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大地群雄逐鹿,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乱世,李渊父子脱颖而出,占据关中,最终开创大唐帝国。为什么唐高祖李渊可以最终成为历史的胜利者,成就一番帝王大业?

    除了李家父子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因素,那就是唐高祖李渊具有过人的胆魄,以及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身处乱世,如果没有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即使建立政权,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李渊正是具备这样冷静理智、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才能开创一个千古独有的大唐王朝!

    相比于李渊的冷静,当时,西北地区的割据势力,显然已经有些按捺不住,过早地暴露出了图谋天下的野心。唐朝建立不久,这些西北地区的割据群雄,便向新兴的李唐王朝,发起了狂风骤雨般的挑战。

    那么,面对来自西北方向的滚滚狼烟,唐高祖李渊究竟该如何应对,唐王朝该如何应对?他(它)们又是如何巩固李唐王朝的大后方,保卫来之不易的关中地区呢?在隋末唐初的西北大地上,又曾经上演了怎样的金戈铁马?

    武德元年(618年),这一年,对于中国历史,以及李唐王朝而言,都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大唐王朝正式建立;十月,洛阳北邙山之战,因为李密轻敌冒进,致使十万瓦岗军主力,被王世充两万兵马击溃。走投无路之下,李密被迫率领两万残兵,西入关中,投奔唐王朝。

    李密率部投唐,直接宣告了瓦岗军集团的终结,这个曾经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中原第一军事集团,彻底退出了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伴随着瓦岗军的覆灭,李密的投唐,天下大势重新发生了巨变。在消灭瓦岗军后,王世充占据了整个河南地区。所以,李唐王朝在中原所面临的对手,从瓦岗军集团,变成了刚刚崛起的王世充集团。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立国还不到两年的李唐王朝,就遇到了自开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军事危机。这次军事危机,甚至一度让唐王朝面临亡国的危险,一度面临着立国不到一年,就宣告结束的考验。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唐王朝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顶住了各种军事压力。前线唐军将士,在大唐“军神”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终于力克强敌。刚刚立国的李唐王朝,彻底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将陇西、河西两大地区,纳入大唐王朝的版图,为唐军东征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化解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军事危机。

    那么,这场来自西北的军事危机,究竟如何发生的呢?唐王朝在此次西北战事中,又遇到了哪些坎坷与挫折呢?这个新生的帝国,最终又是如何渡过了这次危机,成功实现了平定天下的第一步战略?

    唐王朝的此次军事危机,当然是来自西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对李唐王朝发起的挑战。主要是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陇西薛举父子、河西李轨。这两大割据势力,堪称是西北地区不相上下的两大霸主,是唐王朝在西北最强悍的两股劲敌。这两股割据势力,在唐朝建立之初,都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薛举的西秦政权。

    就威胁性而言,还是薛举的西秦政权,对于李唐王朝的威胁更大。唐朝与西秦的战争发生于武德元年(618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唐王朝消灭了西秦政权,将陇西地区纳入大唐版图。而唐朝与河西李轨政权的战争,则是发生在武德二年(619年),李唐王朝一举收复了水草丰茂的河西之地,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关于李唐与西秦的较量,我们放到后面再说,暂且不表。先来说一说,唐王朝与河西李轨政权之间的争斗。面对占据着水草丰茂,盛产军马的河西走廊的李轨政权,唐高祖李渊究竟会如何对付这个实力不容小觑的对手?

    为什么唐高祖李渊如此重视河西之地呢?这是因为,河西地区的战略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是中原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地区物产富饶,水草丰美,是一个天然的“粮仓”。唐代诗人元稹在诗中,就曾经这样描述河西地区的富饶: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地。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从古至今,河西地区的战略位置,便尤为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西汉的时候,中原王朝就对河西之地,非常重视。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三次出征河西,发起了著名的“河西之战”。霍去病三征河西,消灭、收降河西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众十余万人马,从匈奴手中收复河西之地。

    三次“河西之战”的胜利,为日后汉军在“漠北之战”中重创匈奴单于、左贤王部主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河西之战”后,汉武帝以此为基础,在当地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西四郡”。

    对于战略位置如此重要的河西之地,唐高祖李渊也是望穿秋水。如果可以将河西并入唐朝版图,不仅可以让大唐获得开疆拓土的功绩,还能让唐王朝拥有一个广袤的大后方。另外,河西盛产军马、良马,唐朝如果收复了河西。那么,在以后的统一战争中,必然可以为唐军将士,提供大量的良种战马。

    因此,唐朝建立不久,李渊便将目标锁定在了广袤、富饶的河西之地,开始制定收复河西的作战计划。然而,唐王朝想要收复河西,势必要和河西的李轨政权,发生激烈的角逐。于是,李唐与凉国在河西的较量,拉开了序幕。那么,李唐王朝是如何与李轨建立的凉国政权,展开精彩、激烈的河西争夺战?

    首先,就有必要介绍一下,河西凉国政权的创建者——李轨,究竟是何许人也?所谓时势造英雄,隋末乱世,造就了不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薛举、萧铣,都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乱世英雄。虽然,这其中的有些人,昙花一现,只留下了瞬间的光辉。但是,他们曾经毕竟创下过一番霸业。

    而李轨此人,也正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乱世英雄。那么,作为隋末群雄的一员,李轨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为什么李轨可以占据兵家必争之地的——河西地区,能够在群雄并起的隋末乱世,占有一席之地?

    与西秦霸王薛举一样,李轨也是隋末乱世中的一位西北霸主。薛举崛起于陇西,西秦铁骑席卷陇西;李轨则起家于河西,筚路蓝缕,尽收河西之地。因此,李轨与薛举,是隋末崛起于西北的两大枭雄。

    同样,李轨的崛起之路,也与隋末大多数草莽群雄一样。起于微末,在乱世中抓住机遇,趁势而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最终,李轨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囊括了河西之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河西霸主。

    李轨,字处则,河西武威人,史籍记载说他是“凉州姑臧人”。所以,李轨是土生土长的河西人士。李轨自幼便生在一个富户人家,家里比较有钱,财大气粗。但是,在李轨的身上,却一点儿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习气。根据《新唐书·李轨传》的记载:

    略知书,有智辩。家以财雄边,好赒人急,乡党称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轨年轻的时候,读过一些书,颇有智辩之才,口才相当了得。再加上他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可是,李轨却不是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他经常是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救济贫困人家。因此,李轨在乡里乡亲的口碑,还算不错。

    说起来,李轨最初的身份,与薛举还颇为类似,都是出身行伍的军人。大业末年,李轨担任隋朝的武威鹰扬府司马,只是一个普通的中低级军官。然而,李轨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一清二楚。他明白,隋朝现在已经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各地狼烟四起。在这样一个乱世中,胸怀大志的李轨,自然也有一颗图谋霸业的雄心。他想趁着天下大乱之际,等待时机,拔地而起,成就一番大业。

    终于,李轨所等待的机遇来临了。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薛仁杲父子在金城郡起事,兵不血刃地夺取了金城郡的军政大权。李轨明白,以薛举的能力,必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陇西。一旦薛举占据陇西之后,这位西秦霸王下一步进攻的目标,肯定是与陇西接壤的河西地区。

    面对日益崛起的薛举父子,一直盘踞在河西的李轨,此时也开始打起了小九九。薛举坐大,西秦铁骑横扫陇西,势不可挡。李轨在这个时候,也要早做打算。不说图谋霸业,最起码,薛举进攻河西的时候,至少可以有自保的能力。在薛举起事金城郡,攻略陇西不久后,李轨便想在河西掀起一场风浪。

    于是,李轨即与同郡的曹珍、关谨、梁硕、李赟、安修仁五人,一起密谋商议,分析眼下的局势:

    薛举残暴,必来侵扰,郡官庸怯,无以御之。今宜同心勠力,保据河右,以观天下之事,岂可束手于人,妻子分散!(《旧唐书·李轨传》)

    针对李轨的提议,在场的五人一致表示赞同,开始密谋在河西举兵起义的事宜。只不过,既然要举兵,就必须要有一个领头羊。后来,“江都兵变”的时候,骁果将领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就是因为推举了蠢材宇文化及为领袖,才致使十万骁果军,最终覆灭于李密、窦建德的夹击之下。

    因此,挑选举义的领袖,至关重要。然而此时,这几个乡党却突然谦让了起来,互相推辞。要么说自己资历尚浅,要么说自己才德不足,反正就是推来推去。最终,还是这五人当中的曹珍,举出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李氏当王”的谶语,极力推举李轨来担任河西举兵的领袖:

    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今轨在谋中,岂非天命也?

    什么是谶纬?谶纬其实是谶书与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时期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汉族民间则发展成为庙宇或者道观,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而衍生出来的一类书。可以说,谶纬学说,就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政治预言,或者说是一种迷信。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许多帝王,都对谶纬学说深信不疑。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本人非常推广谶纬学说,从他起兵反莽到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许多石破天惊的大事,都是借助谶纬来完成的。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称帝,改元“建武”,建立东汉。刘秀的河北称帝,便是与谶纬息息相关。当时,刘秀手下的不少文臣武将,纷纷劝说刘秀脱离更始政权,称帝河北。但是,刘秀始终没有答应。

    不过,正好此时,刘秀早年在太学时的同窗好友疆华,从关中千里迢迢赶来,进献了一道神秘的《赤伏符》。正是由于这道《赤伏符》,最终促使刘秀下定决心称帝。只见,这道《赤伏符》上写着这样几句谶语: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曹珍在此时提出谶纬学说,无疑是为河西举兵,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舆论武器。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没有一个正当的由头,那么,举兵就是彻彻底底的谋逆。并且,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凡是到了政权更迭,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总会有谶纬出现。所以,曹珍的一席话,算是帮了李轨的大忙。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大业十一年(615年),当时社会就流传着一句谶语,“李氏当为天子”。为此,隋炀帝专门大开杀戒,一连诛杀了以李浑、李敏为首的李氏宗亲数十人,炮制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冤案。

    因此,曹珍巧妙地利用“李氏为王”的谶纬,认为在密谋起兵的六人当中,只有李轨一人姓李,这不正是天意吗?所以,曹珍力推李轨为主。大家都觉得曹珍说得有道理,于是立即参拜李轨,奉李轨为主。就这样,李轨成为了河西举兵的最高领袖。

    接下来,李轨就要具体实施自己的举兵计划。当初,薛举在金城郡起事,兵不血刃,夺下了金城郡的军政大权,并以此为据点,席卷陇西。李轨也想效仿薛举,不战而屈人之兵,夺取武威郡的大权。

    李轨当时的职位是武威鹰扬府司马,虽说品级不高,但毕竟掌握了一些实权。于是,李轨便让六人当中的安修仁,纠集当地各个部落中的胡人;李轨本人,则负责聚集民间不少的英雄豪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轨决定连夜起兵,由自己军队中的胡人士兵打头阵。李轨迅速占领了武威郡的各个官署衙门,拘捕了隋朝武威郡的军政要员,像虎贲郎将谢统师、武威郡丞韦士政等人。在控制整个武威郡后,李轨对外自称河西大凉王,设置官属,一切典章制度,皆如隋文帝开皇年间一样。这就是隋末河西凉国政权的基本雏形。

    如同薛举起事金城郡一样,李轨河西举兵,夺取武威郡的军政大权,也是采取了一种兵不血刃的非流血手段。占领武威郡后,如何处置原来城中的隋朝官员,成了一个大问题。跟着李轨一起起事的哥们兄弟,比如关谨等人,建议李轨杀光城中所有的隋朝官员,瓜分他们的财产。

    然而,李轨不同于一般的草莽军阀,这个人的心地还是比较厚道的。他觉得,如果刚刚占领武威郡,就大开杀戒,瓜分财物,会大大丧失民心的。李轨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稳定河西局势:

    诸人既逼以为主,当禀其号令。今兴义兵以救生民,乃杀人取货,此群盗耳,将何以济!(《资治通鉴》)

    故而,李轨夺取武威郡后,并没有大肆杀戮隋朝官吏,也没有瓜分、掠夺他们的财物。而且,李轨还对原来的一些隋朝官员,委以重任。比如,李轨任命原隋朝虎贲郎将谢统师为太仆卿,武威郡丞韦士政为太府卿。

    李轨举兵之后,他在河西的势力逐渐扩大。那么,他的势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当时,西突厥的一个部落首领阙度设,他是西突厥曷娑那可汗的弟弟,占据河西会宁川。此刻,阙度设麾下有两千余名西突厥骑兵,自称阙可汗,前来归附李轨。阙度设的归附,使得李轨拥有了两千余名骁勇善战的西突厥骑兵,军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在李轨举兵河西,扩张势力不久之后,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西秦霸王薛举率领西秦铁骑,占领了整个陇西地区。之后,薛举在金城郡(今甘肃兰州)正式称帝,建立西秦政权。不久,薛仁杲率军攻克秦州(今甘肃天水),薛举便从金城郡迁都天水。可以说,薛氏父子的西秦政权,已经独霸陇西,大有逐鹿天下之势。

    薛举在占据陇西,正式称帝之后,他的目光,开始向外部望去。很快,这位西北枭雄的目光,便锁定在了盘踞河西的李轨。薛举发现,自己在陇西与隋军血战之际,李轨却在河西日益坐大,军力日益强盛。

    陇西、河西皆地处中国西北,战略位置都十分重要。现如今,薛举占据陇西,李轨在河西坐大,成为了西北地区新兴的两股割据势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薛举和李轨都明白,陇西、河西之间终有一战。

    所以,薛举在扫平陇西之后,下一步就要对河西的李轨大举用兵。但是,李轨也不是软柿子,面对西秦薛举的蠢蠢欲动,他也早有准备。当初,李轨在河西举兵,正是为了这一天。更何况,李轨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麾下收编了大量的河西胡人士兵,更有彪悍的西突厥骑兵。论战力,李轨的河西军,未必会输给薛氏父子的西秦铁骑。两位西北霸主之间的较量,不可避免了。

    最后,还是薛举主动发起了进攻。迁都天水不久,薛举派遣少子晋王薛仁越,率领本部西秦军队,直趋剑口。可是,当进军至河池郡的时候,却遭到了驻守河池郡的太守萧瑀的阻击,薛仁越被迫引兵退却。

    薛仁越进军河西,以失败告终。于是,薛举另辟蹊径,派遣另一位将领常仲兴,率领一部兵马,渡过黄河,进攻河西李轨。李轨也不是吃素的,面对西秦大举进犯,李轨派出了当初起事之一的重要成员,现在河西凉国的主要将领李赟,率领一部分河西军,抵抗西秦大军的进攻。

    结果,李赟与常仲兴大战于昌松,河西军大胜,斩首两千级,俘虏甚众。常仲兴几乎全军覆没,西秦军队遭遇大败。在打败西秦军队后,李赟俘虏许多西秦兵卒部众,如何处置这些战俘呢?李赟建议凉王李轨,为了摧毁西秦军的战力,起到震慑作用,应该将这些西秦战俘全部坑杀:

    今竭力战胜,俘虏贼兵,又纵放之,还使资敌,不如尽坑之。(《旧唐书·李轨传》)

    自古以来,杀降本就是一件受千夫所指的恶事。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且,白起位居“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同时又名列武庙十哲的行列。

    白起一生战功卓著,百战百胜。伊阙之战,白起巧妙大破魏韩联军,全歼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大举伐楚,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长平之战,重创四十万赵军主力。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攻拔城池七十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功足以彪炳史册的一代名将,却饱受后世史学家的诟病,甚至留下了“人屠”的骂名。

    原来是,“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向白起投降。没想到,在赵军投降之后,白起却使诈,将四十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白起俘获和杀戮的赵军人数,总计45万。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因为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一事,让他背上了千古骂名。后世不少史学家对他口诛笔伐,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这样批评白起杀降:

    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凶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所以,李轨当然明白,杀降乃是丧尽天良的残暴之举。虽然,昌松一战,河西军大胜西秦军队,斩获颇多。但是,他也清楚,薛氏父子雄踞陇西多年,西秦铁骑生来悍勇,一次昌松之战是不可能使得其元气大伤。

    相反,如果在战后虐杀西秦战俘,或许会激起西秦全军上下的同仇敌忾。下一次薛举万一反扑,河西军或许很难招架。因此,李轨审时度势,最终决定释放、遣返这些西秦战俘,他是这样对李赟说道:

    不然。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辈士卒,终为我有。若事不成,留此何益?(《旧唐书·李轨传》)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轨身上的两种性格,第一种性格,为人宽厚;第二种性格,野心勃勃。

    先来看看为人宽厚,这是李轨身上的主要特征。比如,李轨当初在武威郡举兵之时,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武威郡大权后,有人曾经劝说他,杀光城中所有的隋朝官吏,瓜分他们的财产。但是,李轨出于稳定河西局势的需要,并没有大肆屠戮、掠夺财产。相反,李轨还对原来的一些隋朝官吏,委以重任。

    还有这一次,对待西秦战俘的问题,李轨还是没有滥杀无辜。因为李轨明白,自己现在处于关键的创业阶段,如果因为一时的任性,而为自己招致了一个强敌,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够智慧。

    再来看看野心勃勃。这是隋末群雄的一致特点,不独李轨一人。李密如此,王世充如此,唐高祖李渊亦是如此。在烽烟四起的隋末乱世中,但凡是胸怀大志的割据群雄,都有着夺取最高权力的野心。当然,李轨也不例外。

    从李轨话中的“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辈士卒,终为我有”,不难看出,他将薛举的西秦政权,早已看作了自己的囊中之物。等有朝一日,自己灭了西秦,西秦的军队、士卒都将是自己的。

    击败西秦军队,对于李轨而言,是他人生事业的高峰期。西秦军队素来彪悍,天下闻名。薛举、薛仁杲父子,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陇西,建立西秦政权;凭借的就是手下陇西铁骑的强悍战力。然而,李轨居然可以击败西秦军队,说明他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昌松之战,击败西秦军队之后,李轨的军事实力,开始变得日益强盛。接下来,李轨想要乘胜出击,一举扫平河西。因此,在打败薛举不久后,李轨率领河西军,转战河西之地,接连攻下了张掖、敦煌、西平、枹罕四郡,加上他所占据的武威郡,尽有河西五郡之地。就这样,整个河西地区,落入了李轨之手。

    占据河西五郡,李轨等于是彻底拥有了河西之地。现在的李轨,完全具备了建立政权的规格与资本。事实上,在攻下河西五郡之后,李轨便有了新的打算,他要称帝,他要正式建立政权。

    时间到了武德元年(618年),这一年,天下局势风云突变。自从“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之后,隋末天下大势发生了骤然巨变,各地割据势力纷纷称王称帝。四月,萧铣在江陵称帝;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元“武德”,大唐王朝正式建立;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在洛阳为帝,是为“皇泰主”。

    面对各地群雄相继称王称帝,雄踞河西的凉王李轨,自然也不甘落于人后。如今,李轨的势力早已今非昔比。他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名不见经传的鹰扬府司马,而是裂土拥兵的河西霸主,拥有河西五郡的广袤沃土,麾下更有骁勇善战的河西军,以及归附的西突厥骑兵。况且,不久以前,昌松一战,他又击败了西秦军队,因此威名大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李轨决定正式称帝。

    于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轨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凉”,改年号为“安乐”,这就是隋末唐初盘踞在河西地区的——凉国政权。李轨在河西称帝,建立凉国后,册封其子李伯玉为皇太子,任命长史曹珍为尚书左仆射。不久,李轨又大举出兵,攻陷了河州,进一步扩张了河西凉国的版图。

    李轨称帝的这一年,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这一年的十一月,西北地区的军事态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唐朝和西秦之间的战争,完美收官。这一年的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精锐,陈兵于浅水原,全歼西秦大军主力,秦主薛仁杲投降。至此,西秦灭亡,陇西地区并入李唐王朝的版图。

    西秦灭亡,原本在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西秦、凉国,就只剩下盘踞在河西的凉国李轨政权。由于,秦王李世民成功指挥了浅水原之战,一举灭掉了西秦政权,将陇西纳入大唐版图。所以,唐王朝在西北地区的强敌,便只有李轨的凉国。因此,唐朝和凉国之间的较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其实,唐高祖李渊早就盯上了河西这块“肥肉”。因为河西地理位置特殊,夺取河西之地,不仅可以为大唐王朝提供一个物产丰盈的大后方,供应关中地区的物资;而且,河西盛产良种军马,夺取河西要地,还能为唐军将士提供大量军马,同时,也可以极好地发展唐王朝的马政事业。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既然李渊盯上了河西,那么,对河西李轨的用兵,势在必行。问题是,唐王朝和凉国的实力,不相上下。李唐的势力范围,囊括河东、关中、陇西三地。并且,经历了从晋阳起兵、攻克长安,以及平定西秦,收复陇西的种种军事行动,唐军已经成为了一支历经百战的铁血之师。同时,唐军的最高军事统帅——秦王李世民,更是闻名天下的战神,大唐王朝的“军魂”。

    然而,李轨的实力也不弱。自李轨举兵以来,一路血战,击败西秦军队、占据河西五郡,最终建立凉国政权。若论军事实力,李轨的河西军,丝毫不逊于唐军。真要打起来,胜负尚未可知。

    李唐、凉国,双方势均力敌,如果要硬碰硬的话,必定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唐高祖李渊当然清楚李轨的实力,所以,他才不会做那样赔本的买卖。对于河西问题,李渊最初的策略是,智取。

    起初,李渊的设想是,对河西李轨采取怀柔政策,并没有直接采取军事行动。所谓的怀柔政策,李渊希望尽可能地通过笼络、施恩于李轨,促使李轨最终主动归附唐朝,献上河西之地。

    其实,唐高祖李渊的这种怀柔政策。最初的用意,并不是要夺取河西之地,而是完全服务于李唐王朝的军事态势,以应对唐朝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的意图是这样的:

    上欲与李轨共图秦、陇,遣使潜诣凉州,招抚之,与之书,谓之从弟。

    早在李轨称帝以前,唐高祖李渊就已经针对河西李轨,开始实施怀柔政策了。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唐王朝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唐军刚刚经历了浅水原之败,士气低落,军心沮丧。反观西秦方面,薛氏父子在浅水原重创唐军之后,步步紧逼,准备乘胜,直取长安。

    新生的大唐王朝,此时面临着生死一线的考验,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危机。如果西秦大军一路突进,冲破潼关防线。到了那个时候,立国不到一年的大唐王朝,便会瞬间土崩瓦解。

    西秦大军咄咄逼人,李唐王朝命悬一线。面对严峻的西北战事,唐高祖李渊自然要做出相应的部署。一方面,严令唐军各部,全力阻击薛仁杲的西秦大军。同时,又让秦王李世民二度领兵,进军高墌,抵挡薛仁杲;另一方面,李渊也不忘寻求外援,两相共同拖住西秦军队。

    李渊将这个外援对象,选定为河西的李轨。为什么要与李轨结盟?唐高祖李渊主要有两点考虑。

    其一,河西地理位置特殊,与陇西接壤。如果李轨可以从河西出兵,从薛仁杲背后袭击,或许可以减轻秦王李世民,以及唐军在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其二,李轨与薛氏父子,素有积怨。昌松一战,双方算是结下了梁子,撕破了脸皮。唇亡齿寒,一旦西秦打败李唐,薛仁杲肯定会回过头来,攻打河西。

    无论是考虑到河西的地形优势,还是李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盘算。唐高祖李渊认为,李轨或许会同意与唐朝结盟。打定主意后,李渊便派遣使者出使凉州,与李轨取得联系。并且,李唐使臣还带上了唐高祖李渊的亲笔信。为了拉拢李轨,李渊在写给李轨的信中,竟然称呼李轨为自己的堂弟。

    李轨接到唐高祖的信后,看见高祖称呼自己为堂弟,顿时受宠若惊。为什么呢?要知道,李渊出身于赫赫有名的“关陇贵族集团”,他的祖父李虎更是西魏、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不仅如此,李渊本人亦是隋炀帝的亲表哥,是隋王朝在山西地区的最高军政首脑。可以说,李渊是正儿八经的贵族成员。

    反观李轨,他在河西举兵以前,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鹰扬府司马。虽然,李轨年少时,家境比较富有。但是,论政治背景,李轨根本无法与李渊相比。然而,唐高祖李渊在书信中,却认李轨为堂弟。对于李轨而言,与贵族出身的唐朝皇帝,攀上亲戚,绝对算是高攀。因此,接到李渊的信后,李轨大喜过望。

    李渊主动向河西示好,为了表示礼尚往来,李轨自然要做出回应。于是,李轨委派其弟李懋前往长安,入朝觐见唐高祖李渊。李渊看到李轨将自己的弟弟派到长安,觉得此事还有希望。

    故而,李渊授予李懋大将军一职;同时,又命鸿胪少卿张俟德手执朝廷册书,前往河西,册封李轨为凉州总管、凉王,赐予羽葆鼓吹一部,以此让他承认唐王朝的合法地位。这样的做法,可以方便唐朝收降河西。

    从以上种种交往,可以看出,唐朝和李轨之间的外交关系,还算比较融洽。照目前的状态,唐朝和平接收河西,应该不算什么难题。然而,事情远远不像表面的这样简单。到最后,李唐与凉国之间的关系,竟然破裂了,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唐高祖李渊最终决定,放弃和平的怀柔政策,采取强硬的军事措施。

    为什么李渊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转变呢?原因很简单,李轨太不知道好歹了。自从打败西秦,占据河西五郡之后,李轨开始变得不可一世,骄狂自大,在几件大事上连犯糊涂。尤其是在处理与李唐的外交关系上,李轨犯下了致命的外交失误,最终导致了凉国与李唐外交关系的破裂,为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原来,李轨没能处理好与李唐王朝的外交关系。不仅如此,李轨又因为自己的一个愚蠢的举动,彻底惹怒了唐高祖李渊。因为李轨的不明智之举,最终使得李唐王朝对他失去了耐心,以至于兵戎相见。

    李轨为了表示交好唐朝,主动派弟弟李懋前往长安,朝拜唐高祖李渊。李渊因此对李轨极力笼络,授予李懋大将军之职,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李渊此举的意图,非常明显。只要李轨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那么,河西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唐朝的藩属。问题是,李渊这样想,李轨并不这样想。

    在李渊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的同时,李轨已经在河西正式称帝。所以,当他接到唐朝的册书后,李轨开始犹豫了,到底该不该接受唐朝的册封。于是,李轨召集群臣,专门廷议此事:

    今吾从兄膺受图箓,据有京邑,天命可知,一姓不宜竞立,今去帝号受册可乎?(《旧唐书·李轨传》)

    能够看出,李轨最先的想法是,去帝号,接受唐朝的册封,向李唐称藩。然而,李轨刚刚说完,谋臣曹珍立刻表示反对。曹珍的意见是,隋朝已经灭亡了,天下大乱,人人都有称帝建国的资格。如今,唐朝在关中称帝,我们在河西称帝,两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何必要向其称藩呢:

    隋失天下,英雄竞逐,称王号帝,鼎峙瓜分。唐国自据关中,大凉自处河右,已为天子,奈何受人官爵?若欲以小事大,宜依萧察故事,自称梁帝而称臣于周。(《旧唐书·李轨传》)

    听了曹珍的建议,李轨颇为心动,因此采纳了曹珍的意见,没有接受唐朝的册封。然而,李轨接下来的做法,却是大错特错了。李轨不接受唐朝册封,自立为帝,最起码表面上还要装装样子,哪怕暂时敷衍一下唐朝都行。可是,李轨却连掩饰都不想掩饰,装都不想装一下,表现得太过露骨,最终彻底激怒了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不是派遣使臣,手持册书,前往凉州,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吗?不过,此时李轨已经称帝了,如何回应唐朝呢?李轨派遣尚书左丞邓晓,出使长安,向唐高祖李渊递呈国书。

    关键问题是,出事就出事在这封国书的措辞上,正是由于国书上的措辞,才让两国关系的彻底破裂。李轨在给唐高祖的国书上,是这样称呼自己,“从弟大凉皇帝”。李渊看到这样的措辞,勃然大怒,说道:“轨谓朕为兄,此不臣也。”于是,李渊立即下令,将李轨的使臣邓晓,扣留在长安,不让他返回河西。

    李渊为什么会对这样一句措辞,如此生气呢?其一,李渊气愤李轨的不知深浅。本来,先前李渊称呼李轨为堂弟,不过是为了笼络李轨,客气一下。没想到,李轨还真把自己当盘菜了,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因此,唐高祖李渊觉得,这个李轨太不知道深浅,太过狂妄自大。

    其二,李渊气愤李轨居然称帝了。对于河西问题,李渊有自己的策略,对李轨采取怀柔政策,使其向李唐称藩,成为唐王朝的藩屏。到时候,唐朝解决河西问题,会容易得许多,也许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将河西并入大唐版图。

    正因如此,李渊才会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可是,李轨居然公开称帝,拒绝了唐朝的册封。这样一来,李渊促使河西称藩的计划,也就随之化为泡影。李轨种种不明智的举动,让唐高祖李渊大为恼火。至此,唐朝、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同时,李渊对待河西的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李渊看来,现在采用和平手段,解决河西问题,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唐高祖李渊决定改弦更张,放弃和平手段,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以武力收复河西之地。然而,李轨在河西经营多年,实力雄厚。因此,李渊打算从他们的内部入手,进而一步步瓦解李轨的统治根基。

    事实上,此时的李轨,他的统治集团内部,早已面临着各种危机。甚至可以说,李轨这个时候,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李轨接连犯下了两大失误,使得这位叱咤风云的河西霸主,逐渐沦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哪两大失误呢?第一,杀戮功臣。

    李轨从河西举兵,到后来一步步占据河西,建立凉国,曾经跟随李轨举兵的功臣宿将,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这些功臣的鼎力相助,李轨便不会有如今的一番事业。可是,在成就大业之后,李轨却像不少开国皇帝一样,在取得天下之后,对功臣元勋挥起了屠刀。

    比如,当初跟随李轨举兵的功臣之一的梁硕,便成为了一个无辜冤死的功臣。梁硕此人,是最初追随李轨举兵的五人之一。在李轨起兵征战河西之初,梁硕便是李轨的主要谋士,颇有智谋,为李轨出谋划策。李轨称帝之后,梁硕官至吏部尚书,身居高位。可是,劳苦功高的梁硕,最终也难逃兔死狗烹的结局。

    在李轨称帝,建立凉国之后,梁硕在朝中,与同僚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致使最后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根据《旧唐书·李轨传》的记载:

    初,轨之起也,硕为谋主,甚有智略,众咸惮之。硕见诸胡种落繁盛,乃阴劝轨宜加防察,与其户部尚书安修仁由是有隙。

    众所周知,李轨崛起于河西。他最初征战河西的时候,他手下的河西军,大部分士兵都是河西当地的胡人。并且,李轨更是收降了勇猛善战的西突厥骑兵。在李轨征战河西的过程中,这群胡人士兵,为李轨立下了赫赫战功。李轨称帝后,这些胡人自然个个加官进爵,在凉国政权中身居要职。

    可是,梁硕身为李轨政权中的重要成员,却有一种深深的忧虑。梁硕的这种忧虑,源于他对胡人官吏的不信任,始终觉得这些胡人不可靠。梁硕认为,这群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万一有一天,他们心生异志,悔之晚矣。

    所以,梁硕经常劝说李轨,让他对于胡人多加提防。不过,时间一长,朝中许多胡人官员,便对梁硕心生不满。尤其是跟随李轨举兵的功臣之一,户部尚书安修仁,他对梁硕可谓恨之入骨。

    偏偏不巧的是,梁硕又在无意中,得罪了李轨的儿子李仲琰。原来,有一次,李仲琰前往拜访梁硕。没有想到,梁硕竟然不曾起身向李仲琰回礼。梁硕此举,让李仲琰顿觉遭受了奇耻大辱,他认为,梁硕这是倚老卖老,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因此,李仲琰对梁硕也是心怀不满。

    安修仁看出梁硕如今树敌太多,正是扳倒他的最佳时机。于是,安修仁便与李仲琰勾结在了一起,两个人沆瀣一气,经常在李轨面前大肆诋毁梁硕,诬陷梁硕图谋不轨,意欲谋反。结果,李轨居然信以为真,连调查都没有调查,直接派人带着毒酒,前往梁硕府邸,赐死了梁硕。

    梁硕之死,成为了李轨政权由盛转衰的分界点。众人皆知,梁硕是李轨的重要谋臣,为凉国政权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李轨听信谗言,冤杀梁硕,说杀就杀,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李轨的做法,让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袍泽兄弟,寒透了心。他们觉得,自从李轨当了皇帝后,这个曾经和他们并肩作战的老大哥,开始变得薄情寡义,冷血无情。梁硕死后,李轨政权内部人人自危,逐渐离心离德,分崩离析,根据《旧唐书·李轨传》的记载,“是后,故人多疑惧之,心膂从此稍离”。

    第二,不恤民力。

    如果说无端杀戮开国功臣,只是让统治集团内部对李轨产生不满;那么,不恤民力,不爱惜百姓,则使得普通百姓对他也产生了不满情绪。百姓的不满情绪,最终让曾经一呼百应的河西霸主李轨,落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当时,河西地区爆发了非常严重的饥荒,饿殍遍野,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面对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李轨立即召集群臣商议。本来,李轨的打算是,准备散尽家财,赈济饥民。不过,粗略地算了一下,这些还远远不够。于是,李轨又想打开官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对于李轨的这个建议,尚书左仆射曹珍等人立刻附和:

    国以人为本,本既不立,国将倾危,安可惜此仓粟,而坐观百姓之死乎?(《旧唐书·李轨传》)

    一切本来都是按部就班,可是,偏偏有人从中作梗。谁呢?隋朝旧臣谢统师。当初,李轨在武威郡举兵之时,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武威郡。在掌控大权之后,对于谢统师、韦士政这些隋朝旧臣,李轨不仅没有大开杀戒,反而对他们委以重任。比如,任命谢统师为太仆卿、韦士政为太府卿。

    可以说,李轨对这些隋朝降臣,算是仁至义尽。然而,这些隋朝降臣却不知感恩,对李轨一直心怀怨愤。因此,谢统师等人被委以重任后,经常在朝中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排挤功臣勋将,一心要颠覆李轨的凉国政权。所以,当曹珍等人提出开仓放粮的建议后,谢统师马上跳出来,与曹珍唱反调:

    百姓饿者自是弱人,勇壮之士终不肯困,国家仓粟须备不虞,岂可散之以供小弱?仆射苟悦人情,殊非国计。

    曹珍和谢统师争执不休,两人给杠了起来。不过,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李轨那里,毕竟李轨是皇帝,是最后拍板说了算的人。出事就出在李轨这里,听谢统师这么一忽悠,李轨耳根子一软,居然听从了谢统师的建议,下令关闭了官仓。这样一来,老百姓怨声载道,“由是士庶怨愤,多欲叛之”。

    不仅如此,李轨统治后期,也犯了与隋炀帝一样的错误,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当时,有一个胡巫蛊惑李轨,说:“上帝当遣玉女从天而降。”没想到,李轨居然还真的信了他的鬼话,大量征发兵役,修筑高台以迎天女。这项工程,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民力、财力,河西凉国的统治根基,更加摇摇欲坠。

    由于李轨杀戮功臣、不恤民力的种种错误决策,使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河西凉国,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而李轨更是逐渐沦为了孤家寡人。李轨的错误决策,不仅使得河西分崩离析,更让新生的李唐王朝,看到了夺取河西的希望。唐高祖李渊早就对河西垂涎三尺,现在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

    就在唐高祖李渊准备对河西用兵的时候,有人来向李渊主动献策,他就是安修仁的哥哥安兴贵。此时,安兴贵已经入仕唐朝,是唐高祖李渊的臣子。看到李渊有夺取河西之意,安兴贵主动请缨,出使凉州招抚李轨,为大唐收复河西。然而,李渊也有担心,便问计于安兴贵:

    李轨据河西之地,连好吐谷浑,结援于突厥,兴兵讨击,尚以为难,岂单独所能致也?(《旧唐书·李轨传》)

    对于李渊的担忧,安兴贵自然是心知肚明。于是,他向李渊一一分析形势,并将自己的计策和盘托出:

    李轨凶强,诚如圣旨。今若谕之以逆顺,晓之以祸福,彼则凭固负远,必不见从。何则?臣于凉州,奕代豪望,凡厥士庶,靡不依附。臣之弟为轨所信任,职典枢密者数十人,以此候隙图之,易于反掌,无不济矣。

    安兴贵分析得很透彻,李渊便采纳了他的计策,委派他作为唐朝特使,出使凉州,策反河西各部。安兴贵出使凉州,到了河西之后,李轨以为是李唐主动与自己交好,派遣安兴贵出使。于是,李轨拜安兴贵为左右卫大将军,并且,还向他咨询自安之术。安兴贵趁机进言李轨,希望李轨可以举河西之地,归附李唐:

    凉州僻远,人物凋残,胜兵虽十余万,开地不过千里,既无险固,又接蕃戎,戎狄豺狼,非我族类,此而可久,实用为疑。今大唐据有京邑,略定中原,攻必取,战必胜,是天所启,非人力焉。今若举河西之地委质事之,即汉家窦融未足为比。(《旧唐书·李轨传》)

    安兴贵这番话的大意是,河西凉州虽然占有地利上的优势,但毕竟地处偏远,所辖之地不过千里。况且,河西周边有不少少数民族部落、西突厥等强敌虎视眈眈,长期割据,并非长久之计。如今,大唐日渐强盛,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为今之计,倒不如举河西之地,归附唐朝,方为万全之策。

    对于安兴贵归附李唐的建议,李轨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原来,安兴贵此行是来给李唐当说客的。李轨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断然拒绝了归附李唐的建议。不仅如此,李轨甚至还举出了汉景帝“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的旧例:

    昔吴濞以江左之兵,犹称己为“东帝”;我今以河右之众,岂得不为“西帝”?彼虽强大,其如帝何?君与唐为计,诱引于我,酬彼恩遇耳。

    听完李轨的一席话,安兴贵心里不由“咯噔”了一声,吓得脸色都变了。但是,表面上还得假装向李轨谢罪道:

    窃闻富贵在故乡,有如衣锦夜行。今合家子弟并蒙信任,荣庆实在一门,岂敢兴心,更怀他志?

    通过这件事,安兴贵彻底明白了,李轨宁可长期割据河西,也不愿归附李唐。因此,收复河西,只有另想办法了。这个时候,安兴贵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河西内部对李轨的不满,策反他们,趁机推翻李轨在河西的统治。于是,安兴贵找到了弟弟安修仁,兄弟两人,开始私下密谋起兵。

    在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的鼓动撺掇下,河西地区的不少胡人,纷纷组成武装力量,投靠到安氏兄弟的麾下。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率军围攻凉州,李轨亲率一千多名步骑兵,出城迎战。双方在凉州城下,展开了一场大战。

    就在此时,安氏兄弟又多出了一股援兵,那就是曾经薛举的一员部将奚道宜,所率领的三百羌军。奚道宜此人,与李轨其实素有积怨。当初,奚道宜投奔李轨之前,李轨曾经许诺他刺史一职。可是,奚道宜到了之后,李轨立刻翻脸不认账,将当初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奚道宜对李轨一直怀恨在心。现在,安氏兄弟围攻凉州,奚道宜自然要来落井下石,与安氏兄弟一起夹击李轨。

    有了奚道宜三百羌军的助阵,安氏兄弟立刻底气十足,指挥军队,对李轨的一千步骑发起猛攻。结果,李轨战败,被迫退回城中。然后,李轨登上城楼,固守凉州,等待河西各城的援军。

    岂知,安兴贵早就料到李轨会坚守待援,故而,专门防着他这一手。在李轨困守凉州的同时,安兴贵便已经派出人马,晓谕河西诸城:“大唐使我来杀李轨,不从者诛及三族!”于是,河西各城纷纷按兵不动,甚至有些人还出城,投奔安氏兄弟。安兴贵无非是想要告诉李轨,你现在已经是众叛亲离,无路可走了。

    李轨到现在才真正明白,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自己如今再也不是那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河西霸主了,不过是一个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罢了。在风雨飘摇的绝境下,李轨发出了一声悲叹:“人心去矣,天亡我乎!”然后,登上玉女台,与妻儿家人饮酒诀别。后来,安修仁攻破凉州,李轨被擒,一路押送至长安。

    得知李轨城破被擒的消息后,当初奉李轨之命,出使长安,向唐王朝递呈国书的尚书左丞邓晓,居然手舞足蹈,甚至比唐高祖李渊还要高兴。唐高祖李渊看到邓晓这样一副嘴脸,非常不屑,鄙夷地对邓晓说:

    汝委质于人,为使来此,闻轨沦陷,曾无蹙容,苟悦朕情,妄为庆悦。既不能留心于李轨,何能尽节于朕乎?(《旧唐书·李轨传》)

    李轨兵败被擒,押送至长安后,唐高祖李渊下令,将其斩首示众,并且,李轨的子弟家人,也被一并诛杀,“轨寻伏诛,自起至灭三载”。李轨从大业十三年(617年)举兵河西,到武德二年(619年)兵败身死,总共才仅仅三年时间。至此,凉国灭亡,河西地区正式并入大唐王朝的版图,唐王朝正式实现了对河西地区的统一。

    在李唐王朝平定河西的过程中,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二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平定河西之后,唐高祖李渊自然要对安氏兄弟,论功行赏。所以,河西归唐之后,李渊下诏,授予安兴贵为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食邑六百户,布帛万段;安修仁为左武候大将军,封申国公,赐予田宅,食邑六百户。由安氏兄弟二人,作为唐王朝在河西的军政长官。

    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巧妙地采用离间之计,起用安兴贵、安修仁兄弟,联合河西诸胡,一举消灭了河西李轨政权,大唐王朝平定了河西五郡。应该说,大唐平定河西的过程中,不费什么力气,基本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策略。从李渊决定对河西用兵,到最后李轨兵败身死,用时还不到一年。

    平定河西,对于新生的李唐王朝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消灭李轨政权,将河西五郡并入大唐版图,这是唐王朝继平定西秦,收复陇西之后,在军事上,又一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前文提到过,无论从经济,还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河西地区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第一,河西地区物产丰盈,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天然粮仓”,有着先天的粮食、物资优势。唐朝平定河西,不仅可以为关中地区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也能为关中长安一带,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物资。

    第二,河西盛产优质的良种军马。众所周知,在古代冷兵器的战争之中,战马在战争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唐王朝收复河西,无疑是垄断了军马的源地。在未来的统一战争中,为唐军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战马。

    所以,后来的“虎牢关之战”,秦王李世民为什么能以3500玄甲军,大破窦建德的十万大军。除了李世民用兵如神,玄甲军战斗力强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军拥有着大量的优质战马。

    另外,李唐王朝平定河西,也标志着唐王朝正式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浅水原之战,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精锐,全歼西秦十万主力,秦主薛仁杲投降,西秦灭亡;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军攻灭了河西李轨政权,收复河西五郡,李轨兵败身死,凉国灭亡。

    一年之内,唐王朝接连消灭了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西秦、凉国。伴随着西北地区这两大割据政权的覆灭,陇西、河西两地,被纳入李唐王朝的版图之中。至此,大唐王朝彻底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唐朝建立之初,群雄并立,大唐王朝几乎是同时与各路群雄开战。为了统一天下,唐高祖李渊制定了巩固关中、东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计划。因此,从武德元年(618年)到武德二年(619年)的一年中,唐王朝先后消灭了西秦、凉国两大政权,统一了西北地区,彻底消除了大唐王朝来自西北方向的军事危机。

    统一西北地区,对于唐王朝而言,是这个新生帝国迈出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平定西北割据势力,不仅巩固了关中地区的军事安全,为关中、长安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同时,也为李唐王朝下一步的大举东进,东征中原,攻打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扫除了后顾之忧。

    在完成了平定西北,巩固关中的第一步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后,大唐王朝将河东、关中、巴蜀、西北四地,连成一片,大唐雄踞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因此,平定河西五郡,对于唐朝统一天下的形势而言,意义重大。

    客观地讲,唐王朝在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对河西李轨的用兵,可以说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好的结果。但是,河西之战的顺利,并不代表,李唐王朝统一西北的过程,都是这样一帆风顺。

    在李唐王朝统一西北的过程中,平定河西五郡,不过是幸运的个例罢了。事实上,在整个统一西北的战争中,就在收复河西的一年以前,李唐王朝曾经一度面临着生死一线的考验。甚至可以说,如果唐朝没有挺过这次考验,很有可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亡国倾覆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么,在一年以前的这场生死决战中,李唐王朝究竟遇到哪些难以预测的凶险?从晋阳起兵到攻克长安,一路所向披靡的李唐军队,为什么会遭遇自建国以来,第一次惨重的失败?作为大唐战无不胜的“军神战魂”,秦王李世民,平生未尝一败,却在这场战争中,遇到自己军事生涯中的唯一一次失败。

    在千年以前的那场“浅水原之战”中,秦王李世民与唐军将士,到底遇到了怎样的挫折,怎样的艰难险阻?在这场凶险异常的“浅水原之战”中,方兴未艾的大唐王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刀光剑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