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队伍人数又增加了。
都是跟着新娘来送亲的,像林贺这个年纪的孩子也挺多,手里都拿着红色的包袱。
新郎官走在最前面,喜气洋洋的。
等回到大陵村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林贺已经饿的咽口水了。
吹打声在路上停了一会儿,快要进村的时候又重新响起来了。
新郎的长辈都坐在堂屋里。
两位新人一一给长辈磕头。
给新郎的爷爷奶奶磕一个,爹妈磕一个,甚至在场的新郎的长辈都得磕头。
林贺挤在奶奶旁边观礼。
看着这二位心疼不停磕头的样子,心有余悸,可这就是本地的风俗。
村里人又四下里连着亲,可以说一出门你遇到的人都得叫个叔叔婶子大爷大娘的。
这认亲的仪式就把两位新人累得慌。
快午时二刻仪式才结束,把新娘送入洞房,林贺也终于可以吃席了。
族长家怎么说也是村里的富户,这席面办的还是很不错的,有六个肉菜,六个素菜,还有馒头,饺子和面条。
林贺实在饿的狠了,抄起筷子就开始吃饭,一夹就是三片肉,吃起席来就顾不得那么多了,新人来敬酒也不关他的事,埋头苦吃。
林贺是跟着奶奶坐一桌的,桌上都是亲戚里的女性长辈,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聊个不停,可方便了林贺大快朵颐了。
就是有点噎得慌,这年代的酒席是没有饮料喝的,男宾还有酒,女宾席上就没有了。
林贺只能要了一碗煮完饺子和面条的原汤,原汤化原食嘛。
两人下午才回城里去的,走的时候还带了点糯米糕。
本地人娶媳妇儿嫁闺女的,都是吃早午两顿饭的,客人们早上也可以来新人家吃饭。
早上吃的比较简单,就是胡辣汤里面下点儿饺子,还有糯米糕。
村里人早上自然都能过来吃,林贺和李氏就没有吃到。
走的时候大嫂子特意给带了点,这个是甜的,糯米泡的软软的,大家都喜欢吃。李氏也就没有拒绝。
回去的路上,坐在马车上,林贺笑嘻嘻地对李氏说,“奶,我发现你现在在家里地位很高呢。”中午饭桌上林贺都看出来了,一桌子的女眷都捧着奶奶。
李氏无奈地笑了笑,“你个小鬼头什么都能看出来!”
李氏也听出了林贺话里有点嘲讽的意思,这些年除了族长家,没几个没在背后说他们家的闲话的。
可能是从前贺哥儿也听到过这些话,所以对这些亲戚没感情,今天也不太搭理族中的孩子们。那些孩子可能是家里大人教的,一个劲儿的过来找贺哥儿玩,都被拒绝了。
贺哥儿好像只顾着他们一家六口,如果不是自己要求,贺哥儿不一定愿意回去。如果换成贺哥儿,他肯定不愿意像他爹似的,去帮忙说亲下定。
对待族里的人,贺哥儿好像还没有对他的同窗好。
李氏觉得这个想法很不好,但是她也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只能转着圈的给族里人说好话,毕竟以后当家做主的也是贺哥儿,“贺哥儿是不是嫌他们以前说咱家的闲话?”李氏问道。
林贺点点头,他不明白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有什么重要的。也就族长家帮过自己家,报恩也是应该的。
但是林贺知道这几年这些亲戚没少来家里打秋风,早看不过去了。只是自己还是个孩子,不是自己挣的钱,做不了主。
李氏摇摇头, “这些都是亲戚啊,打断骨头连着筋,咱们有能力就帮帮。”
“至于以前她们说的闲话,又没有说到我面上来,奶奶我早就不在意了。”
看林贺还是满不在意的样子,李氏无奈道“都是乡下人,闲下来无事干的时候只能说说人家的闲话了,不说别人,奶奶和你娘坐在一起的时候也会偶尔聊到别人家呢。”
“这都是难免的,她们每天辛辛苦苦的种田养家也不容易,咱们有就给点,没有呢,人家也不逼着抢着要。”
“大家都会念咱们家的好的。”李氏语重心长。这孩子太心硬了。而且,林家在本地没有根,无依无靠的,有个李家在,也算是有根了。
芯子里还是现代人的林贺无法理解奶奶李氏的宗族情节,不过也没再说什么了。
其实,给村里办学的事情他是支持的,但是看着那些从前嘲讽自己家,现在又腆着脸靠过来的人他就觉得烦得很,没办法像奶奶那样,面不改色的和他们做好亲戚,好家人。
就说大奶奶吧,以前林贺去族长家送个什么的时候,没给过林贺好脸,比如家里好不容易开荤包一回饺子,还要给族长家送一碗。
林贺送过去了,大奶奶还要不阴不阳的嘲讽几句。
连林贺穿的干净整齐也是她阴阳的对象,比如说,“贺哥儿真干净啊,补丁都快洗的掉下来了。”
“贺哥儿早点长大干活吧,你那个爹算是指望不上了,二十的人了还上学呢。”
给林贺气得够呛。
可是这回呢,一见林贺,大奶奶就把他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夸了个遍,连林贺的头发也被她夸梳得整齐,“看着就精神!一看就是读书人!”
林贺听着鸡皮疙瘩都要掉下来了。
林贺不明白她的脸怎么变得这么快,一点都不觉得尴尬的,要是她还像原来那样,林贺也敬她有骨气。
林贺忍不住把大奶奶吐槽了一遍,奶奶听着笑得停不下来,“哈哈哈哈哈哈。”
“贺哥儿你还是见的少了,世上的这种人多了,有的是这样的人。”
“其实这样的人还好呢,你一眼就能看清楚她,省的麻烦,她也就是说说闲话,害人的事这种人也干不来。”
“她呢,就是没什么心眼子,咱们就算是看在你族公的份上,也不必和她计较。”
林贺点点头,族长家确实帮过他们家,别的不说,就说他们养活了奶奶,给了奶奶一碗饭,又帮助爷爷在大陵村安家,他就得一辈子记得他们家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