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有一首诗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是这样写的。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诗中所写的大唐气象让后世的林贺也为之自豪。
现在,他想,他也正亲身见证着这个辉煌的帝国最荣耀的时候。
其实,当今不算是一个穷奢极欲的皇帝,上位以来他内教黎庶,治州县,外和戒夷,定边河;兴水利,重农桑,务屯垦,积善粮,百姓们的生活还是比较平静祥和的。
现在,在他老人家的六十大寿,他难免起了夸耀功绩,奖励一下自己的心思。
林贺认为此事无可厚非,是人之常情。
很显然,满朝文武也大都是这样认为的,除了一开始有几个老御史上书劝皇帝不要太过奢靡皇上没理之后,朝廷上下就都开始筹备这个盛典了,这不是一个小事情,若是认真准备,半年的时间也不够!
毕竟,万国来朝,正是向这些小国显示我朝的国力雄厚。
借着这个机会,林贺终于有机会能带着妻儿回京城一趟见见家人了。
林贺这几天尤为高兴。
九月份他就能启程回京了,这回,他们能一直待到过了年再回云州。
在启程之前,林贺又接连听到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他的药材事业初见成效,一些一年生的药材已经丰收了,有了林贺从各地收获而来的良种,加上积年的老师傅们的精心培育,诸如板蓝根、柴胡、生地、白芷、半夏、黄芪、荆芥、甘草都收获不少,产量喜人。
林贺翻阅着魏老丈记录的培育日记,满意地点点头,魏老丈的工作干得很是细致,这字迹虽然不是他写的,但是这都是他的心得,盯着孙子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还要给自己念几遍听了没问题才行,渐渐地他也能认出几个字了。
林贺笑了笑,他听出了魏老丈的意思。
“你的孙子字迹不错。”其实就是工整罢了,不过一个出身农家的十岁孩子,能写到这个地步也算是不错了。
“哎,哎,多谢大人夸他了,老头子回家一定告诉他,让他再加把劲儿。”魏老丈笑得满脸褶子。
“他读到哪本书了,在哪儿进学?”林贺问道。
“这个,我也不大懂这些,就在城里头跟着周夫子学呢。”他刚当了官,就把几个孙子都送进了学堂,一家子还是节衣缩食的过活,家里能不能翻身,就看这些孩子谁能有出息了。
现在看来,也就大孙子学得还不错,能得了大人的夸奖。
周夫子啊,林贺点点头,此人林贺也有点了解,之前寒光书院开办的时候,林贺就听说过他,只不过林贺听说此人极为重利,不想招揽这种人影响书院的风气,就没理周夫子的自荐信。
林贺沉吟片刻,看了看下面一脸期待的看着自己的魏老丈,微微一笑,“寒光书院明年才会再次招生,就先让孩子去寒光书院旁听吧。”
魏老丈大喜过望,扑通一下跪了下来,“多谢大人!”
林贺亲自去扶了他起来,既然魏老丈的大孙子学问还可以,他就给一个旁听的机会又有什么不可呢,让魏老丈安心、尽心看护药材才是最重要的。
“你安心种药,事成之后,我另有重赏。”
第二件喜事还是在林贺出发之前才知道的,今年乡试,云州成果喜人。
一下子就中了四个举人,三个出自州学、一个出自寒光书院,赵斌、薛侃都位列其中。
只有林贺看好的向岱云,此次遗憾落榜。
林贺特意把他叫到了家里宽慰他,“佛家有这样一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新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试求有益于得也。”
向岱云郑重地点头,回道,“多谢先生,学生明白,如果不躬身反省,而徒劳地向外求取,那么即便求取有方,所得的也是命中注定的而已,内外兼失,所以并无益处。”
赵大人亲自过来向林贺道谢,不仅是因为赵斌中举的事,而是因为,今年云州终于没有被剃光头了,一下子出了四个举人,他也松了一口气,喜出过望,这回云州终于在胡大人面前不丢人了。
林贺也是满脸喜色,刚刚接到了大陵县的来信,方浩得了正榜第一,正是宣化府的榜首,解元!
林贺为方浩而高兴、自豪,十年磨一剑,潜龙在渊,君子待时而动,虽然前几次略有坎坷,但是方浩都熬过去了,日后他必定名扬万里!
带着这几份喜意,林贺带着家小出发回京了。
这回不只是他,就连小舅舅郑谷也会带着姥姥姥爷他们一起回京,时隔数年,他们终于能团聚了。
接到了他们二人的消息,郑杰喜极而泣,李氏也红了眼眶,这年头,林贺一走就是几年,可是她一个老婆子还有几个几年啊。
还不得林伯英安慰她,郑杰摸了摸眼泪,笑道“快快快,吩咐下人们把房间都打扫出来,灶房多做点好菜,贺哥儿喜欢吃丸子,不知道云娘和颖哥儿爱吃什么,颖哥儿也大了,不知道还记得奶奶了吗?”
“不行,还得我亲自去盯着”郑杰索性走出去自己去看了。
林伯英:
方浩明年就得会试了,回乡的时候,林贺索性绕道走回了大陵县,把方浩接上了。
索性今年冬天就在京城过,免得过了年路上难走,反正到了京城,方浩也是要住在林家的。
方家也没有推辞,很快给方浩收拾行囊,就又送他们离开了,万国大朝会就在十月里,他们得加紧赶路了。
“这回,葆光也得进京献礼,咱们终于能在京城聚首了。”林贺笑着说道。
方浩也极为感慨,“是啊,一晃都近十年了,终于能再见面了。”
真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