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应泰气得直跺脚:“要不是南军私自北上,我会只派王世科去支援吗?是南军不听号令害死了王参将啊!”
他语出惊人,实际上是绞尽脑汁洗脱自己的责任。
文官混迹官场,第一要领不是做事,而是要会甩锅,此为官之精粹所在也。
张铨这种文官里混的不怎么样,跟秦良玉等武将、女子友好的人,自然掌握不了这等为官之精粹。
他气得反驳几句,袁应泰则摆出上级威风发脾气,一时间一二把手大有决裂态势。
朱万良等总兵急忙劝开两人。
张铨想了想,辩论或者弹劾的事可以往后放一下,现在还是救援前线要紧,于是给个台阶下:
“经略,刚刚是下官因为心急战事,多有得罪了,是属下不当。”
“你心急!我就不心急了!你注意点吧!”
袁应泰身为上级,可不能丢了尊严,这是为官特别是上级权威的关键。
张铨继续客气道:“属下一定铭记,只是此时应该全力救援前线了。”
“嗯,本经略当然知道!”
袁应泰看了看在场诸将,有4个总兵和多个副将、参将、游击。
“朱万良、姜弼!”
两位总兵出列:“在!”
“你们两部兵马很强,立刻北上,汇合李秉诚部,去营救南军!”
“是!”
袁应泰派出两个总兵,是有官场上的考虑的。
第一层,朱万良是身边官职最高的、姜弼是新升总兵,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第二层,朱万良听自己的,姜弼却跟张铨、南军诸将比较好。所以算是各有侧重,但以自己为主。
第三层。辽阳还留了尤世禄、梁仲善两个总兵,以及赵率教、祖大寿等一批将领。随时可以反攻建奴的老家!
为官之道,就是要懂得化灾难为功绩~
当一口锅从天而降时,要立刻甩出去,并反过来立个功劳。这样人们只会记得你最后立功的结果,不会追究中间那口锅扣过谁的头上。
论为官之道,一百个努尔哈赤也比不上自己分毫~
他终于做出了第二轮支援安排,可刚刚一说出口,张铨的脸色就变了。
“怎么我的安排你又要反对?”
袁应泰故意在“又”字上拉长音,这样透露一个意思,那就是张铨再反对自己的话,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针对人抬杠。
战时抬杠,那就是扰乱军心的重罪。
坑已经挖好,就等张铨往里跳。
可是张铨为官也很长时间了,在巡按的任上,什么妖魔鬼怪官员没见过?
他早就偷偷给了尤世禄、梁仲善眼色。
这两位总兵都是抱着一腔热血、不远万里,从西北三边支援东北辽东。
他们两人还都和南军友善,尤其是尤世禄的哥哥尤世功被王宏宇救下,都有理由主动去救。
“我们一起去!”尤世禄、梁仲善一起高声请战。
参将赵率教也出列道:“末将也去,如此主力齐出,与南军夹击建奴,可大获全胜!”
还有收编蒙古将领也都请战,以显示他们的忠义样子。
只有祖大寿最后才跟上。
张铨颇为知兵,努尔哈赤带着八旗主力已经暴露准确位置,南军拖住敌人,辽阳主力一口气全军压上,两相夹攻就是最好的局面。
“袁经略,你我与各位将军一起上,正好趁建奴主力在浑河以南,一举歼灭可立下不世之功!”
他给足了袁应泰面子,就是希望能一举扭转战局。
总兵姜弼也附和一句,说是大军一起定能破贼。
“哎呀呀,你们一个个啊,都不懂兵法!”袁应泰语出惊人,侃侃而谈开始分析。
“朱万良与姜弼两部,既有精锐骑兵,又有武靖营这样的精锐步兵,整体2万人步骑各一半。”
朱万良立刻往姜弼身前一挡,高声回应道:“经略说得对!”
袁应泰再转身对着尤世禄、梁仲善和赵率教依次说道:
“你,兄长被建奴所伤,必然报仇心切!
你,麾下甘肃骑兵为主,很容易和步兵脱节。
还有你,只是参将兵马很少,小心跟王世科一样被南军拖累了。”
其余祖大寿和蒙古将领,本就是报团才表态,此时立刻附和道:“末将等,刚才轻率了。”
众将多已表态,还剩下张铨和三个将领僵持在那里。
“怎么?建奴还有镶蓝旗藏在山中,兵法你们不懂,难道调虎离山的计策,你们也不懂吗?”
“袁经略,我们……”
“跪下!”
袁应泰忽然一声令下,文官的骄傲与东林的志气,让他整个人正气凌然!
朱万良、祖大寿等立刻下跪。
张铨、尤世禄等人神情激动,都不想下跪。
“张巡按,你是下官,忘了为官之道吗!?”
张铨双拳紧握,真想直接给袁应泰一顿老拳,可是大敌当前,除了兵变没办法改变袁应泰的决定。
真要说兵变,就算有这个胆子,却有朱万良、祖大寿的兵马在,辽阳城内还有一万多蒙古兵在。
没法兵变……
兵变了,参与者的家人都必死!兵变了,军心不稳更没法破敌!
“哼~”
张铨、尤世禄、梁仲善拂袖而出,赵率教无奈跪了下来。
看着离开的三人,袁应泰无比正气的面庞上,闪过一丝阴狠之色。
可转过来,面对跪下的众将时,又恢复为正气且公正的表情。
“传本经略命令,朱万良、姜弼所部1万五千战兵,汇合李秉诚部,再加上1万辅兵,立刻救援被围南军。”
“是!”
张铨在门外听到内心一声叹息,这不就是添油战术嘛!
之前弹劾袁应泰的上书,现在应该到京城了吧。
……
兵部、六科廊言官和都察院,收到了张铨、张神武等人的第一波弹劾。
杨涟坐镇兵科言官,赵南星主管都察院。
东林党立刻做出反应,全力支持袁应泰,反对这些弹劾。
从官场规矩上讲,下级和武将就应该听从上级。
从实际权利上讲,东林党掌权当然支持好不容易拉入伙的袁应泰。
兵部提出异议,表示前线吸纳过多蒙古难民确实有点问题,被兵科言官和都察院压制住,主导了朝廷的舆论。
此时,首辅方从哲畏惧东林的力量,所以也完全遵照赵南星、杨涟的意见。
都轮不到天启皇帝处理此事,朝廷里也没有他可依赖的官员。
可是,第二波弹劾接踵而至。
这回是王宏宇、周敦吉、戚金、张名世、秦邦屏、秦民屏等将领的弹劾到了。
然后东林赶紧动员起来,上下到处活动时,陈策、童仲揆、尤世禄三位总兵的弹劾到了。
消息不胫而走,吏部、刑部也都知道了。
事情彻底闹大了。
99mk.info.99mk.info
/132/132257/3174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