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考科举,我为县长父亲写文 > 第21章:若是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1更求数据】

第21章:若是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1更求数据】

    老板跑到后院与妻子商量。

    妻子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他们家这一套屋宅,顶破天了也就值五十两银子。

    而且他们在城南那一边,还有另外一家店铺。

    现在把这屋宅卖给萧洛安。

    他们还可以马上搬到城南去。

    当今的房价极其稳定。

    基本不会有涨价,或是暴跌的问题。

    所以现在以七十两银子的高价,把这屋宅卖出去,简直如同捡到了钱一般。

    老板娘催促着丈夫:

    “快去跟他把卖房的文书写了,免得等会儿他又反悔了。”

    老板如小鸡啄米般点头:“好好好。”

    同时。

    老板又看向自己风华正茂的女儿。

    催促着他:

    “妮儿,你也跟爹到前堂去。”

    “那个书生长得风神俊逸,俊得很,看他那模样也是个聪明人,日后肯定能成大事!你要有点眼力见。”

    女儿道:“现在还没放榜,着什么急呀?”

    老板:“相信爹的眼光吧,那书生肯定榜上有名!”

    “你现在不出手,等过后他就要被人抢走了!”

    旁边一个小伙计提醒:“老板,刚才那书生不是说,他家中已有贤妻了吗?”

    老板满不在意道:“有就有呗,你见过哪个男人会嫌老婆多?”

    老板娘两眼一横:“那你这是嫌家里只有我一个老婆,少了?”

    老板耸耸肩膀:“我确实有贼心,但没贼胆。”

    *

    在老板跟萧洛安写卖房文书的时候。

    老板娘就带着自家女儿躲在帘子后边。

    偷偷看萧洛安。

    这一看。

    母女俩都十分中意。

    二人会心一笑。

    女儿小声问道:“阿娘,我的嫁妆你们可准备好了没?”

    老板娘:“早准备好了,我看这男郎确实不错,咱们现在就等着放榜了。”

    “若是他没落榜,咱们就盯准他!”

    女儿有些犹豫道:“可他不是已经有妻了吗?”

    老板娘一笑:“自古书生都薄情,到时候咱们把嫁妆弄得丰厚些,他不可能不心动。”

    “哦。”

    *

    一切顺利。

    萧洛安付了钱。

    二人在买卖房屋的文书上签了字,各自留了一份房契,如此就算交易成功。

    萧洛安问:“老板,那你们什么时候搬走?”

    老板信誓旦旦保证:“我现在就带人收拾东西,保证在太阳落山之前,一定把这屋子里外腾得干干净净!”

    萧洛安:“那我下午酉时过来吧。”

    “好嘞!”

    现在才刚到中午。

    萧洛安又带着小柳到街上去。

    主仆二人一边熟悉街道。

    一边购置生活用品。

    萧洛安还贴心地给小柳买了一些首饰。

    *

    萧洛安这一边岁月静好。

    然而!

    此时此刻。

    在誉录所里,各位书吏忙得焦头烂额。

    明朝会试批阅试卷的时间也非常紧张。

    考生二月二十六号考完试之后。

    在三月初期就得放榜。

    所以誉录所的书吏,还有国子监的阅卷官的工作时间基本得是007!

    誉录所的书吏在收到贡院送来的密封答卷之后。

    便开始加班加点的抄录。

    他们得尽快抄完,才能把答卷的抄本和原件送到国子监去,让阅卷官批改。

    此刻。

    在誉录所中。

    书吏李临拿到了一份卷面十分整洁,字迹十分赏心悦目的答卷。

    他长舒一口气:“终于有份好看的试卷了,刚才那份的字跟狗爬似的,抄得我眼睛都花了!”

    旁边的人道:“别说话了,快点抄吧,明天之前必须把所有答卷抄完。”

    书吏李临揉了揉酸痛的手腕。

    拿起毛笔开始写字。

    他手上这份答卷,是第二场考试中,公文模拟和自由论文的答卷。

    李临按照顺序。

    先抄录了公文模拟的内容。

    接着,又开始抄自由论文。

    这篇论文的题目直接把他干懵了。

    “吾父县令,哈哈哈哈,真有意思!”

    李临才抄了不到两句话。

    便被这篇文章吸引了。

    他经不住把笔搁置在一旁,先是把这篇文章读了一遍。

    读完第一遍。

    觉得有些不对劲。

    “这是在谈论道家思想吗?”

    “作为一个考生,不崇尚儒家,反而谈论自己的道士父亲,还真是少见!”

    李临不太能够确定,这一篇《吾父县令》是否符合当今录取贡士的标准。

    誉录所的做抄录工作的书吏,只不过是国子监中的学生。

    他们还没有资格做评卷工作。

    不过,即使没办法评判这一篇文章的好坏。

    李临还是又忍不住细细品读了一遍。

    文章中的一字一句。

    都如同写到了他的心头上!

    “彼此生休称英雄,黄土尽蒙矣,只唤作老翁。”

    “盛世归隐山林,乱世下山救民。”

    “民有地,商有路,寡母无需再送儿......”

    “义勇英豪不见名,只容黄土留坟头。”

    “......”

    这一句又一句话。

    让他眼睛发酸。

    李临不由得想起以前。

    当初元末天下大乱时。

    到处兵荒马乱,平民百姓颠沛流离。

    李临在五岁时与父母走散。

    之后他四处流浪,每天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再后来。

    他跑到了一家道观避雨,老道士收留了他。

    每日吃饭时,道士们都会让他先吃。

    李临那时还太小,也不懂为什么每次老道士们都让他先吃饭。

    过了一段时间才明白。

    原来道观里只剩下最后一点米。

    老道士们每日就只煮一碗粥,把粥给还是孩童的李临吃,而他们只是吃糠咽菜。

    如此过了几个月。

    有一天。

    老道长一手拿着拂尘,背上背了一柄长剑。

    几个年轻的小道士也跟在老道士后面,每个人背上也都背着长剑。

    老道士摸摸李临的头。

    “孩子,为师要带着你的师兄们下山济世,后院的厨房里还有些米,你以后自己煮着吃吧。”

    李临问道:“那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老道士:“不知。”

    李临:“如果你们一去不回呢?”

    老道士两眼湿润。

    仰天大笑:“若是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

    李临穿着不合身的道袍。

    把师父和师兄们送到了下山的小路边。

    他爬到高高的石头上,看着师父和师兄们的背影越来越小。

    后来...

    李临靠着山中猎户的救济,独自在道观中生活了两年多。

    再后来。

    元朝的时代彻底陨落。

    大明王朝建立了起来。

    李临的父母辗转多地,终于找到当年失散的李临,并把他接回了家。

    直到李临长大了些。

    他经过多方打听。

    才知道当年师父和师兄们下山后,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在一次惨烈的渡水之战中。

    为了维护把百姓撤退,师父和师兄们一共十六人与敌军作战,最后以身殉道,尸体都被卷入滔滔大河之中。

    那时候。

    李临才明白......

    师父和师兄们真的一去不回了。

    ——

    PS:新书幼苗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求各位读者大老爷支持一下,给个鲜花,评价票、月票、打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