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秦长歌 > 第241章 文化融合

第241章 文化融合

    “都走吧,这件事,你们商量着给朕一个章程。”秦始皇下了逐客令。

    “是,陛下。”两人先退了。

    两人走了后,皇帝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笑意。

    “赵高,陪朕去看看仙丹。”秦始皇命令道。

    “是,陛下。”

    赵琛和李斯二人在外边,两人也相视一笑。

    “武安君啊,上马平天下,下马还能治天下,老夫佩服。”李斯吹捧道。

    “丞相,折煞在下了,何德何能能与丞相相比。”赵琛谦虚道。

    “武安君年少有为,若由儿有你一半就好了。”李斯笑道。

    “李兄,也是青年才俊。”

    “别吹了,他都多大了,还青年才俊,只是武安君,年少如此有权,别把自己给闪了。”

    “多谢丞相提醒,在下知道,在下现在要去趟翰林,丞相,要不一起去看看?”赵琛邀请道。

    “不了,不了,翰林都是武安君的学生,老夫就不去了。”李斯拒绝了。

    “那丞相,慢走。”

    “武安君,也慢走。”

    两人不再客套,两个方向,两条路。

    翰林院。

    赵琛很久都没来过了,翰林院不是一个办公点,因为有很多的书籍要分类,要归纳,这里已经成了一个知识的聚集地。

    它就在这咸阳宫旁,它比当年齐国的稷下学宫还要恢宏。

    稷下学宫是交流知识,是辩论,是百家争相交辉的地方,他们最大的优点是,迸发出了无比灿烂的光芒。

    而翰林不一样的是,多了一些思考,少了争斗,他们不断在翻阅书本,在编书的同时,自己也吸收了各家各派的知识,翰林,是融合,是兼收并蓄。

    赵琛一步步的走着,他抚摸着这些书架上的一本本书,这千年来的文明都在这些地方了。

    现代对于先秦时期的研究材料其实很缺失,秦始皇焚书坑儒那点真的只是算个屁,真正的大头,在项羽头上,这哥们儿那是真莽啊,他真烧啊,咸阳大火三月不灭,全给他祸祸干净了。

    赵琛穿着一身很不起眼的儒服,别人都以为他也只是编书的一员。

    所有人都在这里认认真真的抄写编写,分类,审核,编辑,誊抄,定卷,一步步的在完成。

    “武安君,武安君,您怎么来了?”孔鲋看见了他,急忙过来。

    其他忙碌的人,也都侧目,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武安君,是武安君。”

    “武安君真的来了。”

    “这武安君,年轻呐。”

    有些年龄比较大的都说赵琛很年轻了。

    “各位,是我来叨扰大家了,大家先自己做事,等下我会说一些,再叫大家。”赵琛说道。

    “是,武安君。”

    众人都恭敬道。

    都是读过书的人,都有规矩,有礼仪,不像大爷大妈们,凑热闹就都来围着自己,看稀奇。

    “孔老先生啊,我叫你做的事,都怎么样了?”赵琛问道。

    “武安君啊,这是名册,一共有五十人,愿意去草原的只有十五人,其他三十五人都想留在中原,去地方上,或者还是在这里编书。”孔鲋拿出来名册说道。

    赵琛翻开,看了一眼,说道:“按照我说的跟他们说了吗?”

    “说了,但是还是很少。”

    赵琛明白了,还是由奢入俭难啊,不管是草原由来已久的凶名,还是恶劣的环境,致使他们都不愿意去,可能还有家里人的担忧。

    “这十五人,好好记着,他们的家境怎么样?”赵琛问道。

    “他们,都是才来的,家境贫寒,靠着偷学的一点知识到这来的。”孔鲋说道。

    “不错嘛,偷学都能考到翰林来。”赵琛惊奇道。

    可能这十五人的质量还很不错。

    “还是武安君的策略好啊,现在民间说着读书,考试都能当官,一些穷苦之地,有那么一两个读书的苗子,都会举全村之力供着读书,为了让自己这块地因为一个人鸡犬升天。”孔鲋两眼放光道。

    “这个好,读书始终是没错的,民间能有这种读书的氛围,那证明这是没错的。”

    “武安君,这可是千古以来的大事啊,全民都开始跟着读书了,这是连孔孟都不曾做到的事啊。”孔鲋拜服道。

    “这就是实践啊,把心中所想之事,把政策要变成现实,必须要和法家一起,通过法律变成一条条的规矩,那天下人都会按照这个规矩去做,孔孟排斥法家,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错误。”赵琛说道。

    “武安君,您这一席话,比许多百家之言都有用啊。”

    “现在咱们做的事,就是这样,看,这么多书,这么多人,各门各派都有,哪一家没有优点呢,以前大家都只是主张自己一家之言,斗了几百年,也乱了几百年,现在,只有一个国家了,当然治国,不能这么乌七八糟了。”赵琛说道。

    “武安君说得是,武安君的治国能力,我们都看在眼里,这天下谁不服您的学问啊,有不少人已经把你当成圣师了。”

    “这不敢当,不敢当,圣师,还是让孔子去当吧。”赵琛笑道。

    这两千多年的文明,虽然主体是儒家,但是儒家却是融合了不少其他的百家学说在里边的,它不融合,也没办法入世。

    按照先秦儒家这理念,不改变,再过一千年也没人用。

    原本历史的儒家,它的局限性也很强,主要是研究到禁锢思想,讨好皇帝,直到宋朝朱熹,完全把这玩意儿变成了皇帝用来奴役天下的工具了。

    赵琛这次也要改,但是他和董仲舒,朱熹,这些人都不一样,他要把儒家改造成一种更科学的学识,让它的包容性更加强大。

    “孔老先生,这一次,陛下把草原的一切事务都交给我来安排了,不瞒你说,他只给了我一年时间,一年后我就要出征百越了。”

    “一年,武安君,这点时间怎么够,这天下怕是又要遭殃了。”他叹气道。

    “现在说遭殃,还为时尚早,陛下那边我也给大家争取了一些利益,但是不多,他们把握得住,以后就是平步青云,以后寒门子弟就有了一条通往咸阳朝堂的康庄大道。”赵琛说道。

    “这,武安君,还请告知。”

    “孔先生,你把这五十人都叫来吧,其他人呢?他们不愿意做官?”赵琛想到了这个问题。

    “其他人,都想在这里边读书,做学问,并不想当官,认为官场是个大染缸。”孔鲋叹气道。

    “只做学识,不实践,这学着有什么用?罢了,罢了,先就这样,把那五十人单独叫到隔壁偏房,我告诫他们。”

    “是,武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