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去大明扶贫 > 第149章 左膀右臂理论

第149章 左膀右臂理论

    “好一个左膀右臂!”

    听到郭镇讲述辽王的经营方略,最近被西域形势困扰的老朱突然感觉眼前一亮,大喝了一声。

    他呼地一下,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来回踱步,开始思索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

    自明朝收复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哈密之后,因为国力有限,只能在千里河西走廊设置了甘州、肃州、永昌、庄浪和凉州五卫,长期驻守,又成立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蒙古、沙州和哈密七个羁縻卫,封了七个归顺大明的蒙古和回鹘贵族为指挥使。

    这样一来,大明勉强能与哈密西边的亦力把里也就是东察合台汗国保持战略上的平衡。你不犯我,我也不打你。你威胁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

    但是,无论是大明,还是察合台汗国都知道,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天知道,哪一天会有一只蝴蝶在另一边扇动一下小翅膀,传导一下压力,就可能打破这种平衡。

    而老朱后来在辽东方向发动的连续北伐事实上就成了这样一只很容易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大蝴蝶。

    为了支持冯胜和蓝玉北伐,大明不仅没有及时加强对河西走廊的经营,反而从河西抽调了包括三千陕西骑兵在内的精锐参加金山战役,致使河西防务空虚,一些归附的旧元贵族又蠢蠢欲动起来。

    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小朝廷崩溃,加上蓝玉暴虐蒙古降众,一些蒙古部众不敢留在水草丰美的蒙古高原东部,纷纷向西迁移。

    他们有的逃向漠西,投靠了阿里不哥家族控制的瓦刺部落。有的带着对大明的深深仇恨,投靠了西域的帖木儿汗国或东察合台汗国。也有的就近投靠了哈密卫指挥使、原北元肃王吴纳失里。

    与此同时,一代雄主帖木儿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女婿自居,在击退金帐汗国,击败黑羊王朝,收复伊儿汗国故地后,吞并了西察合台汗国的地盘,并把都城迁到了离汉唐西域故地不远的撒马尔罕城,开始大力经营西域,窥视大明。

    帖木儿派人一路东进伊犁河谷,扬言要为大元皇帝报仇复位,借此收买人心,收降蒙古各部,并频频派出使节怂恿已经归顺明朝的哈密等关西七卫蒙古、回鹘部众脱离大明……

    一时之间,本已纳入大明治下的关西七卫,暗流涌动。

    西域不稳,蒙古就不稳,蒙古不稳,陕甘也就不稳,陕甘不稳,关中、河南也会不稳。这条线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在前不久,老朱不得不紧急召回镇守河西走廊的右军都督佥事、甘肃总兵官宋晟商议对策。

    宋晟也没有更好的对策,表示只能早作准备,及早防范。但是准备哪些?如何防范?

    现在听女婿郭镇阐述自己臭屁儿子所谓的左膀右臂理论,老朱心里也慢慢有了思路。

    自己既然是天命所归,以光复汉室为己任的天选之子,就有责任在暮年收复西域故土,再次扬我中华国威!

    尽管郭镇还有好多工作要汇报,老朱因为思路上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马上结束了这次召见,让郭镇回家听宣。

    中秋节前后,老朱一直在和太子酝酿经营西域的计划。

    当然,暮年的老朱经营西域的计划庞大而谨慎,而且与大明帝国的西进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像辽王那个小猪崽子那样激进。

    “朕打算将河西五卫从陕西都司中划出来,成立一个陕西行都司,具体执行防范西域蒙古势力的任务,由宋晟担任这个都指挥使,坐镇凉州,整顿兵马,屯积粮草,并派人以护送帖木儿汗国商人回撒马尔罕为名,打探帖木儿汗国的虚实。”

    “父皇,河西五卫兵马不过两万,宋晟都督虽然久镇西北,但大战经验不足。儿臣建议,由凉国公蓝玉统领河西诸军,并以屯田为名,将京军精锐分批转往西安陕西都司,以为后援。”

    “这个主意好,继续说下去。”

    “营建中都凤阳和北京开封府的计划太庞大了,朝臣们天天反对,不如先暂且停下,工匠们分批转往西安,修整城墙,以备不虞。”

    “那就干脆做好迁都西安的准备,你看派何人先行去考察?”

    “迁都一事,事关大明江山传承,儿臣愿意亲自前往西安进行考察。”

    “那好吧。你先准备准备,年后替朕西巡,名为规劝在西安城无法无天的老二,千万不要走漏了迁都的风声,免得群臣又要吵吵嚷嚷,到时候什么事儿都干不成。”

    “儿臣定不辱使命。”

    “如果选好建都新址,就以五年为期,完成迁都计划,同时在陕甘一带屯聚二十万大军以及足够远征西域的军粮,再一举收复西域,扬我大明国威;而后迁都西安,定大明万世基业。”

    “父皇英明。”

    在老朱酝酿西进计划的时候,郭镇也难得回来与永嘉公主一聚。

    他除了偶尔接受老朱的召见和向宁贵妃问安外,几乎是足不出户,天天在武定侯府内和公主腻歪在一起。两口子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吴杰倒是有些辛苦,不是跑到大明最大的造船厂--龙江提举司考察船坞设置,就是打听造船工匠们的手艺,甚至派人到湖广重金招募水手,也是为辽王的海军事业操碎了心。

    不擅水战的蒙古人在元朝虽然在海上吃了好几个大败仗,丢人一直从倭国丢到爪哇国去了,但是由于蒙元一直在打造企图征服世界的海船,还是积累了不少造船经验,也培养了不少造船人才。明朝取代元朝之后,也继承了元朝的造船人才和技术。虽说因为大明禁海好一段时间,荒废了不少人才和技术,但是设在应天龙江的船厂还是大明造船人才和技术最为集中,最为先进的地方。

    辽王一直在琢磨,如何从龙江船厂挖点人到辽东建造海船。有了这海船,辽东今后不仅有内地这个市场,还有海外这个市场,也就不怕朝廷动不动就翻脸掐脖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