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第三天黄昏到来。
太阳彻底落山之后。
这第三场考试也算是正式结束。
轰隆发溃的钟鼓鸣声响起,响彻了整个贡院。
一名站在瞭望楼上的大汉,大着嗓门高声大喊:
“洪武十三年,第四次会试于二月二十六日酉时结束。”
“现由收掌试卷管收卷,考生位于原地不动,待收掌试卷管收好试卷后,考生方可离开考场。”
一名收掌试卷官来到萧洛安跟前。
十分利落地把萧洛安的答卷整理好。
并把考卷上姓名籍贯部分的个人信息折叠起来。
再盖上一个“弥封关防”长印。
最后再装入密封袋中。
做好这一切后。
收掌试卷官对萧洛安点点头:“好了,可以走了。”
萧洛安提着已经收拾好的衣匣,移开面前的活动桌板,走出了号房。
总共九天六夜的考试。
也就在这一刻。
算是彻底结束!
萧洛安心中有些动容。
仿佛回到了当年高考结束那天的状态。
十年寒窗苦读。
为的就是这么一场考试。
接下来......就是等待会试的放榜了。
其实对于大部分考试来说。
如果能够通过会试的选拔,成为了贡士之后,基本上便是仕途无忧。
因为即使是在后面的殿试中落榜,但光光靠贡士这个身份,依旧可以获得一个省市级干部的官位。
此处可以再提一提明朝的科举制度。
书生参加第一场考试是院试,通过院试之后,即可成为秀才。
不过秀才尚不能当官。
成为秀才后再参加乡试,通过乡试之后,便可成为举人。
考中了举人,就相当于到入了仕途的门口。
举人由吏部管理,有了做官的资格,如果当地官员人手不够,那么举人就有机会担任县丞、学官等副县级的官职。
举人再参加会试,如果通过了会试,便可成为贡士。
成为贡士就有了编制的铁饭碗,可以有资格担任省级官员的官职。
贡士再参加殿试,如果通过了殿试,便可成为进士。
成为了进士就算是前途一片光明,基本可以在京师应天府做事了。
总结来说。
一个书生如果一路顺风顺水的话。
那么他要参加的考试也就是四个: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身份的转变也分别为四个: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探花等等。
则是在经历过殿试的进士中产生。
*
萧洛安刚往前走了一会儿。
肩上被一只手拍了一下。
“萧兄,你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把握成为贡士?”
张达提着大包小包问道。
萧洛安放慢了步子。
与张达肩前行。
说:“感觉还不错,不过考试这种事情有时也靠运气,听天由命吧。”
张达看起来有些忧愁。
“前面两场考试我觉得还好,但是最后这一场策问,我就不太行了。”
“尤其是那个和尚分馒头的问题,我算都算不出来,最后随便填了一个七十五,一个二十五。”
萧洛安:“七十五和二十五是正确的。”
张达瞪大了眼睛。
发出一阵狂笑!
“哈哈哈哈,真的吗,我简直是个运气之子啊!”
“我算不出来,所以就按照我老祖母的年纪来填了,我老祖母今年刚好七十五岁高龄。”
萧洛安轻轻点头。
道:“嗯,那你确实运气不错,小和尚就是七十五人,大和尚二十五人。”
萧洛安此话一出。
张达的心情瞬间坠入谷底。
他呆若木鸡愣在原地,手中的大包小包噼里啪啦落在地上。
忽而一巴掌拍在自己的大腿上!
瞬间哀嚎起来!
“完蛋了!我猜对了开头,但没猜对结尾!”
“我写的是大和尚七十五人,小和尚二十五人。”
萧洛安也有些忍俊不禁。
看来这张达虽然有点儿运气,但是不多啊。
他安慰张达:“没关系,至少你猜对了一半嘛。”
张达丧气地捡起自己的东西。
摇头叹气道:“唉,空欢喜一场,也不知道我最后能不能过得了会试......”
周围几个书生也汇集过来。
站到萧洛安身边问:
“和尚分馒头那一题,真的是大和尚二十五人,小和尚七十五人吗?”
“这个答案正不正确呀,真的是这样吗?”
萧洛安十分肯定地回答:“就是大和尚二十五人,小和尚七十五人,你可以验算一下。”
有个书生一脸蒙圈:“验算是什么?”
看着这些书生神情迷茫的模样。
萧洛安再次忍不住感叹。
古代数学这是普及率真的是太低了。
他耐心解释:
“就是你把二十五和七十五重新带入题目中计算,大和尚一个人吃三个馒头,小和尚三个人吃一个馒头,最后所消耗的馒头总数就是一百个。”
几个书生似懂非懂。
当场蹲在地上,拿出纸和笔做计算。
最后发现真如萧洛安所说的。
一个书生站起来道:“确实是如此,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算。”
好几个书生都面露出愁容。
想必是都答错了。
随后。
大家又开始议论考题。
从兵法题讲到天文题,每个人都看向了萧洛安。
不约而同地问萧洛安的答案。
经过这一道算学题。
书生们已经在心目中默认了萧洛安学霸的地位。
而萧洛安也不藏着掖着。
这些书生们问他什么,他便答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
书生们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有人因为自己的答案与萧洛安相同,而兴奋得手舞足蹈。
有人因为自己的答案与萧洛安背道而驰,而痛心疾首!
但不管怎么样。
这一场考试都在书生们丰富的表情中,落下了帷幕。
——
PS:求数据,求评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