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小官之子科举日常 > 第37章 主考官

第37章 主考官

    “说是主考官,不过是扯虎皮拉大旗而已,陶老先生不见得会出题。”方夫子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的意味。

    “这是为何?”既然陶老先生出山了,为何不做些实事。

    科举考试考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的时候不是考生故意写歪的,实在是出题人水平不够。

    科举制度已经实行了上千年,题也出的差不多了,到了后来,有的考官实在是不能推陈出新,只好出一些偏难怪的题。

    科举的目的是选贤举能而不是要培养一些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方夫子对近年来的科举考题不满已久。不是歌功颂德就是偏难怪,把古代的故事刨根问底,现代的问题只字不提。

    “前朝时候陶老先生就出过一次,不过被逊帝否了。”逊帝就是前朝的亡国皇帝。

    “陶老先生出的题是?”林伯英看自家师父提起这件事就面带笑意,不由得发问。

    “其他的还好,陶老先生在卷中直言‘今天下战乱,十室九空,四夷内讧,西支东吾,兵费其养,国不得其用,何解?”

    林伯英……

    前朝末年谁不知道霍大将军把持朝政,朝廷一半的军饷都进了霍家,满朝皆知。陶老先生在科举考题中直言此事,被贬也不足为奇。

    陶老先生一向不给皇上面子,当今也不是没被喷过。

    当今上位后虽然礼遇读书人,想必也不会想在科举这样的大事中被喷的。

    而且陶老先生年事已高,又担着修史书这样的大事,科举的事儿大概率是副考官担着的。

    方夫子早在林伯英出发来京城之前就预料到了陶老先生大概会挂名主考官。

    但是副考官的人选是林伯英这几天才知道的,每天往茶楼饭馆里去,为的就是知道些小道消息。

    说来也巧,这次的副考官竟然是张家的人。现任户部侍郎。

    想起在老家时,张县令对自己的拉拢,果然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啊。

    向来科举考试中的考官和学生都是以师生相称的,考生之间也是自称同年。

    这大概是一个人为官之路最一开始积累的政治资源,考生们都极为重视。

    张家从一开始就拉拢考生,其内涵不言而喻。张家这是要结党吗?才这样未雨绸缪。

    张家这几年洋洋赫赫,宫里出了个贵妃,前朝也有几位大员,声势浩大令人侧目。

    皇后家里也没有这么多权贵。

    今年贵妃又给皇上生了一个儿子,张家这门外戚就更风光了。

    也是因此,张家身边聚拢了许多人,狂得很呢。

    林伯英在茶楼坐了几天,没少听张家的趣闻轶事。

    一忽儿宫里流水似的赏赐进了张家的门,一忽儿张家的人在朝里多么多么地风光,连太子也要避其锋芒。

    听的越多,林伯英就决心离张家越远。张家就是一颗雷,稍有不慎就会爆炸。

    太子是皇后所出,又年富力强,跟着皇上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朝里内外无不臣服。

    张家仅凭着一个刚出生的小皇子就想跟太子掰手腕,才是活得太长了。

    区区一个张家,不够太子玩的。

    林伯英越来越庆幸当初拒绝了张县令的宅子,不义之财不可取啊!

    没几天,林伯英就又听说了一件事。

    有一名考生私下给张侍郎写了一首诗“通榜”。

    “通榜”这事儿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十分盛行,考生将自己做的诗文提前送给名儒手里,写的好的话就可以提前让考官认识自己,增加自己的名气,科考也容易通过。

    不过这事儿在前朝时就已经被禁止了,而且现在科举不像以前,现在每个人的答卷都要经过糊名,还安排专人誊录,在揭榜之前谁也不知道卷子是谁的,就算是让考官提前认识自己也是无用,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舞弊。

    这时候写这样一封信就意味深长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张侍郎竟然没几天就给他回了一首诗,夸赞他的诗写得好,甚至评价该考生的文采可以“抵万金”,这就更耐人寻味了。

    这件事没几天就传开了,京城里沸沸扬扬都在传这件事。

    有的直言这位考生不要脸,献媚长官。

    有的人悄咪咪地自己也想写一封。

    还有的直言张侍郎拉拢士子,不是为官为臣的本分。

    林伯英坐在人声嘈杂的群仙茶楼,听着茶楼里众人的说话声,只觉得后背发凉。

    这件事已经上达天听,听说已经有学子敲了登闻鼓。

    状告张侍郎领着学子科举舞弊,那名学子已经提前知道了考题。正是张侍郎告诉他的。

    皇上听闻此事,立马派了大理寺卿彻查此案。

    林伯英只觉得心脏发紧,口干舌燥,立马飞奔回家。

    到了房间,林伯英急忙收拾出笔墨纸砚,开始写信。

    闻声而来的老林头纳闷了,“伯英,你不是出门喝茶了吗?怎么急急忙忙回来了。”

    他看林伯英在奋笔疾书,凑过去一看,“怎么在给家里写信呢?不是前两天刚写了一封吗?”

    自从他们离家来京,就每隔半个月给家里写一封信报平安。

    这年头家书珍贵,还是靠着林伯英的举人身份,又上下打点,他们的信才能跟着管家的驿站来往,这个更快些。

    林伯英没有回答老林头的问题,自己老爹不懂这些事,知道了也是白白着急。

    林伯英写信回家也是叮嘱郑杰,张家的东西一定不能收,一个铜板也不行,最好离张家远远的。

    林伯英知道自己妻子不会随便收别人的东西。不过县令的身份毕竟摆在那儿,郑杰作为妇人只怕不好出面。

    林伯英叮嘱郑杰,遇上不懂的事就去问方夫子和自家岳父大人。

    他们二人把这朝廷局势看得分明。

    写罢,林伯英叹口气。

    自己的科举之路也是够曲折的了。

    上一回遇上了南北榜案,幸好有方夫子指导,自己避过去了。

    这一回科举舞弊的事只会闹得更大,不知事态会如何发展。

    自己这一只脚还没踏进官场。就已经目睹了官场的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