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同龄人也一直陪着林贺说话。
这几个都是念过书的,和林贺也算是有共同话题。
主要问的就是县试的过程。
显然,有几个人也是有志于科举的。
林贺提醒,“要是想参加科举,只在族学中念书是不够的,除了《四书》《五经》,十三经都得涉猎。”
闻言,几人都有些窘迫,去城里念书,大多是村里人家都供不起。
家家都是四五个兄弟,供谁不供谁呢?不像林家就林伯英就一个孩子,咬咬牙也能勉强供得起。
林贺安慰,“其实多念书总是好的,最不济也能在城里寻一门营生。”
另外,“这回回来我也带回来一些书,一会儿就送到族学里去。”
林家能做的就这么多了,在族学读书是不花钱的,连笔墨纸砚也有贴补。
其余的,只能每家自己想办法了。
在古代,读书算是奢侈品了。
闻言,几人都高兴地向林贺道谢。
林贺在人群后面聊天,老林头在前头看自家的地。
在京城,最牵挂的就是老家的地了。
落叶归根,老林头和李氏还是想着老了要回来。
他们都计划好了,等林喆再大一些,不用人看着后,还是回大陵村住。
死了以后还是埋在自家地里。
村里都是处了半辈子的乡亲,住在一起也舒心。
林家的地一直都是族长家帮忙看着的,每年秋收后会把粮食卖了,送一些钱到京城,剩下的都归族长家。
村里人都眼红,族长家是跟着占了大便宜了,不仅种了林家的地,族长还当了村长。
一家子都没少沾光。
第二天,老林头就带着林贺去隔壁翠岭村赶会了。
这个会是一年开一次,比寻常赶集热闹多了。
还搭了台子唱戏。
本来林贺以为自己对听戏曲是不感兴趣的。
毕竟,上辈子自己从来没听懂过台上的人物在唱什么。
没想到到了一听,林贺就入迷了。
很奇怪,一下子就能听懂台上的人咿咿呀呀在唱些什么,而且还觉得唱得很好,十分有感情。
和上辈子见过的京剧不同,本地的戏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道白清晰,带着一些方言的味道。
听着十分亲切。
这回请的是县里的三庆班,要唱一整天。
林贺现在听的是《十五贯》,主要讲的就是平反冤案的故事。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台上的演员极其能调动人心,台下喝彩声不断。
林贺和老林头听得入了迷。
中午也没回去,一直听到了最后一场,二人才意犹未尽地驾马车回城。
“唱得真好。”老林头赞道,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
县试的成绩出来的极快,林贺还没玩儿几天,就发案了。
这回发案就会写考生的名字了。
林贺没什么压力,他参加府试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过还是很好奇自己的第几名。
凑过去一看,长案上写着录取的名单。
林贺边找自己的名字,边估摸着,就算不是县案首,至少也能是县前十吧。
作为林大人的儿子,林贺承认,自己在大陵县还是有一些偶像包袱的。
至于出了大陵县,林贺的出身也就算是一般。
林贺最先找到的是方浩的名字,第一名!县案首!
林贺不太意外,浩哥的本事自己是知道的。
又往下找,很快在第四名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林贺满意地点点头,退了出来。
自己的试帖诗做的一般,能有这个名次已经很满意了。
“爷爷,浩哥是县案首!”林贺向老林头分享这个好消息,这些年下来,他的心态已经平和了很多。
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别人的成功影响自己的心态。
林贺明白一个道理:他人之得不可看作自己之失。
方浩是县案首?
老林头听了也十分高兴,这样方夫子也能放心了。
而且,老林头知道,是县案首的话,可以不参加府试和院试,直接获取秀才的功名。
不过,“浩哥应该会去参加府试的。”
林贺说道,多参加几场考试总是没坏处的。
老林头看林贺说了半天,也没告诉自己他的名次。
有些急了,拍了林贺的背一把,“你这孩子,还没和爷爷说你的名次呢?”
林贺:
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林贺尴尬笑道“第四名,第四名。”
“呼~”
老林头放心了。
虽说被取中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还是看到孩子的名字写在长案上比较放心。
“好,好,好。贺哥儿,你说,你要什么奖励?爷爷送你。”老林头大言不惭,提出要给孙子奖励。
林贺看了自家爷爷一眼,笑道,“好啊,那爷爷就请我去丰乐楼搓一顿吧。”
林贺其实没什么想要的,自己最想要的文房四宝都挺贵的,爷爷肯定买不起,还是去吃一顿大餐比较划算。
“好!那咱们明天就去。”
“嗯嗯。”
吃完大餐,自己也应该闭门读书了。
四月十八府试,四月再出发也来得及。
还可以在家再住一个月。
第二天一早,老林头就带着林贺去了南郊的市场。
林贺也是几年前和文葆光他们来过一回,记忆犹新。
没想到这回来了一看,更繁华了。
街上摆满了小摊贩,还有挑着扁担的叫卖者们。
林贺还看到有一个卖陀螺的小商贩。
倒是可以给林二宝买一个。
林贺拉着老林头过去问价钱。
街道旁边就有几个小孩子在玩儿,拿着鞭子用力地抽,陀螺直立旋转,不停歇。
摊子上有两种陀螺,一种是木头制成的,一种是石头刻成的。
林贺问了价钱,木制的要贵一些,但是胜在轻便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