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武协方面平日里很少开会,特别是全州的大会更少。武协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松散,需要集中交流时,也是座谈会的方式进行。
原因也很简单,和当前重中之重的“源计划”息息相关。
这次是国匠院的项目,急需全国武者提供相当程度的帮助和支持。
火星曾院士和韩院长共同推进的“大机甲”项目研发步入正轨,其中由韩院长团队主导的大型人型机械装甲兵器操控系统-脑机接口模块研发项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绕不过去的难题。
这严重阻碍了原本计划十天完成的项目可行性验证工作。
基地安保队伍中的李丁强等人也作为试驾机师参与其中,结合驾驶感受反馈了很多意见建议。
可是,试驾机师还是太少了,所以才有了这样的选拔计划。按自愿原则,附和相关条件的武者,经过推荐再通过初步考核后就赶赴火星参与到验证工作中去。
难题是,韩院长的团队也不知道具体需要提什么样的要求,他们对目前武者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强弱没有直观的概念。
于是“铁山基地”把制定选拔标准的主动权交给了夏华武协,并发密函详细的说明了实验中需要考虑到的关于试驾机师的要求。
机甲出现在正面战场的前提就是其远超坦克等传统装甲兵器的灵活机动能力。
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过大型机甲的设计概念,但是没有实用价值。
当时的技术,造出的大型机甲迟缓笨重,实战中就是个显眼的大靶子。大多数主战坦克转向灵活,打击面又远低于机甲,加之机甲单位时间里耗能是坦克的十数倍,持续作战时间仅是坦克的几分之一,理所当然的被淘汰掉。
没有任何军工企业愿意生产高于五米的“大型机甲”,即便造出来了,也卖不出去。
没有哪位将军看得上这种笨家伙。
近二十年来,随着材料技术的提升、动力输出系统的优化和功能效率的增强,机甲的灵活性取得了飞跃式进展,这进展却让驾驶者跟不上了。
目前,“大机甲”第一阶段的研发在蓝星时就已完成,以传统的力反馈系统作为操控平台。
“刑天”等实验机型具备功能完善的基础躯体,能够进行常规战术机动,如行走、奔跑、跳跃、射击等。
机甲做出来了,但是最初遇到的问题始终没有完全解决,那就是机师各方面的耐受力达不到驾驶要求,特别是机甲进行大幅度机动时尤为明显。
作为一台十米高的机甲,最简单的一个抬腿行走问题,都会对各部位机械配件产生一系列影响。
以普通人的动作表现来说,做一个下蹲需要0.3秒,那么一台机甲,如果用0.3秒做下蹲,会发生什么?,。
10米高的机甲,站姿时,驾驶舱位大致在6到8米高度,取值6米。
当下蹲的时候,机甲的头部顶端会从10米降到6米左右,然后再回十米,其花费的总时间只有0.3秒。
而站立时6米高的驾驶舱,蹲姿时驾驶舱高度不足4米。根据试机实测,从6米到4米,再从4米回到6米,简化为一次折返运动.
向下运动,每0.15秒运动2米,速度为是每秒13米,蹲姿起立时,驾驶舱随机体向上运动,速度同样为13米每秒。从数据上看,比人类百米纪录高不到三成,但这是折返运动,每一次机动就意味着在0.15秒时间内完成0到13米每秒的加速,加速度约8.5G。
以1.7米高成年人为例,做下蹲运动时,每0.15秒,其头部随身体而动,位移不超过0.6米,速度不过4米每秒。
这仅仅是机甲蹲下去的机动过程中,驾驶舱中机师要应付的情况。
当然,目前“刑天”等实验机甲,庞大的身躯还达不到这样的灵活度,实际上一次完整下蹲动作需0.4秒,每0.2秒运动2米,速度为10米每秒,加速度约5G。
以此类推,起跳、横移、落地、急转身等相对剧烈得机动动作,都将对驾驶舱中的机师施加2-10倍G力。
优秀的战士能够在短时间内承受较大的过载,但是机甲作战,尤其是构想中的近战格斗作战,超过30秒钟的连续剧烈、大幅度机动动作是肯定会遇到的,目前最优秀的太空战士都不敢保证能抗住。
光是抗住还不够,还要求不能有头昏眼花的状况发生,因为还要操控机甲进行战斗。
这是承受过载方面对身体素质的极高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验机体驾驶舱下方安装了力场发生器,但是只能抵消2G的过载。(通常家用悬浮车的力场发生器抵消1-1.5G)
太空战舰上配装的力场发生器最高可达6G,但其重量高达20余吨,体积接近10立方米,10米高的机甲根本没有空间配置。
此外,还有脑机接口模块运用方面的问题。
常规的力反馈操控系统,反应不够灵敏。
驾驶员根据地方战斗单位的反应和周围环境的侦查数据,想要控制机甲做出对应的机动动作,由机师大脑做出判断并发出命令,四肢等做出相应战斗动作,然后通过力反馈系统,识别并采集机师的肢体动作和力度。
采集到机师动作数据后,通过机甲的底层操控系统中的传输模块,将底层指令传达到机甲各部位。
最后由各部件配置的控制芯片驱动对应的分布式发动机,从而让对应的机体部件做出机师想要机甲做出的机动动作。
整个流程太慢了,况且各发动机的反应速度仍比人类肌肉发力的反应速度低得多,造成总延迟时间依然不够短,令机甲的动作看上去还是比人的身体慢一些。
而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在力反馈系统的基础上,跳过中间的部分环节,真正提高大型机甲机动反应速度的效果。
如果能成功运用脑机接口模块,机师的判断和动作意图,将直接输出到机甲各部件配置的控制芯片,机甲的反应时间将极为接近机师控制自身躯体的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