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帝国的坏脾气 > 后记

后记

    感谢大家本书。

    每一回写后记,都是我最为愉悦的时刻。因为到了写后记的阶段,就 意味着这本书马上就要完工,交到编辑那里去“敬请斧正” 了。这种即将 收获的愉悦,想必每个码字的人都能感受到。

    有一位码字的老前辈告诉我,几十年来他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浏览自己 刚刚完成的稿件做收尾工作的时刻。而他最不满意,或者说最遗憾的事情 则是自己的“代表作”迟迟不能诞生。想必,每部作品都不是作者最满意 的作品。写作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够实现完美的活动。

    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帝国的坏脾气》也有诸多的遗憾:首先,我 自我感觉没有把中华帝国的五大顽疾说深说透。历史本来就是一门看不 透、说不清的学科,因为它深入人性和社会的最深处。它介乎艺术和科学 之间,既不能凭感觉推测揣摩,自由抒发,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追求百 分之百的精确。如何在历史中保持心态平衡,如何看透人心世道,和研究 者的年龄关系极大。在我这个年龄、这样的阅历,只能尽力而为,能解读 到哪一步是哪一步。本书草就后,多位老师和朋友给予了过高的评价,实 在是过誉了,令我惶恐不已。

    其次,历史解读的成败与占有史料的程度息息相关。历史要言之有 据,这一点在近代历史研究上表现尤其突出。近代史料汗牛充栋,任何史料方面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分析的淡薄,进而动摇立论的客观、公正和权威。国外一些历史学家把持部分与中国有关的原始史料,不让中国学者染指,结果导致国内在部分近代历史研究上落后于国际水平。古代史料与近代史料相比,少了太多,许多问题的史料有限,大家都凭借分析这些史料来解读历史。可惜,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写起历史来纯凭兴趣。近代史料我掌握得很少,古代史料掌握得也不全,所以我对帝国的坏脾气的解读也不敢保证完全精细、正确。

    说到史料问题,我“坦白交代”本书引用的史料和文献情况。本书参考的图书有:黎东方著的《细说秦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朱宗震著的《真假共和——1912的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朱宗震著的《真假共和-1913的中国国宪政实验的困境与挫折》(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朱宗震著的《大视野下清末民初变革》(新华出版社2009年4月版),夏双刃著的《乱世掌国——平议民国大总统》(九州出版社2006年2月版),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姚颖著的《京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6月版)等。另外周一良、邓广铭、唐长孺、李学勤等名家编的《中国历史通览》(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1月版)是本书全局性的参考资料。

    本书参考的文章有:许肇琳的《略论清代后期的设领护侨政策》(载于《八桂侨史》 1995年第1期)、罗金财的《浅谈1860年以后晚清政府外交护侨的表现》(载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专刊)、杨国标的《容闳的护侨事迹》)(载于《岭南文史》1988年01期)、高中华的《肃顺与戊午科场案考论》(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2期)、王春华的《张学良枪决杨宇霆、常荫槐内幕》(载于《文史天地》2006年11期)、朱庆荣的《张学良与杨宇霆》(载于《人民文摘》 2008年02期)、任方明和蔡银华的《杨宇霆事略》(载于《文史精华》 1994年02期)、王海晨和郭俊胜的《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载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郭汉民和刘蔚的《简论郭嵩焘的护侨思想与活动》(载于《云梦学刊》 2000年03期)、《国大代表过效六之死》(来源:《含山文史资料(第一辑)》,祁家振、谷天平根据口述整理)、文振宜的《宜昌“国大代表”选举纪实》(载于《湖北方志》 2004年第5期)、陈漱渝的《“我这个人,可以当皇帝,但不能当宰相”》(载于《百年潮》2009年第4期)、《抗战胜利后民国官场的腐败》(载于新华网理论频道)、秦立海的《1948年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始末》(载于《纵横》2009年第2期)、雷秀民的《国民党选举“国大代表”黑幕一例》(载于《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一辑)、赵书愿的《江川县竞选“国大代表”逸闻》(载于《江川文史资料》第一辑)、程巢父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初的选举纠纷》(载于《南方周末》 2008年1月31日第23版)、孙宅巍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与覆亡》(载于《大江南北》 2006年第6期)、王辉斌的《关于王维的隐居问题》(载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王辉斌的《王维婚姻问题四题》(载于《漳州师院学报》 1996年第3期)、谭优学的《王维生平事迹再探》(载于《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沈景柏的《略话“英美烟公司”》(载于《上海烟业gt 2000年第1期)、陈铁民的《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3月)、陈明宝的《王维人格另议》(载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9月)、邹高的《“中国摩根”陈光甫》、薛芳的《南洋兄弟的烟草战争》、刘欣然的《刘鸿生:从洋买办到实业大亨》、杨潇的《胡西园:“爱迪生”的中国遭遇》(以上三篇都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16期)等。

    这本《帝国的坏脾气》是继《疑难杂案》和《大案人心》后,创作的“历史把脉”系列的第三本书。书中在史料遴选和观点论述上难免存在错误。我对所有错误负责,并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教。需要指出的是,书中有关1947年伪国大代表选举和两次伪国大的描写,大量参考了《京话》的原文。原文充满嬉笑怒骂,笔者觉得正能体现观点,便照搬照用。

    最后,我要感谢推荐本书的各位老师和朋友。梅毅老师、李扬帆老师对“给历史把脉”系列的推荐,让本书增色不少;刘周远、肖玉平、丹飞、李永祥、董琦、云岩涛各位老师拔冗浏览书稿,写出了精彩的推荐语,让我感动;张文杰是本书的第一读者,并对本书做了部分编辑工作。我还要特别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北京图书策划中心为本书的编、印、发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各位老师。

    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在我长期写作过程中,她承担了繁重的家务,还常常是我的第一读者。这本书不仅是我的创作,也是她的作品。

    张程

    二00九年十月于朝阳水南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