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丁书言跟柳如月也在一次次的深入交流之后,越来越熟悉彼此,关系也越来越随意。
最终,当和平协议签订后的几天,在柳如月的引荐下,丁书言也接见了柳家的男人,柳家人也表示愿意进行合作。
至于柳家跟其他家族的交代,也有很好的理由,那就是试探丁书言的态度,而且这次试探是很有成果的,尤其是当他们得知摄政王殿下居然同意向南方销售火炮,甚至是国防军的制式火炮,人人感到惊喜雀跃。
在他们看来,这说明摄政王殿下真的愿意接受南方自治,至少在短时间内肯定不会撕毁协议,跟他们之间发生战争。
得知了这一点之后,西大陆各国列强也感到很欣慰,觉得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事情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这位盘龙国的摄政王是个很不错的合作对象。
在这些人中,唯一感觉有些憋屈的是那位南方自治联军总司令,不但在谈判的时候遭到了摄政王的羞辱,而且她的未婚妻似乎跟摄政王殿下来往过密,有一些不好的传言。
当然,这些传言很快就被人封杀压制下去了,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打破这个完美的局面。
很快,在西大陆各国列强的协助下,盘龙国北方的四个重工业基地纷纷矗立了起来,包括青州的莱芜钢铁基地,冀州的石家市重工业基地,并州的晋阳重工业基地,豫州的平顶山重工业基地。
钢铁产能起来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消化钢铁产能,而消化钢铁产能,目前规模最大的就是修建铁路了。
到目前为止,并州的同蒲铁路还没有修建完成,丁书言还打算把同蒲路跟京绥铁路打通,这样一来,直接可以从并州抵达草原郡的绥远。
另外,在前朝就开始规划修建的陇海铁路,目前只修建到了郑县附近,接下来还要修到洛阳,然后穿过潼关,抵达凉州的首府长安。
到了长安之后,你以为就要结束了吗?肯定不会,将来还要继续向西修建,抵达兰城后,再一路向西,穿过河西走廊,最终抵达西域。
这得花多少钱?初步估计,十个亿肯定是打不住的,只能根据目前的财政状况,先捡着重要的地段,一段段的修。
不过,在丁书言看来,修路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宝贵的钢铁产能来说,这是最低端的消化方式,要想让国家的工业实力真正增长起来,还得大力发展机械制造。
在这一点上,光靠市场调节是远远不足的,需要丁书言这样的强权人物进行大力规划。
首先,重工业的发展肯定是依赖于各种矿产资源的,因此,那些采矿设备肯定是机械制造的首选发展方向。
其次,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任何地方的发展,都要先从农业方向开始起步,民生物资的制造起步容易不说,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这样一来,制碱厂、制氨厂、化肥厂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数量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另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的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在内的耕种、收割设备,以及抽水机等灌溉设备,都是急需的工业发展需求。
在大部分没有铁路的地方,运输大宗物资最方便的就是卡车了,将来卡车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强,因此,卡车的生产也被丁书言放在了发展规划当中。
不过,你不能把这个时代的卡车,跟后世的卡车相提并论,这个时代的卡车,动力普遍都在30马力左右,平均速度在20公里/小时。
听说最近西大陆刚刚推出一款动力高达50马力的卡车,在公路上的最大速度能达到35公里/小时,各大媒体称之为风驰电掣般的速度。
在这个时代,轻工业规模最大的行业是纺织业,之前纺织业的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现在北方的工业规模剧增,这个行业肯定也要掺一脚的。
除了钢铁行业以外,石油开采和石油冶炼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在石油开采方面,盘龙国没什么油田,但在延长那边也有个小油田,产量对现在来说还算凑合,未来肯定是不够用,但也不至于被人卡脖子后,一点油也没有。
至于在石油冶炼方面,除了在延长的一部分石油冶炼工业外,剩下的都布置在青州,这主要是为了海外运油过来的时候,冶炼方便一些。
当然,这只能算是一个工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要两条腿同时走:一条腿是大炼钢铁修铁路,然后慢慢向机械生产的道路迈进;一条腿是大量生产和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然后向轻工业方向迈进。
重工业肯定是以钢铁业为核心,产值高,经济效益高,但投资较大,惯性较大,炼钢炉一旦开启就不能停,停下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炼钢炉长时间不用,自己就报废了。
除了钢铁厂本身的投资外,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投资就更大了,投资采矿、修建铁路、建设机械加工厂等,那方面的投资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光凭北方这几个州的财力肯定不够。
这就是丁书言为什么宁愿延迟盘龙国的统一进程,也要先借着列强们的支持,把重工业搞起来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点,这种耗尽自己全部财力,先拼命建立起重工业的做法,也让他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战争当中,签订和平协议反而是对自己的一份保障。
至于多生产化肥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农业,对于盘龙国的整个经济发展来说,产值较低,经济效益低,但这件事操作更容易,还能保障民生,赢得民心,甚至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不少的资金支持。
化肥、纯碱这些东西卖到南方去,不但可以获得产品利润,纸币在南方的大量使用,还可以为北方换来大量的硬通货,而这些硬通货又可以发行更多的纸币。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丁书言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