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的军队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在渭南稍作休整后,便浩浩荡荡地朝着大兴城进发。旌旗飘扬,士气高昂。
新丰、临潼等渭河南岸各郡县,在杨玄感军的强大威势下,纷纷望风而降。孙华与杨玄感并辔而行,望着身后威武雄壮的军队,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然而,孙华的脸上也露出一丝忧虑,对杨玄感说道:“杨公,大兴城乃隋朝都城,城防必定更加坚固,我们需谨慎行事啊。”
杨玄感微微颔首,神色凝重:“孙将军所言极是,大兴城确实易守难攻。但我军如今气势正盛,将士们斗志昂扬,定能一举攻克大兴。”
经过数日的艰苦行军,杨玄感军终于抵达大兴城,将其团团围住。
众人齐聚一堂,商议攻城之策。孙华率先发言:“杨公,关中还有几处义军,他们对隋朝的统治也心怀不满。杨公可派人联络他们,壮大我军势力。若能得义军相助,我们定能如虎添翼。”
赵怀义:“孙将军所言极是。这些义军分散在关中各地,若能联合起来,将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我军胜算也会更大。”
杨玄感听后,微微点头:“好,就依你们所言。立刻派人联络关中义军。”
接着,孙华又提出了自己的进攻策略:“杨公,我军气势如虹,应当一鼓作气,直接拿下大兴。如今我军兵强马壮,大兴虽城防坚固,但我相信我们定能攻克。若能速战速决,必能震慑四方,使天下归心。”
赵怀义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杨公,我以为当攻扶风郡及河东郡。如此一来,可以扩大我军的势力范围,切断大兴的外援,使其孤立无援。待周边郡县皆入我手,大兴便如瓮中之鳖,可不攻自破。”
就在两人争论不休之时,萧然缓缓开口:“杨公,孙将军与赵将军所言皆有其理,但我以为当下应先拿下武关及大散关、汉川郡。武关乃关中东南之要冲,大散关与汉川郡则控扼关中西南。若得此两处,可确保我们有足够时间攻下大兴。
再者,我军可趁此机会,以长安城为中心,向四周边郊辐射,大量砍伐可用于制作武器的竹木。可为我军提供足够的攻城器械,攻下大兴。”
杨玄感听后,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萧然所言甚是。就依此计行事。孙华,你带兵经略武关及关中东南一带;
赵怀义,你去经营大散关及汉川郡等关中西南之地。务必尽快完成任务,为攻克大兴奠定基础。”
孙华和赵怀义领命而去。
二人离开后,萧然又提议:“杨公,为收揽民心,可约法十二章,禁止士兵侵犯百姓财产、杀害隋朝宗室及损毁寺庙等。再用箭射入城中,以动摇大兴城守军之心。”
杨玄感点头称赞:“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我们不仅要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更要在民心上下功夫。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我们才能真正在关中站稳脚跟。”
随着各项决策的实施,杨玄感军的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大兴城内,气氛凝重,暗流涌动。几名官员们私下齐聚一堂,个个面色沉重,焦虑不安。
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杨玄感兵临城下,气势汹汹,这可如何是好?”
“如今局势危急,我等当速速商议应对之策,否则大兴城危矣。”众人议论纷纷,却始终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而大兴城内百姓们更是人心惶惶,街头巷尾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听说杨玄感的军队就要攻打大兴城了,这可怎么办啊?”
“唉,这战乱何时才能结束啊?”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阴世师匆匆来到代王杨侑面前,神色严峻。
代王杨侑虽然年幼,但也感受到了局势的紧迫,脸上露出惊恐之色。
阴世师:“殿下,如今大兴城内人心惶惶,局势危急。臣等已加强了城防,但杨玄感势力强大,恐难以抵挡。”
杨侑强作镇定,:“爱卿可有良策?”
阴世师思索片刻,:“殿下,臣以为当稳定民心,鼓舞士气。可派遣使者安抚百姓,承诺保护他们的安全。同时,加紧调集军队,加强城防。等待朝廷援军。”
杨侑微微点头:“就依爱卿之计,速速行事。”
阴世师领命而去,开始着手安排各项事宜。然而,面对杨玄感强大的军队,大兴城的命运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