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巨子与大明研究所农科院的农学先生蔡先生碰了头,农学院的教科书也终于慢慢走上了正轨,开始大批量的编攒起来。讞
光用农家自己的农学知识,或光有顾清菱这边的农学知识,这些都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编写全新的《农学知识丛书》。
根据目前需求,他们需要先编写大学生读物,其次才是顾清菱规划的“中学生”“小学生”“幼儿读物”等。
从高到底,循序渐进。
顾清菱之前就有让人编写农书,只不过那个时候编写的体系跟教科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它们可以用来做知识普及,也可以用来做农学研究,就是不适合用来做教科书。
还有就是,农学院还没开起来,先生们还没有相关经验,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到时候班级真的开起来了,估计还得“重修”。讞
所幸农学院里已经有了少量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练一练。
考试没通过的廖蕴雪等人:“……”
靠!
为什么种个过也要这么难?!
他们是种地,不是做卷子。
呜呜呜……想哭,可谁让她没有堂廖蕴美的本事,不能破格录取不说,游学后的“农学考试”也没通过,只能乖乖来做学生了。
隔壁。讞
书香院的读书人们发现,崇亲王府的大学城还满大的,居然又开了一个新区出来。
“农学院?那是什么地方?”
“听说是研究农学的地方。”
“农学?干什么的?”
“农学农学,农民的学问,研究种地的啊。不会吧,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那人:“……”
种地要研究他懂,可为什么种地也要是一门学科?!讞
还要专门开一个学院出来?
当被学生拦住询问时,大院长翟永思反问:“那你要不要吃饭呢?”
学生:“……”
“你一日三餐都要吃,少吃一顿就饿得慌,那么重要的事情,你不研究,你就不怕饿肚子?”大院长翟永思说完,似乎反应了过来,说道,“哦,我懂了,你没饿过肚子,也不知道天下人有多少饿肚子,所以才会说得那么容易。这样吧,从明天开始,全校师生饿一天肚子。”
学生惊悚:……不不不,院长,你回来,我不是那个意思。
你这样做,我要把全校师生得罪死了。
全校师生有没有被得罪死不知道,反正第二天接到这个通知时,整个书香院都快疯了。讞
“我靠!一天不准吃饭?!翟院长疯了……”
“我也觉得他疯了。可这还不是最疯了,他让我们研究,天下到底有多少人饿肚子。我……”
“别问,问就是不知道。”
“完了!我哪知道天底下有多少人饿肚子?我就没饿过肚子。”
……
有生富贵乡的,完全没饿过肚子。
也有寒门贵子,品尝过饿肚子的滋味。讞
更有全家供养的泥腿子,知道乡下的老百姓有多辛苦,却从未思考过粮食的来之不易。
原因很简单——做为全家供养的泥腿子,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除非全家饿死,全家没有人会让他饿肚子。
唯有体谅家人,真的有下过地干农活,抄过书,拼命的想在读书之余让家人过得好一点的贫苦学子,他们才会懂得翟院长的这一手安排到底是为了什么。
《书香院报》:问天下读书人,你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少人填不饱肚子吗?你心中能够填饱肚子的标准是什么?你知道他们每天吃几顿,每顿吃什么吗?你知道他们为了这口吃的,到底要付出哪些辛苦劳作吗……
一个个问题抛出来,让书香院以及天下人解答。
同期,《博物志报》转载+同问。
姚九爷姚鸿灿、大皇孙李安、二十二皇子李正等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讞
之前他们思考的是大明到底有多大,世界有多大,哪些工业改革有利大明。
唯有现在,认认真真讨论着“吃饱饭”的问题。
顾清菱亲自落笔,写了一封《我眼中的一顿‘饱饭’》。她写了她眼中的一顿饱饭应该是什么样子,不是什么掺了野菜粟糠的饼或杂粮,也不是吃了上顿,还惦记着下一顿在哪儿的彷徨。
她眼中的“一顿饱饭”应该是今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多吃几顿就腻歪了,明天换一个花样。
那是一碗白澄澄的大米饭,香喷喷的,再配上荤素搭配的炒菜,还要有一个汤。
荤菜可以是猪肉、鱼肉、鸭肉、鸡肉,也可以是炒鸡蛋。
素菜是即使到了冬天,也能青菜下锅,萝卜南瓜冬瓜随便选。讞
吃腻歪了大米饭,我可以选择吃饺子、面条,或者其他各种想要吃的饼。
饼里想配什么肉就配什么肉,吃腻了肉,还能放些酸菜萝卜解解腻,开开胃。
南边的可以吃到北边种的菜,北边可以吃到南边种的菜,南北互通。
不仅要有河虾河鱼,还要有海里的海虾海鱼。
……
以后,大家苦恼的不是吃不饱饭,而是——唉,选择太多了,明天我吃什么呢?
这篇文章被摊在了大明研究所农科院的桌子上,农家巨子范鄂看了一阵沉默。讞
不沉默不行啊。
如何才能吃饱一顿饭?他想着的是填饱肚子,不管是什么,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成。
可崇亲王妃走到了他前头,人家不仅在考虑如何填饱肚子的事情,甚至想要把这顿饭给“吃”好了。
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即使终其一生,也不见得能完成。
农家巨子范鄂抬起头来,望向了在座开会的各位:“你们呢?你们看完崇亲王妃的这篇文章有何感想?你们觉得,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吗?”
……
皇宫。讞
明光帝望着龙案上的报纸,好半天都没说完。
他是皇帝他都不敢想,没想到崇亲王妃比他还敢想。他都想把皇弟李文崇叫过来问问,说这种大话,就不怕被天下人打脸吗?
但仔细一看,崇亲王妃只说了她“想”,可没说她一定会做到。
她也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但她希望整个大明都动起来,让天下有识之士一起努力。
她没有说农学的重要性,但句句都在说。
他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崇亲王妃一直说教育非常重要,想要从这方面着手,改变大明了。如果真的让她帮成了,他可以预见,未来的大明将会是一个多么富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