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对自己父亲当官,也是感到好奇的。
饭后,王英问王启:“父亲今天任职,觉得做官如何?”
王启躺在躺椅上吹着夜风,慵懒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做官也是一样的道理,
为一方父母官,管理一方百姓,就像是在管理一个大的家庭,
其中最多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一些不甚起眼的繁琐小事,
这些繁琐小事,乃是天下所有百姓生活的全部,忽视不得!
而要想把大家都管理好,就要让他们得到最基本的满足。
第一,是要让他们得到生理需求的满足,
便是要让他们吃饱饭,追根溯源,要让他们手里有田地,能种出粮食来养活一家老小,
第二个,是让他们精神灵魂得到满足,
便是要让他们有书读,明事理,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获得认同感,
这样,他们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为一方官,能做到如此,便可功成身退……”
王英喃喃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此番再听父亲一番话,英儿又有一层感受。”
“今日父亲所说……英儿铭记,日后,英儿若是高中,定也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好官。”
王英对于王启的话几乎是完全的信服,真要让王启干实事不好说,但是若是让王启吃牛逼,那绝对可以吹的天花乱坠。
王启在躺椅上歪头看了他一眼,予以鼓励:
“这是自然,你是我教出来的!”
想了想,王启又道:
“但是切记,千人千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自小不喜出门接触外人,日后对上任何人,都要保持本心,
切莫轻信轻疑,也不可失了自身信念。”
王英将这番话回味了一番,然后点头道:
“英儿记得了,父亲……”
待夜风微凉,父子二人才结束了话题,各自回房。
翌日。
王启吃过早饭,来到应天州府。
见到赵姓老者和王平二人,互相打了个招呼,二人态度与昨天相比,判若两人。
直到此时,赵姓老者才报出姓名,赵成厚。
他为官多年,在这应天府整个官僚圈子中,也是小有名气。
随即,王启跟赵成厚王平二人谈起了,昨日查阅卷宗之时,发现民间许多问题迟迟未解决。
最紧要的便是教育和水利问题。
这些事显而易见,又密切的和民生息息相关。
但是本地官员却迟迟不为所动。
赵成厚,王平二人听完王启发言,俱是有些愕然。
王平嘿嘿笑道:
“王大人真是慧眼如炬,一下能看到问题关键所在,下官佩服。”
“只是……这事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如此,
维持现状,日子也过得去,做什么非要去折腾?”
此刻赵成厚王平,已经不敢再对王启有丝毫轻视。
不仅是王启背后的西平侯。
还有一点便是,王启只是昨天下午半天查阅卷宗,熟悉工作。
竟然能这么快发现这些问题!
新官上任,熟悉工作是第一位,可这事也没说起来那么容易。
许许多多的卷宗等着查阅,你还要熟悉其中流程。
就是他们这些正经科班出身的官员,在第一天上任之时,也会因为没有经验,导致六神无主,手忙脚乱。
最起码也要有个三五天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明白。
可王启却只用半天时间,就抓住了许多问题,且胸中已有应对之策,直言上书朝廷。
王启此人……绝不是无能之辈,且见微知著!
但是,王启所说的问题,却让赵成厚王平二人,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王启能发现的问题,他们为官多年能不知道?
那为什么不去上书,去解决?
多做多错……
不做不错……
皇帝朱元璋对官员态度严苛,若是犯了事,手段更是狠辣!
这种情况下,你不想着如何自保,还去想解决民生?
一个月几百块工资,你玩什么命啊?
日子能过就行了,干嘛那么多事?
万一皇帝对你做的这件事感到不高兴,岂不是自讨苦吃?
你完蛋了不要紧,
咱们三个在一起办公,事后一查也把我们给查一遍,基本上就也算完了!
非止应天府一地,朱元璋的高压政策导致近乎各地官员都处于躺平状态。
他们大多数都是,老老实实把皇帝布置的问题解决了,至于皇帝没布置的任务就是完全充耳不闻。
只要不继续提出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虽然他们此时不知道躺平的意义……
但是行为是大致一样,差不太多的。
就是在任职期间,不去做多余的事,只要能维持住当前局势,把日子继续过下去就行……
他们宁愿什么也不做,也不愿去犯错!
王启见王平这么说,心中有些小气。
你们就是这么做官的?!
我都明说了,还在这推脱!
如此怠政!!
都像你们这样,大明还能有好,能发展成强国?!
可是转念一想,又不禁莞尔一笑。
历史的发展宗室如出一辙,怠政一事还真是自古以来。哪怕后世也是屡见不鲜。
现在的官员还可以堂而皇之的以朱元璋苛待百官为借口推脱哭诉,王启倒是想看看,若是哪一天他们提升了待遇,他们还有什么借口。
高薪养廉这一套,虽然王启不信,但是也是有意义的。
最起码,挥刀子的时候,可以干净利落!
…………………………………………………………………
(新书期间,您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朵鲜花,每一张评价票,都是对小弟最大的支持!各位大佬多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