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贺一行人到了寒光寺门口。
大门被推开的时候发出吱呀的声音,大有一开始推不动,使尽力气推门进去,里面灰扑扑的。
整个建筑的框架还在,只不过年久失修,寒光寺已经成为了耗子的天堂。
院子里杂草丛生,大有捡了一根长棍子在前面探路,林贺和温大人跟在后面。
院子里的杂草已经到了林贺的腰间,大有好像戳到了什么,一只野鸡扑腾着翅膀飞了出去。
温大人小时候也是来过这里面的,他在后头给林贺介绍,“林大人,这就是前殿。”
林贺站在门口望向殿中,里面只有佛祖的宝座在,上面的佛像已经没有了。
“估计那时候就已经被盗卖干净了。”佛像什么的还是挺值钱的。
寒光寺还是很大的。
从山门殿往里走,左右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后面则是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后面还有一座佛塔还屹立着。
林贺把整个寒光寺绕着走了一遍,越看越满意。
很好,他现在解决了建书院的第一件事,选址!
那第二件事就是筹措资金了。
林贺的目光瞄向了城中的大户们。
在外面逛了大半天,林贺半下午回家的时候,一进门就看到了赵斌正坐在堂屋中。
见到林贺,赵斌赶忙上来问安。
林贺点点头,“你先到我书房去,书房桌上有一本书是给你看的。”林贺交待下人把赵斌带到书房去。
他还得洗漱一下,现在满身臭汗。
他想要赵大人出银子是真,他看上了赵斌的资质也是真,幸运的是,这两者并不冲突。
赵斌学得很认真,林贺教得也很认真。
每日赵斌深夜回家的时候,都是兴冲冲的,那是一种收获知识之后的满足感。
赵大人看在眼里,终于在林贺再一次来找他的时候点了头。
“衙门出公账两千两,我们赵家再出两千两,其余的就得你想办法了。”赵大人终于松了口,林贺喜不自胜。
当即和赵大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就把寒光寺翻新一下,不用单独盖房子,应该能省一笔费用。
这四千两银子肯定是不够的,但是林贺毕竟精力有限,他总不能把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叫来家里教他们读书,然后问这些人家要银子吧。
至少得先把书院建起来,出了成果,人家才能出钱啊。
林贺找了泥瓦匠们收拾寒光寺了。
寒光巨大的匾额砰的一声掉到地上,几个师傅过来合力抬走了。
---
钱要花在刀刃上,这是林贺建书院的宗旨。
为此他还在衙门里找了好几个得力干将,有了赵大人背书,这件事进展的十分顺利。
书院,除了有地方上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书和教书的人。
林贺先在书肆里大肆采购了一波,都是些最基本的四书五经,开蒙的书籍,以及常用常看的书籍。
买了不少,花了不少银子,林贺肉疼。
“林大人,这些一共是八百七十五两。”掌柜的噼里啪啦打了一通算盘,这才算了出来。
为了供林大人这批货,他把附近几个州的书都调了过来,将将凑够。
“八百五十两吧!”林贺语气十分柔和,秉持着一个能砍多少是多少的原则。
这一身官服还是很顶用的,掌柜的稍微犹豫了一下便同意了。
林贺微笑,“放心,以后都在你们家买书。”
这些书是不够的,林贺也没打算供所有学子一人一本,只是为了防备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囊中羞涩买不起书罢了。
至于更高阶段一些的书,林贺已经寄了信到京城,托林伯英去买,并随信寄去了一千两银子。
另外,这些年的积累下来,自己也有一部分藏书。
解决了书籍的问题,摆在林贺面前的就是教书先生的问题了。
林贺在州城贴了榜,遍求名师。
云州毕竟只是个小地方,林贺折腾了半天,又是笔试又是面试,才挑了三个教书先生。
这个时候就到了人脉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除了小时候在村里的那段时间,后来林贺结识的几乎都是读书人。
林贺写了很多封信,寄给各处的同窗朋友们,请他们为自己推荐合适的先生,待遇从优。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
林贺一开始给先生们的待遇就绝对不低,一个月三两银子的薪水。
另外,林贺还设置了晋升制度,若是教的好,学生们都认可,一个月最多可以加到十两银子,这待遇绝对是高工资了。
这几个月,林贺忙得脚不沾地。
什么都得顾着,修缮得工程得催着盯着,书单一直在更新,先生们也得一个个考察清楚,了解他们的底细,安排他们的任务,还得管着赵斌读书的事。
毕竟,自己把人家给的银子都花完了。
是的,四千两银子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林贺把藏经楼改成了藏书楼,佛殿又改成一个个的教室,宿舍也都重新收拾。
这修缮一下,银子也是花钱如流水,毕竟,寒光寺有近五百间屋子啊。
林贺挠了挠头皮,反应过来后又把手放了下去。
这段时间太忙了,又时常熬夜想东西,林贺的头发一掉一大把,已经日渐稀疏了起来。
林贺认命地喝起了五黑茶,这是自己前世从网上看来的,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寒光寺里动工的动静传到了城中众人的耳朵里,大家一开始还以为寒光寺要再建了,没想到是要建一个书院。
书院?云州城还没这个东西。
大家对这件事情好奇大过支持。
林贺兜里的银子没了,他只得想办法再筹钱。
林贺把目光放在了城中的大户们身上。
不过,要想从他们的兜里掏钱,林贺得先请他们吃一顿饭。
林贺交代云娘,在家里设宴款待,刚来云州时,林贺只带了大有和两个婆子。
安稳下来后,云娘就又买了几个丫头小厮帮忙。
家里干活的人多了,一顿饭还是能安排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