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问:“用兵之道,首先应该注重什么?”
吴起回答说:“首先应该明确‘四轻’、‘二重’和‘一信’的原则。”
武侯问:“具体是指什么呢?”
吴起解释说:“‘四轻’是指要让地形对马匹的奔跑不构成障碍,马匹能够轻松拉动车辆,车辆能够轻松承载士兵,士兵能够轻松投入战斗。这要求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地形的险易,以便马匹能够轻松奔驰;要按时供给马匹草料,以便马匹能够有力拉车;要确保车辆有足够的油脂和修理工具,以便车辆能够轻松承载士兵;要确保士兵的兵器锋利、铠甲坚固,以便他们能够轻松投入战斗。‘二重’则是指前进时有重赏以激励士气,后退时有重刑以严惩逃兵。‘一信’则是指所有的行动都要言而有信,赏罚分明。”
武侯又问:“那么,军队如何才能取得胜利呢?”
吴起回答说:“以治理得当为胜。”
武侯接着问:“不在于兵力的多寡吗?”
吴起回答说:“如果法令不明确,赏罚不公正,即使拥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所谓治理得当,是指军队在平时要有礼有节,行动时要有威严,前进时势不可挡,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前进和撤退都有节制,左右两侧都能迅速响应指挥。这样的军队,即使被截断也能重新集结成阵,即使被冲散也能迅速恢复成行。他们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与他们紧密团结,不可分离,可以持续作战而不疲惫。他们所向披靡,天下无敌。这样的军队,我们称之为‘父子之兵’,因为士兵们愿意为将领赴汤蹈火,如同对待父亲一样。”
吴子说:“在行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进退的节度,不可随意改变;要保证饮食的适时适量,以满足士兵的需求;不能让人和马过度劳累而不给予休息。这三点是确保士兵能够服从上级命令的基础。如果进退没有节制,饮食不适时,人马疲惫却得不到休息,那么士兵就无法服从上级的命令。一旦上级的命令无法被执行,军队在驻扎时就会混乱,作战时就会失败。”
吴子说:“在战场上,生死之地,只有抱着必死的决心才能生存,如果心存侥幸求生,反而会导致死亡。优秀的将领,就像坐在漏水的船上,或者置身于即将倒塌的燃烧房屋之下,这样的危机感使得智者来不及谋划,勇者来不及愤怒,只能全力以赴地应对敌人的攻击。所以说,用兵最大的害处是犹豫不决,三军之灾往往源于狐疑不决。”
吴子说:“人们常常死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败在自己不方便应对的形势下。因此,用兵的关键在于事先的教导和训诫。通过教导一个人,可以影响十个人;教导十个人,可以影响一百个人;以此类推,直到教导成千上万的人,最终可以训练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这样的军队能够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灵活应对各种变化。无论是圆形阵、方形阵,还是坐、起、行、止、左、右、前、后的变化,都要进行反复的练习,直到士兵们熟练掌握。这就是将领的职责所在。”
吴子说:“在教战时,要根据士兵的特长进行分工。身材短小的士兵持矛戟,身材高大的士兵持弓弩,身体强壮的士兵持旌旗,勇猛果敢的士兵执掌金鼓,体力较弱的士兵负责后勤杂务,智谋过人的士兵则担任谋士。士兵们要按乡里进行编组,相互之间要互相保护。在训练时,第一次击鼓是整队集合,第二次击鼓是练习军阵,第三次击鼓是士兵们赶去吃饭,第四次击鼓是严整军容,第五次击鼓则是开始行军。只有当听到鼓声整齐划一,士兵们才能举起旗帜,表明准备就绪。”
武侯问:“三军的进退,是否有一定的原则或方法呢?”
吴起回答说:“是的,三军的进退应当避免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具体来说,不要在天灶(即大谷的出口,敌人可能设伏的地方)和龙头(即大山的顶端,地形险峻,难以立足)这样的地方停留或进攻。理想的阵地应该是左有青龙(指左侧有依托或掩护的地形),右有白虎(指右侧有依托或掩护的地形),前有朱雀(指前方开阔,视野良好),后有玄武(指后方有依托或掩护,防止敌人偷袭),并且天空中星宿位置适宜,地上士卒各司其职。在准备战斗时,要仔细观察风向,如果风向有利于我军,就顺风呼叫,鼓舞士气,发起进攻;如果风向不利于我军,就坚守阵地,等待时机。”
武侯又问:“那么,在饲养和管理骑兵及战马方面,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
吴起回答说:“饲养战马,首先要给它们提供安定的住所,适合的水草,以及合理的饮食。冬天要让它们住在温暖的马厩里,夏天则要有凉爽的凉棚。要定期修剪马毛和鬃毛,保持身体的整洁。同时要训练它们的听觉和视觉,使它们不易受惊。还要让它们习惯奔跑和停止的口令,做到人马之间的默契配合。此外,战车的装备如鞍、勒、衔、辔等必须完好坚固。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马匹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长途跋涉的劳累,而是由于一开始的照顾不周;不是由于饥饿,而是由于过饱。当天色已晚、路途遥远时,应多次让马匹上下休息,宁愿人受累,也不要让马过于疲劳。总之,要始终保持战马的体力和精神状态,以备不时之需。能够明白这些道理的人,就可以纵横无敌于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