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五百四十五章 朕只是在看人间

第五百四十五章 朕只是在看人间

    顾三审惊呆了,这到底是对朱有爋的惩罚还是成全?

    没办法。

    皇上的话就是圣旨,执行吧。

    顾三审恨恨地瞪了一眼朱有爋,对汤不平说道:“将他关在最西面的地窖里!”

    汤不平重重点了点头,白莲沫儿被安置在了最东面,一东一西,隔着二百多步,三排房子,加上地窖隔音,就算他喊破喉咙,也不可能与沫儿联系上。

    “列为机密!”

    顾三审丢下一句话,朝朱允炆追去。

    汤不平答应下来,看着跪在地上叩头的朱有爋,冷着脸说道:“你已经不是周王了,我们也就不客气了。来人,堵住他的嘴,蒙上眼睛带走。”

    朱允炆停在宗人府门口,看着来往的官吏,匆匆忙碌的背后,是争权夺利,是荣华富贵,是心中抱负。这些人虽已成家,但他们真的拥有过爱情吗?

    古代没有自由恋爱,两个人在成婚之前能见上两三面已经是不错了。

    短暂的相识,能擦出多少火花?

    翻看唐诗宋词,许许多多华章词句中的爱情,多数都是写给青楼中女子的,真正写给妻子的太少太少,在生死茫茫之后的十年,或许会留下诗篇。

    朱有爋为了青楼女子,白莲圣女做到这一步,无论如何,都证明了他的情比金坚。这种至死不渝,生死相随的爱情,多多少少都有些令人羡慕。

    “去安全局。”

    朱允炆没有乘车辇,而是步行而去。至于朱有爋怎么被拉到安全局,就不是自己需要操心的了。

    沫儿看着肿胀尚未完全消退的手指,一脸的苦涩,安全局的人下手可真的是不留半点余力,若当时自己没有坚持住,怕也不会见到朱允炆。

    安全局办事,和朱允炆嘱托下的安全局办事,是两码事。

    现在好了,京师的阴兵被找了出来,白莲教的一些人也被抓了,自己的仇与怨算是报了一些,但真正的敌人还没有被抓到。

    咚咚,敲门声。

    沫儿疑惑地抬起头看向门口,安全局的人都是直接擅闯的,从没有敲过门。

    门被推开了。

    沫儿一脸惊讶地看着走进来的朱允炆,惊呼道:“是你?”

    顾三审刚想呵斥,朱允炆抬了抬手,没有在意,而是说道:“受你提供情报,安全局捕获了一些白莲教高层,朕来这里,是想问问你,白莲教在凤阳府可有据点?”

    “凤阳府?”

    沫儿想了想,说道:“据我所知,白莲教在凤阳府的据点只有两个,一个是定远,不过已被你们清剿。另一个则在蒙城,不过那里的分部也已废弃。”

    “蒙城?”

    朱允炆有些意外,顾三审眼神一亮。

    “为何废弃?”

    顾三审追问了句。

    沫儿摇了摇头,说道:“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自洪武三十年起,白莲教就没有再使用蒙城作为据点。即便你们去找,怕也没有什么收获。”

    朱允炆深深看了一眼顾三审,道:“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吧。”

    顾三审连连点头。

    上一任徽州知府杨幼文致仕回了蒙城,结果白莲教就放弃了蒙城作为自己的据点。这好像是在刻意避免因白莲教的活动而吸引到朝廷的注意,继而牵连到某个人物。

    这或许是古今势力与白莲势力妥协的结果。

    如此说来,杨幼文很可能是一条大鱼!

    “你来这里,只是为了问一句话?”

    沫儿有些疑惑,这样的小事何必他亲自跑一趟?

    朱允炆点了点头,反问道:“要不然呢?”

    沫儿看着离开的朱允炆,陷入了迷茫之中。

    顾三审、薛夏跟着朱允炆,也是同样的茫然,揣测不清楚朱允炆到底是什么心思,出了安全局之后,朱允炆也没有回皇宫,而是在京师游走,似乎在这一日,朱允炆变了心性,不是和小商贩讨价还价,就是在挑挑拣拣,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

    顾三审实在是无法理解朱允炆的行为逻辑,又不敢问。

    朱允炆看出了顾三审的疑惑,只轻轻笑了笑,说道:“朕只是在看人间。”

    看人间,方不失本心。

    虽然朱有爋与白莲沫儿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无疑,他们还是有人情味的。而一直站在高位,决人生死,主宰大明,难免会对人命有些淡漠,在采取的手段上,也会偏向于凌厉与锋芒。

    太仓州。

    四百余大大小小的海船停泊在港口,无数来来往往的伙计,正在忙碌着搬运货物。而在港口之外,停泊着两艘庞大的战舰,即使是隔着许远,也可以感受得到战舰的压迫感。

    沈一元难以置信,这世间竟有如此庞大的战船,据说船上最多可以容纳三千余人,这简直就是灭国神器,只要派遣五六艘宝船到南洋诸国,凭借着大明的军士力量,完全可以灭几个国家。

    如此巨大的船只去南洋,真的是去做贸易的吗?

    沈一元有一丝怀疑。

    然而事实上很可能还真的只是做贸易,毕竟上一次远航虽没有宝船,但有几十艘大福船,也足以击溃任何来犯之敌,足以将一些小的国家彻底吞并。

    但郑和没有这样做,大明也没有这样做,他们只是奉行着和平,收取了主动归附大明的旧港一地,再没有任何的侵略。

    “可惜了……”

    沈一元感叹。

    南洋诸国野人很多,烧柴都可能用上好的金丝楠木,脖子上挂着的破石头都能恨不得让人抢劫,如果大明能占据这些地方,岂不是有了一个财富后花园,这里面海量的利益啊。

    可为什么,那个在上面的睿智的年轻人看不到这一点?

    周大匠抬手给沈一元打了个招呼,走近了,看着大海道:“听闻你把儿子送到了国子监,好本事啊。”

    沈一元爽朗地笑了,说起这件事就有些自豪。

    长子沈修德自幼聪明好学,又懂一些商业之道,眼下也有十五岁了,按理说想要进入国子监绝不可能,但谁料想国子监开出了一个后门:

    招特长生。

    通过基础考核达标之后,某些人在满足“钱”的条件下,是可以进入国子监的。

    沈修德参与的是商学院的考核,不仅拿到了满分,还被杨士奇亲自接见,好好夸赞了一番,当然,这个老狐狸该收沈家的钱,那是一文没少。

    沈一元考虑到商人地位太低,想要改变现在朝廷官员对商人的固执看法可不容易,但想要改变国子监新学一代的认识还是相对简单的。

    鬼知道国子监未来会不会出一两个侍郎、尚书,总要留个好印象。

    于是,沈一元以“资助”国子监新学的名义,捐献了十万两银子,一时之间轰动京师,徽商沈家之名更甚。

    沈一元占了一个好处,那就是资助国子监第一人。而同样捐献了十万两银子的王忠富、秦亨等商人,只因为晚了那么一两日,名声就弱了许多。

    不过这两家也不在意,至少京师有了名声,而且最关键的是,自家孩子也进入了国子监,至少也是个监生了。

    没错,孩子不是官员,但孩子的同窗可能是未来的大官啊。人脉,人脉啊,做买卖没人脉怎么行……

    沈一元看着周大匠,目光又移开,看向几十步开外的地方,目光停留在一个搬运货物的年轻人身上,道:“老哥,把周小匠送到京师吧,他只是弱冠之年,还有机会。”

    周大匠摆了摆手,道:“罢了,小匠大字不识一个,去国子监还不是被欺负的命,听说杨祭酒管教很严,不及格少不了打手心。”

    沈一元毫不介意,摊开手掌,说:“被打了手心喊疼,是因为那双手没有茧子,还不够努力。不努力的人,在哪里都会被欺负。现在我们能护他们周全,若有朝一日我们不在了呢?老哥,人总要靠自己。至于识不识字不打紧,到了国子监,那里的人想办法让他们识字。”

    周大匠嘴角一抽,有办法让人识字,什么办法?不就是打吗?一想到板子打在儿子的手心,周大匠就心疼。

    搬运货物累是累了点,但起码不疼啊。

    周大匠叹息道:“我打算让他走这一条航线,利润大,好歹能养活自己。”

    沈一元见周大匠听不进去,也不再劝说,两个人的关系并不算特别熟,只不过周大匠异军突起,凭借着造船业成为了徽州代表之一,两个人结识与抱团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沈一元需要租赁周大匠的海船,周大匠需要沈一元的认可与支持,以更好进入南洋航线。

    但经过这件事,沈一元已经看低了周大匠,他的崛起带着偶然成分,拥有运气的他相信运气会一直存在下去。

    这样的人,得势于一时,不可能得势于长久。

    周家没落,不出三代。

    海运确实利益巨大,但谁说没有风险呢?

    大明水师用的是庞大的宝船,最小的大福船也比寻常的海船大不少,一般风浪大家无忧无虑,可一旦起了大风浪,遭遇了极端天气,宝船安全无忧,大福船命运难测,但这些小型海船必然倾覆大海。

    这出航一次的费用与成本并不低,陶瓷、丝绸、茶这在大明也是需要采买来的,船只有贵,人员费用也不低,一旦出了事故,还得陪一笔安家费。

    血本无归不是不可能的事,前不久大明水师向北运输粮食,就有消息传出,有两艘船遭遇了风暴沉了,死了五十几人,不少粮食送给了海龙王。

    郑和乘小船登上太仓州的港口,看着不断搬运货物的伙计,微微点了点头,对一旁的张玉说道:“集合所有掌柜吧。”

    张玉从身后拿出了红色旗帜,挥舞了几下,港口高处就有人敲开铜锣,紧促的两声接两声,这是召集掌柜与管事人的信号。

    沈一元、秦亨、王忠富、黄发财、周大匠、伍堂等一干掌柜走向港口。

    郑和拿出了一份文书,在手上晃了晃,道:“朝廷旨意已传了下来,船只能否出海由大明水师说了算。若还有人想要找关系,上书弹劾水师,最好是快点,距离出航的日子可不多了。”

    “若没有,就听清楚了,但凡随水师出海的船只,必须能抗大风,船上货物只能容七成,其他三成为生活用度,不允许超载,不允许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