泥于旧有的军中传统。这类人显然是可以争取的盟友,尤其是在战功赫赫的当下,他们愿意支持新的军事理念和策略。
至于那些在心中暗暗观望的臣子们,秦宇知道,他们属于那种势利的中立派,谁势大就倾向谁。这种人往往不会直接表态,但他们在朝堂上的分量也不容忽视。秦宇想道:“这些人,只要我能继续保持战场上的优势,他们迟早会站在我这边。”
秦宇站在大殿的阴影处,目光依然注视着朝堂中还在议论纷纷的各位大臣和将领。尽管汉武帝力排众议,给予了他巨大的支持,但秦宇深知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真正信服了他。这次的辩论,只是让部分人暂时闭口不言而已。
“卫青舅舅的支持自然是我一大靠山,但朝中依然暗流涌动。”秦宇心中暗自思量。“那些顽固的老将也许不会明目张胆地反对我,但若他们找到合适的机会,依然可能成为阻碍。而那些中立的文武大臣,更是趋炎附势之辈,必须时刻保持对他们的影响力,才能让他们站在我这一边。”
在分析了朝堂中各方势力之后,秦宇的心渐渐沉了下来。北方匈奴虽然暂时退却,但秦宇知道,这种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匈奴的本性决不会轻易屈服,他们失去了大批精锐兵力,必然会采取更加疯狂的举动卷土重来。匈奴单于如果意识到汉军的战力越来越强,可能会提前发动下一次袭击。
而现在,军中的老将领们对他的作风仍有疑虑,这使得他在面对外敌时,还不得不提防来自内部的掣肘。如果匈奴的下一次袭击来得突然,而内部的顽固派趁机发难,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麻烦。秦宇心中暗自提醒自己,必须尽快将军中训练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将士们的战斗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让战绩说话,打破这些质疑。
想到这里,秦宇再次回忆起自己从现代军队中学到的作战经验和战略思想。他明白,自己必须结合汉军的特点,继续完善新的战术体系,才能确保每一次对阵匈奴的胜利。然而,这不仅仅是为了战胜匈奴,更是为了在朝中树立更高的威望,让那些顽固派和中立派无话可说。
秦宇走出大殿时,脑海中依然回响着那些老将领的质疑之声。他知道,自己的战术再高明,训练再有效,依然无法让每一个人都信服。这个世界远比战场复杂,政治的暗潮汹涌,有时比战场上的厮杀更加危险。尤其是当他身居高位,掌握重兵之后,许多隐匿的敌意和不满必然会逐渐浮现。
“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秦宇在心中警告自己,“这不是现代社会,权力与地位的争斗可能会更加激烈,而匈奴的威胁永远是我的最大筹码。只要匈奴一天不灭,我就有足够的理由继续扩充兵力,继续保持我的地位。”
想到这里,秦宇的决心愈发坚定。他知道,接下来他需要做的是更加高效地整合军中资源,打造一支真正无懈可击的强军。同时,朝中的那些支持者和反对者,也必须时刻关注,防止他们在关键时刻影响战局的决策。
这时,秦宇突然想到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或许,我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匈奴的袭击。”他心中暗自思索。如果能在匈奴单于有所行动之前,先发制人,打乱匈奴的部署,不仅能巩固北方边境的稳定,还能彻底打破朝中那些顽固派的质疑。
“等下次上朝,我或许可以向陛下提议主动出击。”秦宇心中已经有了计策。他要的不仅仅是抵御匈奴的进攻,而是彻底削弱他们的力量,让大汉的边境从此安宁。与此同时,他也能够通过这一战,彻底巩固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
带着这些想法,秦宇的步伐逐渐加快,心中的计划愈发清晰。他知道,未来的每一步都关乎大局,而这一步,必须要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