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话你港[娱乐圈] > 第62章 062 文化人

第62章 062 文化人

    第62章文化人

    “我看的那一场,  观众的反应还不错,现在就看杂志影评怎么样了。”错过了首映式,阿春跟于三日在她的冰室里聊天喝茶,  于三日最近也在空巷大道工作,  虽然不是他的电影,  但他要直接做现场编剧,  也就是传说中的飞纸仔。

    “你看那个干嘛?”于三日莫名其妙地问。

    这下轮到阿春懵逼了:“看看电影评价啊?”

    “你不是已经去电影院里了?”于三日说。

    “但是……”阿春没反应过来:“不是应该看看专业人士的……评价。”说到后来她忽然没底气了。

    于三日看起来是个其貌不扬的肥仔,可此时他脸上挂着的表情十分的微妙,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嘲讽脸,  明明是带着笑的,  愣是感觉到他在对某些事情阴阳怪气。

    “红港现在有多少大学?”于三日忽然问了个不相干的问题。

    “三所吧……”阿春记得其他的大部分都是书院,  不算正规的大学。

    “我那个时候只有两所,  所以现在你讲的那些影评人,  基本上都是我的同学,  或者学弟妹,  再或者,  都是中学毕业或者没毕业就出来工作的写稿人——大部分都是做短工很快跳槽的,电影杂志卖的又不好,  能给的人工又不多——你以为写影评的都是什么人?”于三日很无语的笑。

    阿春:“……”忽然感受到了时代的参差。

    “我以为你想得很明白才拍这种题材……”于三日这回看阿春像在看西洋镜,跟阿春相处这么久,  今天才发现,她挺小孩的:“写文章的都是人,他可能连看都没看就能写评价。再讲,就算他了解,  能有我们这些拍的人了解吗?说不定他看的电影都没有你多,  你听他们的做咩啊?”

    阿春只好说她没转过弯来,  何况她有时觉得电影杂志上写的也挺对的,  比如当年的艺术片,的确在这年代很值得夸。于三日双手抱臂更笑了:“那一年能拍出来这种电影的有几部?”

    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的阿春:“……”这年头能组起架子来拍这种片子的都是□□湖,谁要拍什么,圈子里都能知道。

    “讲到尾,都是人情社会而已。”于三日很现实的说。

    “所以那些奖项……”阿春以为只是一部分分猪肉。

    “不是一部分,是全部。”于三日很直白的跟阿春说,红港内部的奖,不是三大电影公司的人得,就是这些圈内人的老前辈得,或者宁愿老前辈或者纯新人得也不让对家得。红港外的奖就更是如此,想出红港,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电影能分销到海外。红港的电影,就那么几个市场,湾湾,r国,新马,h国,没了。能找到代理的,还是三大电影公司。

    这里又要说梁实和万兴两家的奇葩事了,不属于自家的电影分销到海外,赚多少都是公司自己报账。本来给主创的钱压得就够低,这回还能压得再低。我帮你找代理,可以,但片子卖得不好,就不关我的事了。听说早年最狠的还有被压到一块钱的。

    我能帮你把片子卖到海外提高知名度,你认不认?

    一块钱,不忍也得忍,没有院线啊。

    新戏剧为什么这么牛b,除了背后有人电影拍的好,唐君生还自己去国外谈院线代理。

    关键是还让她谈下来了,相当于红港湾湾之外多余的钱都是她赚来的。阿春也是在跟她聊起来这事之后,才更加心思思的要跟她合开工作室的。就这个抓钱能力,新戏剧的人不在意,金皇后的老板肯定不会不在意。

    如此这般,父辈沉浸电影圈已久的于三日,劝阿春别把奖项当回事,要都是真才实学就能得奖,他老豆保证拿奖比谁都多。

    好笑的是他老豆拿奖的一看就是凑合拍的,下了力气明显高水平发挥的连个提名都没有。

    社畜工具人的本质,哪里需要哪里搬,公司需要你得奖你就得奖,不需要你就不得。

    奖项都是如此,文字的影评就更是如此了,最大的可能都是一些笔杆子看一两本电影相关书籍,再看完电影掉几句书袋,看他们写的评论纯粹浪费时间。

    “一群赵括,你看他们不如多看点有用的书。”于三日给阿春介绍了几本他看过的英文原文书,这年代能找到的少有的比较多干货的编剧用书,比《就猫咪》那种层次高很多。

    认识这么久以来,阿春第一次在于三日身上感受到知识分子的那种傲气,对自身知识的自信,还有那么点霸气。他也的确值得自信,理论知识他看的书要比这年代百分之九十的导演都多,实际操作自己能拍还有老豆教他。

    很犀利的肥仔。

    阿春拜服,然后发现他给她列的书单什么范围都能涉及到一些,甚至还有弗洛伊德。

    ……对不起,考试考出经验填鸭考上大学的她给当代大学生丢脸了。

    每次没等她找到现代人的优越感的时候,都会先受到降维打击。阿春郁闷得不行,以至于想知道观众评价的欲·望都不是那么强烈了,颇有些心不在肝上。

    不过该做的事情还得做,阿春跟唐君生早就商量好了这次宣传,还是以记者为卖点。

    之前拍摄的费用还有三十万,因为并没有用到什么太大的场面,最贵的也就是阿春跟阿荣去一家酒吧里听摇滚乐,那次是包场,还找了专业乐队,以及通过唱片公司买了歌曲的版权。

    所以阿春错过的首映式请了不少的记者,导演不在,都是唐君生和卫思荣的经纪人在帮忙hold住全场,据卫思荣给阿春留的口信,说记者们的评价也是不错的。阿春第二天还是不能免俗的买了报纸,发了红包的宣传,反应非常好。

    就是挺有意思的是,有些记者对于阿春明明是女主,顺位写的却是谢敏娟八卦了好一番。关于这点属于阿春剪出来之后才发现的意外——实际上谢敏娟的戏份比阿春要多很多。

    毕竟是女主角,不管是于三日还是阿春,都没有减少人家戏份的想法。

    因为安志宏半途而废,他的戏份大半由卫思荣补上,谢敏娟和司徒云后面都有不少的镜头。而阿春自己的镜头只有开头,后半段跟卫思荣谈恋爱,跳了几回楼,结尾彩蛋。问题是哪怕阿春自己看,都能感觉到谢敏娟被压戏了。

    戏份多,但依旧不显眼。

    当然,从故事情节来看,阿春是女主角。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谢敏娟跟安志宏是一条线,如果再加上卫思荣,那么就变成狗血三角恋了。

    目前的社会风气,对女性角色的限制,注定了两女争一男可以,两男争一女,那谢敏娟就不是被压戏,而是要被骂水性杨花了。实际上阿春在电视上讲稍微成人一点的擦边球,都一样有报道说她小小年纪不学好败坏风气之类的。

    只能说,她后来考上大学,给她挽救了不少的口碑。

    前三天,票房属于一般般的类型。

    第四天,票房开始一路上涨了,缓慢进行当中。

    到了一周的时候,有一位大神意外得帮忙宣传了一下。

    这位是红港才子之一,专写科幻,有人拿着《阿荣的一天》去问他感想。

    这人也有意思,他不说剧情,不说人物,就说了一句:“女主角好靓。”

    问他是哪个女主角,他说当然不是跳楼的那个,那个一看就是小辣椒,要呛死人的。

    又因为讲了报社,记者们又拿着这电影去问另一位大神,办了报纸的大神。

    老爷子听了剧情,说要去看一看再评论,再访问他时,他的评价是新闻记者们或许都该看一看。问他为什么,他的话很有意思,说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

    “哪个角色令您想起自己?”记者继续问。

    “都有些,办报是不易之事,因此苦乐参半;做事业都是如此,只不像是电影那样极端,好在是个团圆结局,做人积极些更有乐趣。”

    托了两位大神的福,一周过去,票房开始成倍逆袭式增长。

    “你还花钱请人问那两位了?”于三日给阿春打电话问。

    “……嗯。”阿春磨磨蹭蹭的应了一声,她还真是从于三日这里找到的灵感,作为一个提议问过唐君生,后者惊叹地看着她,掐了一下她脸上的肉,说都交给她来搞定。

    事情就变成了辣个样子,凡是做报纸的都不好意思不看了,两位大神的书粉也都积极响应。阿春还在几间报社买了广告,天天登《给红港记者的情书——阿荣的一天》。剪了各种花里胡哨的预告片,在三个电视台都花了钱播放。以及她看了这时候其他影院的电影,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于三日这时候又摆出他的商人性格了:“不知道管不管用,不过票房应该不会太差。”

    “你不生气?”阿春好奇,她还知道于三日是那位大神暗戳戳的书粉。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我可能生气一点。”于三日这样说,他还觉得她这招挺聪明的。

    何况阿春这么做也要有个前提:“如果电影差,多少宣传都没用的。”

    于三日真情实感地夸赞她:“我第一天看完就知道,ok的。”

    阿春:“……”她觉得他这人挺复杂的,真心的。

    十月中旬,电影下映,票房破九,差一点(八十多万)一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