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里弄了个投票活动,《小王子》是玩票还是好书。百分之八十二的人认为是一本好书。”
“难道《小王子》真的不错?那我下午也去书店看看。我朋友圈里也有很多人推荐。”
“啧,这么明显的圈钱都看不出来。这个投票是韩试的粉丝自娱自乐吧?超话里同样有很多捧臭脚的。”
“因为粉丝的钱最好骗。我有个朋友就是韩试的粉丝,周围的人基本被他强行安利了一遍。”
“韩试的后台也不小啊,何火和黄罍站台,连于秋阳都给他背书。”
“不然他怎么刚出道就能上芒果台的综艺,还成了常驻?他出书的消息一出来,好像就没下过热搜。”
“还是等豆伴的评分再说,他们多少靠谱一点。”
“豆伴也就那样,粉丝一样能刷数据,要不就是一堆眼高于顶的装叉大师。”
“哪里都有杠精。在这哔哔,去买一本看不就完了?人家罗主任说的很有道理,看了才有发言权。”
韩试与《小王子》,话题又一次登上了热搜第一。
此时韩试正坐在教室里,一支铅笔在白纸上划得沙沙作响。
高三取消了课间操,他们有半个小时的空闲。他不是在搞学习,而是按照张紫枫教的在涂鸦。
同学们安静的很,手里都捧着一本书。他们也不是在搞学习,而是在兴致勃勃地看《小王子》。
千呼万唤始出来,网上沸沸扬扬了好些天,《小王子》今天终于上市了。
韩试说到自然要做到,提前预定,送了班里一人一本。
“快,先给我签个名。”偏偏有脑回路不一样的,杜俊伟凑过来,美滋滋地道,“你可是大明星,亲笔签名的书肯定更值钱。”
“用圆珠笔啊,铅笔很容易变模糊的!”
“就你事多。”韩试毫不掩饰嫌弃之情,但还是按他的要求换了支笔,在扉页写了个名字。
旁边也有些人蠢蠢欲动。
“再写句话呗。”杜俊伟得寸进尺。
“滚蛋。”韩试一把推开,重新开始画画。
作为一个轻微强迫症人士,加上书籍爱好者,他很不喜欢在一本书上写字,最好名字都不写,保持原样。
“我要开个小号,把你暴躁的的样子告诉你的粉丝,让他们看到你的真面目。”杜俊伟嘀嘀咕咕地走开了。
韩试完全没理他。
《小王子》在网上是昨晚十二点正式开售,书店则今日上架。
到了中午,韩试忍不住打开手机看了看。
毕竟是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韩试虽然对网上的评论不怎么在意,但也不可能喜欢整天有人骂来骂去。
书已经出来,按他的想法,物议也该尘埃落定了。
争议太大,记者就像闻着腥味的猫,最近都一直有人在校门口蹲守,这才是韩试反感厌烦的地方。
文学其实是极为主观的东西,哪怕是世界公认的名家巨著,同样有人并不感冒甚至嗤之以鼻。
所以韩试并不指望评论会一下子都变得正面,只要别太喧嚣,尤其是影响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就无所谓。
当然,无脑的蹭热度的奇葩也越少越好。
然而网上的风向并无多大变化,除了因为《小王子》上架而热度更高以外。
中立的人不少,支持者仍旧疑似全是粉丝,而跳来跳去博眼球的人照样大摇大摆。
“天才的独白——韩试与他的《小王子》。”
“成人的童话——韩试带你剖析大人的内心世界。”
“文坛年度力作,作家于秋阳力荐,《小王子》重磅来袭。”
“韩试倾情巨献,现实与梦幻里的小王子。”
作者出版社在书籍封面附带的宣传标语,最先引起了小范围群嘲。
“讲真,现在的天才真的不值钱,只要有本钱炒作然后大胆地安个名头。”
“说来说去,还是在利用韩试的明星光环,啧啧,现实里的小王子,我梦里还是个大侠呢。”
“为什么是大侠,不是国王?这样你也可以生个小王子嘛。”
键盘侠除了直接恶言恶语,毫无分寸还自鸣得意的嘲笑也是一方面,像这种就已经进入无教养的侮辱。
热评最多的还是那些所谓的作家。在不少人眼里他们是专业的,更有发言权,于是吸引了很多人跟在后面摇旗呐喊。
“@新闻出版总署@两个韩试,给我的读者们讲一个笑话,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写了本书,要带我们去看大人的世界,你们会去看去买吗?我是肯定会去买来看的,说不定今年的笑点就指望这个了。”
这是一个叫王致远的纪实作家发的微博。
纪实在传统文坛和网文领域都比较惨淡,在韩试这趟车上倒找到了一点存在感。
另有个王致远的本家,叫王青山的推理作家也发了条相关微博,还挺有推理界讲逻辑的作风,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韩试来了个详细介绍:
【@两个韩试。本名韩试,两个韩试是他的笔名,也是他的微博名。据个别分析,是现实生活和创作情境下两个不同韩试的含义。我也没想到创作和现实还可以这样割裂开来。
年龄:十八岁,正在读高三。
经历:通过选秀节目为人所知,又发了几首歌上了个综艺,,摇身一变成了作家。
且不去说选秀的尿性,从头至尾,纵观韩试的成名之路,与写作实在挨不上一点边。
然后他出了本书。大家细品。】
还有个据说是当代著名诗人的叶轻恒也发了一条微博。
“@两个韩试,@《向往的日子》,@芒果台官微@爱豆练习生,@蔡苏天。高兴不,开心不?你们的努力耕耘,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我就是难以忍受,你们把娱乐圈搞得乌烟瘴气都行,怎么还想着来文坛里搅一棍子?
蔡苏天,你和韩试一个地方出来的,他还会写书,你羡慕不?”
叶轻恒的这条微博热度最高,都挂到了热搜的尾部。
不是因为他名气最大,主要是他@的人有点多,恨不得把与韩试沾点边的人都给搭上。
这是碰瓷的常见招数。
类似发声的作家至少有十几个。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都不忘@上韩试,却没一个像网友一般,把作者出版社也捎带上。
许多网友可是把作者出版社也喷的不轻,最集中的论点就是,编辑没水平,给钱就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