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是海上交往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古代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桥梁。宁波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造船业重镇,是中国船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技艺精湛、发展繁盛的古代造船业是对以宁波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支撑。
战船街船坞遗址出土的独木舟
宁波是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河姆渡的考古研究成果,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史前石器中“有段石锛”的发现。石锛是造船的先进生产工具,在河姆渡遗址里居然大量地出现了石锛,这一事实,意味着在那里舟楫的制造已经兴起,而舟楫的制造和应用,又促进了原始时代的航海活动。
“有段石锛”形制复杂,不像打制的旧石器那样易于制造。把上半部做成低于下半部的形状,形成一个台阶,即是人们所说的“段”,绑扎上木柄便于使用。“有段石锛”这个名称最早是由德国考古学家海尼·格尔顿命名的。石锛的分布地域很广,如菲律宾、北婆罗洲(沙巴)、苏拉威西岛以及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的很多岛屿(如夏威夷、马克萨斯、社会群岛、库克群岛等地)上,甚至在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和南美洲的厄瓜多尔也有发现。但据考古学家推断,“有段石锛”应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后逐渐传播到南洋和太平洋。然后,“有段石锛”越过汪洋大海向远离中国大陆的岛屿传播,海上漂流当然是唯一途径。而在距今7000年的余姚河姆渡发现“有段石锛”,这正是石锛出在中国的最好的考古证据。
在河姆渡发现雕花木桨,又成为宁波早在几千年前就是一个港口的证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土文物中这六支雕有花的木桨都是由单块木料构成,桨柄与桨叶自然相连。这6把桨做工精细,绝不是最原始的木桨。而原始的木桨肯定会更早。这一发现被世界各国专家一致认可:河姆渡雕花木桨是世界上迄今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木桨。
有桨必有舟,在发现雕花木桨十年之后,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的独木舟,跨湖桥遗址要比河姆渡早一千年左右。跨湖桥的独木舟与河姆渡的雕花木桨,都是中国船舶文化的重要代表器物。这正好也证明了宁波是中国船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船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不仅如此,20世纪70年代,在鄞县甲村石秃山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钺,其正面镌印有一幅珍贵的图案:下方以边框线示舟船,船上有4个泛舟者,船头上有“羽冠”图案。这就是考古学家所推测的古代一种最原始的风帆。
至此,把从宁波周边多地所发现的“有段石锛”“雕花木桨”“独木舟”和“青铜钺”联系起来,就让人自然联想到航海的船,事实正是如此。在19世纪70年代,于宁波市中心的战船街姚江畔,在人防工程中发现了大量的木船碎片,而在宁波交邮大楼建筑工地挖掘中,发现了一条完整的宋船。据专家考证,这些船都是宋代的产物。在进一步考证后,初步断定战船街是古代的修船船坞,而在奉化江边的宋代木船则可证明这里应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而历史上不少事件记载,如接待高丽国使臣、日本商人和佛教僧侣等都与这一带有必然的联系。
船舶是海上交往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古代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桥梁,宁波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造船业重镇。公元前10世纪《逸周书》中就记载着“成王时,于越(宁波的故称)献舟”的故事。这表明宁波当时已有了初级阶段的造船技术。从当前国内考古发现的水上交通工具来看,年代最早的要算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和陶舟。木桨形体不大,柄叶两部分自然连接,细长扁平,形如柳叶,造型简单轻巧。陶舟长77厘米、高3厘米、宽28厘米,尖头、尾部微翘,船身有一鸡胸式穿孔,两侧等高,底部微圆,侧视近似半月形,俯视如梭形。河姆渡还出土了大量的造船生产工具“有段石锛”,这一切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宁波的舟楫制造已经兴起。
到了唐代,海外贸易的不断拓展,进一步促进了宁波造船业的发展。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宁波市和义路挖出一唐代造船厂遗址,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木头和加工过的船板,以及用于造船和修船的桐油灰、绳索、船钉和木渣等遗物,并且还发现了一艘残破的木船,船上有“大中三年”铭文的越窑青瓷碗一件。这一发现说明了宁波是唐代制造海船的大型基地之一。
大海船模型
北宋时,宁波造船技术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北宋朝廷派史臣安焘、陈睦聘请高丽人,指令在明州打造两艘大船,一艘叫“凌虚致远安济神舟”,另一艘叫“灵飞顺济神舟”。到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派徐兢出访高丽,朝廷又在明州打造两艘巨型海船。一艘叫“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另一艘叫“循流安逸通济神舟”。这四艘神舟重达数百吨,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另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这类船只不仅载重量大,而且结构和性能也十分好。有人称之为“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呈V字形,便于迎风破浪济沧海;而且还采用了新的隔仓方法,防止船体一处破漏而波及全船;采用多桅多帆,更容易借用风力。除此之外,在船上安装指南针来帮助船员辨别方向。正因为宁波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宁波港扩大了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
出土的唐代造的船
又据,1976年至1984年,韩国考古界发掘并打捞出水一艘中国元代贸易商船,该船长34米、宽17米,重200吨,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具价值的中国古代贸易船。这艘沉船木牌上有“至治三年”的墨迹,还标有“庆元路”字样的秤砣,因此可以认定这艘船是在元英宗至治三年,即1323年前后,从庆元港出发前往韩日的贸易商船,由于受台风等因素影响,沉没在高丽的新安外方海域。据考古人员对造船工艺和出土器物的研究,推断这艘沉船很可能是浙江宁波制造的。现在这艘船陈列在韩国新安郡木浦市的国立海洋遗物展览馆中,见证着当年中、韩、日之间的贸易盛况。
历史上,宁波的造船业长期保持着世界水准。1979年,从宁波东门口交邮大楼工地发现一条宋代海船的残骸,船体基本完整,尖头、尖低、方尾三桅,水线长13米以上,型宽45米,型涤24米,排水量在40吨以上。这艘宁波海船还有“舭龙骨”,安装在船的舭部,可以起到减缓船舶左右摇摆、增强平稳的作用。苏联船舶专家勃拉哥维辛斯基在自己的著作《船舶摇摆》中记述,开始用舭龙骨是在19世纪的头25年,也就是1825年之前。而我国早在宋朝,宁波造船工匠就已设计制造出舭龙骨的雏形,并实际应用于船体,这一技术至少要比欧洲早了六百多年。
宁波的造船业在我国曾处于领先地位。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为跨海征讨高丽,曾命越州等地造大船1100艘。日本一直仰慕唐朝的造船技术,把宁波造的海船称为“唐舶”。高度发达的造船业,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全新拓展。当时,从宁波港出发的航线主要有三条:一条由宁波港经江苏、山东连接渤海至高丽;一条由宁波经福州、广州接南洋航线到达越南,途径希腊、爪哇、斯里兰卡、卡维拉;一条横渡东海直达日本。到了宋代,除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航线外,又开拓了到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等国家的航线。
元代,宁波的国际航线发展到了顶峰,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40多个,新增加的国家包括意大利、利比亚、阿曼、也门、印度等。而这一切所依靠的就是宁波发达的造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