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考科举,我为县长父亲写文 > 第28章:手下已无谋士,朱元璋急需新人【1更求数据】

第28章:手下已无谋士,朱元璋急需新人【1更求数据】

    此次的阅卷官共有三十二人。

    这些人全都是正三品以上的官员。

    其中大部分是皇子们的老师。

    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等等。

    阅卷官们的任务很重。

    科举考试的的阅卷方式,可不像现代高考那样的流水线。

    高考的改卷老师一人一天可以批改成百上千份试卷,并且因为在电脑上阅卷,效率就更高了。

    高考批卷中改完题目。

    给上具体分数。

    之后按照分数总和。

    就可以轻轻松松排出名次。

    但是古代科举考试阅卷方式可不一样。

    首先。

    科举考试的答卷全是写文章。

    就算是答案比较明确的策问,其回答方式也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

    答案的表现方式全是文章,这就比较耗费阅卷时间了。

    其次。

    古代考试的批阅形式,没有具体的分数标准。

    阅卷官不可能给每一篇文章一个准确的分数,最后再按照分数高低来定名次。

    古代的阅卷方式,主要是靠不断比对。

    阅卷官之间要不断讨论,不断给出自己的批语。

    直到最后才能择优排名。

    而这样子的阅卷方式,最主要的评卷方法,就是“开会”!

    批改试卷的时候。

    所有的阅卷官都待在一个大房间里。

    大家随机抽取试卷来批改。

    因为没有固定的标准。

    阅卷官在看到平平无奇的试卷时,会先放在一边不作处理。

    当遇到十分优秀的答卷时。

    便大喊一声:“卧槽,这里有份非常好的答卷,你们快来看呀!”

    听到这话后。

    各个阅卷官会先放下手头的试卷,聚集到一起查看那份优秀答卷。

    然后,大家一起开会讨论。

    每个人都给出自己的意见。

    经过不断比对、权衡!

    先是把答卷区分为三个等级:优卷、平卷、差卷。

    之后在优卷中不断再比对、再权衡,最终才能确定录取名单。

    在整个阅卷过程中。

    就是不断开会讨论,开会讨论!

    几乎是半个时辰一个小会,一个时辰一个大会!

    早上起床先开个早会;

    到了中午,先开个午会再吃饭;

    晚上睡觉前再开个晚会。

    分优卷平卷差卷时,要开几十个会。

    确定录取名单了,也要开几十个会。

    等到确定第一名会元时,更是要无数个会!

    在阅卷的十天十夜里。

    所有的阅卷官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准备开会。

    *

    在阅卷房。

    大明几大开国功臣都在此处阅卷。

    因为上个月初六。

    即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

    发生了一件让整个南京城的官员们人人自危的大案子——胡惟庸谋反案。

    正月初六那天。

    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由,当天就处死。

    之后,顺藤摸瓜牵扯出一大帮人。

    这帮人全是死路一条!

    甚至现在已经是三月份了,胡惟庸案子都还没办完。

    因为胡惟庸案牵扯的官员太多,现在朝中有一部分工作无人接替。

    所以。

    此次会试,还有接下来的殿试。

    朱元璋极力要求快速选拔能用之人。

    等考完试,立即让新人接替工作!

    现在。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等还在京师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叫过来阅卷。

    这次会试开始之前。

    朱元璋便私下对韩国公李善长交代:

    “如今胡惟庸已死,朕已废除中书省,大明再无宰相。”

    “接下来的朝廷制度将有大变动,急需新鲜血液,你要帮咱找到新贤才,帮助大明步入新路。”

    韩国公李善长深知现在朱元璋手下缺人。

    当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谋士。

    都一个个不在了

    被朱元璋称赞为“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陶安,于洪武元年任职期间去世。

    被朱元璋三顾茅庐请出山的枫林先生——朱升,在辞官隐退之后,于洪武三年在乡下病逝。

    被民间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刘伯温,已于洪武八年感染风寒去世。

    朱元璋曾经能用的谋士:

    陶安、刘伯温、朱升、李善长、胡惟庸、宋濂......

    眼下。

    就只有李善长和宋濂还在世。

    而宋濂因为受胡惟庸案的牵扯,现在的处境也很艰难。

    虽然朱元璋还没动他。

    但是君臣之间到底是生了间隙。

    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同时又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本该是阅卷官最好的人选。

    但朱元璋没让他来阅卷。

    已经是在发出暗示——宋濂,咱是信不过了。

    ......

    萧洛安的答卷是被魏国公徐达最先发现的。

    徐达作为一个武将。

    前几年一直在戍守边防。

    也是近段时间,朱元璋要罢了中书省,废除宰相,徐达这才赶紧回来议事。

    结果回来后。

    刚被升为太傅。

    这椅子都没坐热。

    朱元璋便让他过来国子监帮忙阅卷了。

    徐达乃是开国军事统帅,善于带兵,自然不如谋士李善长那般会看文章。

    当他看到萧洛安的试卷时。

    只觉得卷面极其令人舒心,前面的经义题也答得不错。

    于是也没怎么看后面。

    就把答卷递给韩国公李善长。

    “老李,你来看这份吧,这份看起来应该是不错,你先来评定!”

    韩国公李善长接过答卷。

    开始慢慢翻阅。

    看着看着......

    神情越发复杂。

    这篇文章,是要颂扬道士吗?

    ——

    PS:新书幼苗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求各位读者大老爷支持一下,给个鲜花,评价票、月票、打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