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得大明‘三宝太监’郑和传授海战精要,获得技能:七海!统率值+5!郑和曾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击败途中海盗、敌军,无一败绩。”虎符面板弹出,技能栏里多了一枚战船模样的标识,“获得此技能宿主可以让麾下船队行进速度加10%,火炮命中率提高10%,且在任何时候都能准确找到行进路线,可升级。”
很好很强大,海战无非就是速度与命中率的较量,在这两个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技能毫无疑问会让自己的船队在海战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还可以免除迷路的困扰,李悠心中大喜,迫不及待的开始实验起自己新掌握的“七海”来。
随即在他的指挥下,船队再次行动起来,李悠甚至还放下几艘破损较为严重的船只充当靶舰,来实验“七海”对于命中率的提升。接下来李悠的表现让郑和大为惊讶,在他的指挥下舰队进退自如,劈波斩浪将速度发挥到极致,比起他亲自指挥来也差不了多少了。
行进到火炮射程之内,大炮开始发出轰鸣,仅仅三轮试射之后,炮弹就命中了前方的靶舰,引起了火炮手们的一片欢呼,不多时这些小船就被击沉。
“主公进步神速,在下着实佩服。”郑和也为他的进步而感到欣喜,王景弘等副手更是坦言即使自己亲自指挥舰队恐怕也不见得会比李悠出色多少,他的海战指挥艺术已经接近了郑和,足以独自指挥舰队作战。
好像我还有一项可以控制风向的“借东风”技能啊,如果把这项技能也加上,就算面对的是郑和恐怕也未尝没有一战之力,将来等完成任务,回到大魏攻打越王领地的时候,刚好可以让他们见识见识厉害,想到这里李悠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
终于从郑和这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李悠在接下来的旅程中都保持着良好的心情,一直到登上流求见到那些留守的文官们。
“下官恭迎相国大人得胜还朝。”码头之上,众多官员早已等待多时,在陈宜中的率领下,他们行礼拜见了李悠,但对于站在他后面的郑和却是没这么亲切了,眉宇之间掩饰不住的是对宦官的警惕和不屑。
郑和忍不住摇头嗤笑,都到什么时候了,这些家伙还忍不住要摆一摆自己文官的架子,着实让人觉得可笑;如果不是郑和,这些家伙恐怕早就葬身崖山海底了,这就是对待自己恩人的态度么?李悠心中大感不悦,于是将郑和拉到身前,讲述了一番他在此次北上大都一战中的功绩,逼得那些文官不得不对郑和行礼道谢,如此心情才算好了些。
反观那些文官,心中对李悠的不满却是愈加浓厚了,陈宜中和邓光荐等人交换了个眼神,眼中满是掩饰不住的担忧和惶恐。
“相国大人,陛下已经到了城外十里,您还是早些动身吧,免得陛下多等。”有人似乎察觉了些什么,连忙引开话题将众人从尴尬之中解救出来。李悠翻身上马带着手下缓缓向行宫所在行去,陈宜中等人紧随其后不断地交换眼神似乎在商量着什么。
到了城外十里处,小皇帝赵昺亲自夸赞了一番李悠的功绩,并告诉李悠今日他旅途劳累且先回去歇息,明日太后将在宫中设宴庆贺李悠所立下的泼天大功。
李悠将小皇帝送回行宫之后就返回了自己并没有住过几天的府邸,硕士服地其实也不过是几间小木屋而已,而在他回去的时候,门外已经排起长队,密密麻麻地挤着要来商议要事的官员们。
这下也不用休息了,李悠暗叹一声,让门子拿过名帖一一邀请他们进来会面,开始了让他极为头疼但又不得不去做的工作。
“君实相公可知您现在已经是大祸临头了。”读书人由来喜欢惊人之语,进来的第一位就开始危言耸听,先讲述了一番李悠现在大权尽握,却忽视读书人大大不妥,接着又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用隐晦的语言暗示自己乃是不世出的大才,只要将自己委以重任必可化解李悠的隐患,听得李悠直翻白眼。
其余的人也是差不多,访客之中少有有真才实学愿意和李悠说些实事的,大都是些读过几本诗书却毫无才能之辈,他们或是危言耸听,或是卑言屈膝,或是阿谀奉承,或是献上文章乃是钱财,所求的无非是一个地位崇高、油水丰厚却又不用进行实际工作的职位。
对于那些的确有本事,有愿意干实事的,李悠自然不会吝惜官位,在考察了他们的能力之后各自作了安排,只待奏明太后就可以上任了,这些人不卑不亢的道谢离去。
但是对其他那些没本事又想谋取好处的人,李悠就没有这么客气了,毫不留情的给于驳斥,说的他们面红耳赤、掩面而走,等出了李悠的府邸却又忍不住开始破口大骂。
一直到深夜,访客才算是接待完毕,那些得到李悠认可的干才连忙回去为即将到手的工作开始准备,而空手而归的家伙们则又重新聚集到陈宜中府上开始商议。
无论是真的迂腐也好,另有他图也好,总之这些人都一致认为李悠不再适合独掌朝政大权,朝廷必须做出改变才行。
“可君实相公想必是不会安心隐退的吧?”正讨论的热火朝天之中,突然有人问道,“如今朝政、军权、财权全都落入君实相公手中,他又方才立下了如此大功,朝廷根本没有理由将他夺权,我等还有什么办法?”
“这......”众人闻言立刻陷入寂静之中,这些都是纸上谈兵之辈,论起斗争的手段来却是要差上许多。
劝谏他主动隐退?从今日种种来看,对方根本没有这个想法;调动兵力逼迫他辞官?流求的军队可都是他一手缔造的,又怎么会听这些人的?说动太后罢免?这也是不可能的。
“诸位可记得韩侂胄旧事乎?”忽然有人说道。(。)