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站在朱高煦身边,是无言的表露出自己的态度。
朱棣不比朱高煦容易多少。
他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那些文臣。
太子、部分武将,甚至是自己的老爹朱元璋,都可能是他的敌人。
太子不用说了,文臣之所以想要费尽心思赶走朱棣父子。
说到底其实也是为了稳固朱标的地位。
某些武将也不用提,蓝玉是朱标的亲家,手底下的武将自然也是向着太子一党的。
而朱元璋就很难说了。
朱元璋的态度谁也不清楚。
按理说从朱棣进京前,没有什么太子一党所言。
满朝文武都是心向太子的。
但自从朱棣进京,朱高煦权力日益增大。
一些个大臣免不了心中升起了一些小心思。
这也就有了所谓的太子一党和朱棣一党。
其实说是有朱棣一党,都是抬举朱棣了。
满打满算,真正向着朱棣的,在这朝堂之上,也就是徐达等一些武将了。
而这些武将的其中一些人还要考虑到蓝玉这方面的因素。
所以能出声为朱棣和朱高煦说话的人少之又少。
这也是为什么朱标一直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的原因之一。
当然,朱标身为众人口中的仁义之君,肯定不可能明面上对自己的弟弟怎么样。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朱元璋。
没有朱元璋,就不会发生这些事儿。
所以朱元璋的态度很模糊。
太子朱标照常总,理朝中大小事务。
但同时又让朱棣在京不返。
而且还给朱高煦越发强大的权力。
这一切的一切让人看不明白。
所以有些人着急其实很正常。
眼看朱高煦马上要出兵北方剿匪。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白给的功劳。
说白了就是去北方镀个金。
回来了看朱元璋的心情。
心情好连升个一二品不叫事儿。
心情不好也不会让他那宝贝孙子白跑一趟。
但饶是如此,朱棣还是要小心翼翼。
这其实也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
朱元璋重用朱高煦。
那是说明他看重朱高煦。
和朱棣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不管是升官还是加权,都是在朱高煦的身上。
这往深了说,可能是看好朱棣想要朱棣接班。
但往浅了说,不过是人家老朱喜欢自己孙子罢了。
而且如果朱棣在殿中随意出声。
不说会不会引起朱标的反感和猜疑。
单说老朱就会对他不满。
闹不好还会暴露出好不容易攒下的班底。
到时候,怕是他的心思所有人都会知道。
哪怕朱标再仁义,再掌握实权,怕也是会对朱棣东杀心。
所以说,朱棣只能忍,只能不出声。
而徐达出手却完全没有问题。
说白了徐达是朱高煦的外公。
你们这么欺负我外孙,老子看不惯还不能管管了?
这事儿谁也跳不处理来。
甚至就算徐达不出手,朱标也可能出言制止。
毕竟朱高煦再怎么说也是他的侄子,不管是为了稳住人设,还是做戏给朱元璋看,亦或者是真的仁义。
朱标都会出口插一嘴。
只不过还没有到那种地步,徐达一派就率先有了动作。
可以说,今天的早朝,满满的都是学问。
各派的明争暗斗,兄弟间的心里博弈,君臣之间的互相试探。
走错一步都是掉脑袋的。
而后果很明显了,李皓就是例子。
朱棣和朱高煦并排走出奉天殿。
看着微微露出的晨光,朱棣对着朱高煦轻声说道:“这么大个事儿,怎么没给我说说,弄得如此被动。”
朱棣说的不错。
从开始到结束,其实朱高煦大多数处于下风。
几句的出言反击,其实都有人帮衬。
老朱更是功不可没。
从老朱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每每到朱高煦落入下风的时候,大多数沉默不语。
等朱高煦上风后,虽然不多说,但绝对有推波助澜的意思。
老朱的袒护和徐达一派的助攻,朱高煦才能看似轻松的走出奉天殿。
要不然,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
哪怕朱高煦长了八张嘴,怕也得在里面掉层皮出来。
朱高煦也明白了自己老爹的意思。
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不得不说,这朝堂上真是杀人不见血的修罗场。
之前他还没有什么感觉,此时算是亲身经历了一把。
他也终于知道为什么朱棣那么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今天他是早朝的主角,平常这些大臣不见得怎么暗暗对自己老爹使坏呢。
朝中无人,就等于没有嘴巴。
只能任由对方欺凌。
但现在朱高煦也知道不是时候,一切都要等他从北方回来再说了!
.
/133/133138/3141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