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中,张书缘是静静的翻阅着这位名将的奏疏。
果然和历史上一样,袁崇焕在奏疏中详细阐明了眼下辽东情况,以及请朱由检要重视蓟州防线的问题。
“陛下,我能见见袁督师吗?”
放下手中的奏疏,张书缘就想见见这位了。
“嗯,朕喊你来就是这个意思,毕竟不能让你成了瞎子和聋子……”
自嘲的笑了笑,现在的朱由检是十分重视东厂这些特务机构了。
“诶,陛下不用太过忧心,眼下我们还有得时间。”
见他自嘲,张书缘就很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在他看来,朱由检本就是敏感之人,在看到了那本杂书后,有此自嘲也属正常。
“嗯,还有时间,对了,这是六部推举的内阁名单你拿去看看。”
朱由检笑了笑便掩去了自嘲的神情,将书案上的六本册子交给他。
接过奏疏,张书缘便就细看了起来。
这不看还好,一看差点没给他气死。
只见这奏疏上举荐的人,全是些只知党争之辈,不但年老不说,办事能力还有问题。
就拿奏中的周道登来说,他虽然是善于处世圆滑,也有功绩在身。
可老话说的好,装孙子装久了就放不下了。
所以这个人不但是畏头畏尾,就连施政手段也是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理念。
“陛下,这些人大多都不能用。”
“是啊,不用你说,这几个老家伙朕也看不上眼。”
如同历史中那般,朱由检也十分讨厌这些人。
“陛下,以我看这样吧,明日朝会咱就来个“抓阄”吧,这样既不驳了臣工,也您也能落得个好名声。”
“抓阄?这抓阄如何能得了良才?”
“啧,我的陛下啊,这抓阄不是真的让你去抓,而是在里面做些手脚,将王永光、毕自严、李标、李邦华、杨景辰、韩爌等人的名字给放进去。”
“哦?小哥是想用这几人?”
听完他的话,朱由检就是眉头一皱,这说实在的,这里面的很多人他很不喜欢。
“对,用这几位有几个原因,一是他们有能力,二是史书对他们的评价也算还行,三是党派的原因,比如韩爌。”
“眼下,东林元老也就剩刘一燝几个老臣了,若是都用成了浙楚齐党的人,只怕这政局会更加的混乱了。”
张书缘一口气说了很多,但总结起来无外乎是“平衡”二字,虽然他具体不知道这些人,那些是东林,那些是浙、楚、齐党的人。
但不得不说,这几位还都是有些本事的。
“好吧,既然小哥都说的这么直白了,朕就用一用他们,希望他们能办成些事吧。”
朱由检点了点头,端起身旁的茶就饮了一口。
“哦,对了,除了内阁要动外,你觉的六部要不要动一动?”
“自然要动的,若是陛下想彻底换上一换的话,我倒有几个人推荐。”
“哦?小哥快讲。”
摩挲着身旁的杯子,张书缘是一边想一边慢慢的说道。
“第一个人,我想举荐李长庚,这个人不用我说陛下也知道,他是出自湖广麻城人,天然就与楚党有瓜葛,除此之外,这个人性格刚硬资历又深,很适合担任吏部尚书。”
“与楚党有瓜葛?”
朱由检一怔,眯着眼睛就回想起了此人。
在他的记忆里,这李长庚是个刚硬之人倒是不假,可要说他与楚党有瓜葛,这他就不相信了。
其实,张书缘这么说也只是猜测的,毕竟在他崇祯一朝,党争之激烈恐怕没有一个人是能独善其身,哪怕是著名将军孙承宗都是东林的一份子。
“陛下,有瓜葛与否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才干!”
没错,李长庚这个人是有才干的,在史书上记载,此人不但熟知兵事而且还担任过江西左使、山东巡抚、顺天府尹以及吏部尚书等要职,完全可以说是一位从底层爬上来的官员。
“嗯,小哥继续说。”
“好,这第二位是孙承宗孙大帅。”
“嗯,这位小哥无需多说,他的才能朕是知晓的。”
“那既然陛下知道,我就说下一位了。这下一位是李邦华,他的才能也许陛下不知,但在我们后世他是人尽皆知的大英雄!”
在说到李邦华时,张书缘是十分自豪的。
“哦?大英雄?”
“正是,李邦华可是位文武双全的大将,在史书上他的官位最高做到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可这样一位言官,竟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但帮您整顿京营,更是在先帝时直言进忠与魏阉争斗不说,后来他还建议您将太子送去南京已存后续希望,可那个史书中的您没有答应,直至农民军李自成杀到了京师,在一番苦战之后李邦华从容殉国!”
“什么?!他竟做到了如此地步?!”
朱由检傻了,他没想到过此人会是这样的英雄。
“没错,他做到了。所以,我想举荐他担任未来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五城兵马司指挥司。”
“嗯,孟暗断要重用!”
听完李邦华的一生,朱由检想也不想的就答应了。
“第四位我想举荐温体仁做户部尚书,此人十分精明且心狠手毒,除此之外他在史书上的风评说不上好,有大功也有大过。据后世史书记载过他培植党羽、维护过言官,但至少他没骗过史书中的你,有什么需要签字的东西他一律不过手,都是让您亲自动笔的。”
没错,身为一朝的核心圈层,那自然是什么人都是要有的,无论是坏还是好都得要用的,尤其是在古代用这些个坏人要比用一些个“好人”要好的多。
“嗯,那后三位呢?”
“一个是韩继思,另一个是周士朴、最后一位是冯英。”
“哦?这三位你想让他们推举到哪个位置上?”
“这韩继思似有忠肝,我想推举他任刑部尚书,冯英任工部、周士朴任礼部。”
“哦?为何?”
“陛下,我推举这三人的理由有三,一是他们在史书上本身就会做到尚书这个位置,二是他们本身有能力有坚持结局无不是因为对抗党争而亡。三是他们都是北方人,这样做可以与内阁形成隐约的制衡。”
“好,朕记下了,明日朝会朕就宣布变动。”
“嗯好。”
随着敲定好内阁及六部的变动后,他二人就聊起了关于首辅的人选。
对于这个问题,张书缘是想也没想的就推出了两人,一个是韩爌另一个是王永光。
见张书缘推举这两人,朱由检想了想便就决定让韩爌来担任了。
对此答案,张书缘也十分理解,因为韩爌是除去那些快要退休的东林老臣外,他的资历是最深的几人之一了,倘若不用他那恐怕剩下几人就不好安排了……
又跟朱由检聊了一会儿后,王承恩便进来禀报了说是袁崇焕到了。
见人到了,朱由检便兴致斐然的宣他进殿了。
“臣袁崇焕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元素来了,快起来,这一路的舟车劳顿可累坏了吧。”
见人进来了,朱由检和煦的笑着亲手将他给扶起。
“谢陛下!”
面对如此礼遇,袁崇焕一时间竟有些动容了,突然就生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元素坐下谈话。”
“这…臣不敢。”
“诶,巡抚督查我蓟辽总务,有何不能?再说了,朕让你坐你就坐。”
这也不知道是和张书缘待久了,还是他朱由检真变了,竟然一下就觉的这让来让去的很是繁琐。
“是,臣这就坐。”
听命坐下,袁崇焕就看到了站在朱由检身后的张书缘了。
“元素啊(袁崇焕的字),你昨日递上的疏朕看了,感觉你说的十分正确,我大明眼下着实是无法主动出击。”
一听这话,袁崇焕心底就是一震,对于自己的想法就更加肯定了。
其实,他此时并不知道朝堂有钱了,他还以为皇帝喊自己来是要告诉自己的计划因为钱财而泡汤了呢。
“陛下如此眼光,实乃正确至极,若我大明能够照此施为,臣相信用不了六年就可光复我辽东了!”
没错,他的主张依旧是如历史中的那般,采取“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的策略,以防御为主,同时又假借与大清和谈为谋,来以求达到积蓄力量,谋后日决战的目的了。
只不过,他的想法虽然正确,但在张书缘看来,他所主张的“五年复辽”实属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这先不说皇太极已经吞下了朝鲜,单就是辽宁本身的存在,大清也不会在五年后灭亡。
因为,皇太极不是傻子,他手下的汉臣就更不是傻子了,一旦他们发现宁锦方向被锁,必然会去谋求别的途径来发展,就比如再另寻他人走私,又或西进吞并蒙古,甚至都有可能效仿元朝去进攻日本。
别以为他皇太极做不出这种事,在他看来,皇太极着实是一代雄主。
“督师此言差矣,在我看来,我宁锦防线至少要守七年以上!”
“哦?何出此言?陛下这位是……”
刚刚归来的袁崇焕并不知道朝中来了位“皇亲”,他仅仅是知道这半年来发生了阉党谋逆大案。
“呵呵,这位是朕皇姑朱灿绮之子,名唤张书缘,同样他是我朝现任的吏部左侍郎。”
见袁崇焕开口,朱由检便就出声介绍。
“哦,原来是郡王爷。”
“哦,不敢不敢,张某担不得督师大礼。”
身为封疆大吏的袁崇焕是旋即起身,向着张书缘就躬了躬身。
其实,按理来讲以他的身份是不需要向一位郡王行礼的,而他之所以行礼自然是看出了他与朱由检的亲密关系。
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袁崇焕就十分好奇他的说辞了。
“元素,可是在想朕兄的言语?”
见袁崇焕的眼神中透着不解的神情,朱由检便就问道。
“不瞒陛下,臣确实是有些不解。”
“书缘,既然元素有惑,你也谈谈你的看法吧。”
“是!”
点了点头,张书缘就走近了开口。
“袁督师,我方才之所以那么说,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鞑子不是几十年前那般了,他们眼下有了朝鲜作为后方补给且野战军力强盛又会制造火器。二是鞑子见无法破掉宁锦之后必然会西进,换做是我的话会优先进攻喀喇沁、土默特等部族。”
“张王爷此话是否有些过于想当然了呢?据我所观,那蒙古部族虽然近些年孱弱,但金人鞑子想要做成此事的话,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袁督师那倘若不进攻改合作了呢?我们都知道,蒙古部族草原广袤,善于养马,万一皇太极用贸易手段培养野战骑兵,借道蒙古冲我西北又该如何?”
“嘶……”
听到这,袁崇焕就是眉头一皱。
“那依张王爷的意思,那我大明就得死守九边了?”
“不,死守永远是最弱的选择,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金银。所以我这有两个想法以供袁督师参考。”
“请王爷明言。”
“一我大明现以守为主,重点守护我蓟、辽、大同等重要边疆。二我大明要训练野战精兵,每隔个几年就出击一次进行实战练兵,三是蚕食之法攻其弱镇,只要能跟他耗个十年左右。待我大明内部改革完毕,届时天兵降临,那“大清”想不灭亡都不可能了。”
听到这里,袁崇焕与朱由检就是眼中一闪。
他们觉的这想法虽然有些天真,但不得不说此法是大有可为的!
虽然眼下是无法与其主力野战,但搞一搞偏镇还是问题不大的,只要不深入就好。
“陛下,张王爷真乃大才啊,可否调至我辽东?”
见他滔滔不绝说了这么久,袁崇焕便就起了爱才的心思了。
“呵呵,元素啊,这不是朕不放人,是他还有重要的差事呢。”
见袁崇焕要与自己抢人了,朱由检自然是十万个不肯答应。
“好吧……”
袁崇焕旋即就苦笑了一声。
随着声音落下,时间也来到了午时,王承恩便适时的走了进来。
“皇爷该进膳了。”
而朱由检也有些饿了,于是他就站起来扭了扭腰身就要让王承恩送饭到这里了。
见皇帝该进食了,袁崇焕也自觉聊的差不多了,于是他便起身恭敬的说道。
“陛下,既然午时已至,臣这边下午还有事要处理,就先行告退了。”
“诶元素,留下陪朕吃一餐吧,这再忙也要吃饭呐。”
“臣多谢陛下,但臣还有要事……”
见他要走,张书缘也赶忙起身道。
“陛下,臣这边也有要事要办……”
好似听出了他的意思,朱由检叹了口气就放他二人离去了。
跟着袁崇焕一道走出养心殿,刚一出来,袁崇焕就看向了他。
“张郡王的见识着实不小啊,可惜某无法与你多谈啊。”
“诶督师那里的话,若是想谈何时都可,只是…我有一事不知当不当问。”
“哦?王爷想问何事?只要不涉军中机密,元素自当回答。”
随着元素二字出口,张书缘便就感觉到了一股亲近之意。
没错,这老袁想跟他交个朋友了。
“自当不涉秘。我想问的是,毛文龙这个人,您是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